养成一个大明皇帝
繁体版

第五十三章

    孙承宗在李家已经待了一周左右,从刚开始的不熟悉到现在的熟悉,花了不少功夫。

    他每日上午都会去教李家的小公子读书,而下午则去找李如松公子交流兵法。

    虽说他十分的相信老师,但毕竟人心隔肚皮,不了解一下,怎么能知道这个人到底是什么秉性?

    因此,他在李府这里待了一周,了解了好几日过后,他才敢初步判定李公子是一个可信的人。

    他也见过李成梁几次,虽然说话的机会不多,但是他也知道李成梁与李如松公子脾气秉性极像。

    到了今天,孙承宗将火炮从行礼之中拿出来细细的端详,好好思虑了一番,今日到底是给还是不给?

    若是不给,师傅下次来问如何回话,而且耽误了火炮研制的时机又如何?

    若是给,如果李家父子并不是个可信的人,怎么办?

    孙承宗不是一个犹豫的人,很快他就下了决定,他决定将这个事情告诉李公子,毕竟他已经考察了一周,每日都与李公子下棋聊天,探讨兵法。

    李公子为人谦逊有礼,且在兵法的造诣上奇深,这几日二人相谈甚欢,虽不同于与白世铎和邱茂之间这种既是师兄弟又是生死之交的感情,但也是个在兵法上谈得来的人,十分的可贵。

    孙承宗想到这儿,将关于火炮的这篇文章仔细叠好揣在胸口。

    等与李如松探讨兵法之时,孙承宗正好说道:“我大明虽国力强盛,但也不能完全放心下来,听说西南那边杨应龙一事闹得极其紧张,而边境这边鞑靼时不时地侵扰,倭国又虎视眈眈,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不可大意啊。”

    李如松听到此话,皱着眉头,微微点头,“是啊,父亲与我总是与我谈论此,他与我亦总是想再找一个机会报效国家,再上战场,可是如今已无机会。”

    “李兄不必沮丧,李公子在兵法之事上造诣颇深,总有一天能够重新站在战场上为国争光。”孙承宗说着,为李如松续上茶水。

    李如松闻言笑道:“希望真如孙先生所说。”

    孙承宗顿了顿,心里想着是该说正事的时候了,于是看着李如松缓缓说道:“李公子如何看待我大明所用之火炮?”

    李如松思忖片刻,“我对此事了解不深,大多都是在父亲口中听闻的,我大明之火炮,威力强大,对于倭国极有效用,但对于鞑靼这种善用骑兵,行进速度极快的队伍就并不是那么好用了。”

    孙承宗听言,继续说道:“若是用大型火炮大范围打击,可否解决这个问题?”

    李如松叹了一口气,“孙先生或许有所不知,不过战场上的士兵以及他国的士兵都知道,大明的大型火炮有一个缺点,那就是炸膛,此问题不除,一直都是一个隐患。”

    孙承宗心想着,再次为师傅感到震惊,师傅果然神机妙算,什么都知,孙承宗淡淡说道:“李公子,我偶然之间得到一篇文章,事关火炮,怕是能够解决火炮炸膛的问题。”

    李如松顿时眼睛一亮,想到什么,瞬间又暗了下去,“孙先生,你就别开我玩笑了,这哪是这么轻易能够解决的问题啊。”而且孙先生常年教书,又怎么会有机会接触到这方面的事情呢?

    孙承宗摇摇头,“李公子,我可没有开玩笑,东西我都带来了。”

    李如松眼神之中带着犹豫,疑惑的看着孙承宗,“带来了?”

    孙承宗从胸口之中拿出那篇文章,双手呈给李如松,“李公子,这就是那篇文章了。”

    李如松半信半疑的接过,看到开头之时,还算是平静,当看到大明火炮有炸膛的问题的时候,眼神突然聚焦起来,面色也逐渐认真起来,像是对这篇文章感兴趣了起来。

    接着他往后看去,越看眼睛瞪得越大,还没看完,便急切地问孙承宗道:“孙先生,这篇文章是何人所写?”

    此人可谓真是人才啊,一篇文章便解了大明的一个大难题啊。

    孙承宗没有立即回他,“李公子看完再说吧。”

    听言,李如松也没有继续问,赶紧低下头看接下来写的东西,越看心里越是无法平静,这篇文章写的东西及其艰涩难懂,但是即使艰涩难懂,他也能从中看出些东西,那就是这篇文章似乎确实能够解决火炮炸膛的问题。

    李如松将这篇文章奉若珍宝,看完之后觉得艰涩的地方又看了一遍,整整用了一个时辰,期间,孙承宗也并未打扰,

    最后,李如松终于回过神来,捧着这篇文章,赶紧问道孙承宗:“孙先生,此文章到底是何人所作?这必须得告诉我呀!此人有大才,若是不入朝为国为民,岂不是可惜人才?”

    孙承宗浅浅喝了一口茶,“李公子,恕在下无法相告,此人乃是一位隐士,不愿与人打交道,不怕李公子笑话,我至今也未曾与他见过面,只见过他写的文章。”

    李如松听言连连叹了好几口气,嘴里不停地说着可惜可惜。

    接着又问孙承宗道:“不知这篇文章可否放在我这,让我在细细的端详几日。”

    孙承宗笑了一声,摇摇头。

    李如松脸上立马浮现出失望,如同一个珍宝就要从眼前溜走,却又无能为力,可惜呀。

    孙承宗到:“李公子不必觉得可惜,我只说了这篇文章不能放在你那,并不代表李公子不可以抄录下来。”

    李如松的眼睛中再次出现神采,连连说道:“好好,多谢孙先生,没想到,孙先生不仅学识渊博,也人脉宽广,这样的人才也认识啊。”

    李如松说着便陷入思考之中,“这样的人才怕只有之前的观潮居士才能够与之相比吧,观潮已经入朝为官,若是这一位也能够入朝为官那就好了。”

    “李公子不必觉得可惜,这个隐士能把这篇文章交给我,想必内心有着一颗为国为民的心,以后帮着我们的地方,说不定多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