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我溜了
繁体版

第十五章 真仙讲法,阁臣惊疑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朱常润诵毕这《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缓缓地将目光投向下方盘坐的群道士,大声问道:“诸位,此经记住否?”

    道士们一时鸦雀无声,没有反应。

    朱常润又问道:“诸位记住了吗?”

    王常保首先开口,道:“惠王殿下,方才您所讲的均为《道德经》《庄子》《太上老君常说清静经》的内容,我等全真道士,自入门以来,就熟读于心,自然都是记住了,还请殿下传我等求仙之法。”

    其余道士这才敢说话。

    “王道长说的极是,我等早就记住了,请殿下传我等求仙之法。”

    “惠王殿下,在这里的道士就没有不会背的,殿下您就讲点别的吧。”

    “我五岁就会背了。”

    ……

    朱常润听罢,缓缓地说:“老聃、庄周皆是成仙做祖之人,他们所作之书,即为求仙之法。”

    玉虚子陈天兴回道:“《道德经》《庄子》确为我等道教经典,可其微言大义,贫道等人修行不足,悟性太差,不能查其中真意。不知惠王殿下可否如仙人葛洪、吕祖一般,传我等注解。“

    朱常润叹了一口气,说:“哎。”

    玉虚子说:“殿下何故叹气。”

    朱常润说:“老聃、庄周所著,尔等视之,不足以成仙。那葛洪、吕祖所留之法,尔等定也烂熟于胸。尔等如此尚不能成仙,再听孤之法又有何意义。“

    众道士听此,大呼:“上仙莫要嫌弃我等,发发慈悲吧,传我等大道吧。“

    朱常润挥袖而起,飘然说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前辈高人所书于尔等而言,不足以成仙,此乃常事,不足为奇。那尔等修道多年,可曾练出神通法术?”

    众道士又大呼:

    “我辈中人,确实未曾练出过神通法术。”

    “倒是听说乡野之间有些隐士能下油锅、捉恶鬼。”

    “这你也信,都是些野狐禅拿假油锅、加了磷粉的纸人骗人的,师兄我就揭了一个,被当场拿下,送于官府了。”

    ……

    玉虚子陈天兴对朱常润说:“其他人等,贫道不敢妄言,但贫道六岁上武当山修道,今年七十有七,确未见武当山同道有人修出神通法术。兴许我等仙缘未至,悟性不够,不能从前辈书中悟出吧”

    朱常润摇首道:“非尔等仙缘未至,悟性不够,乃是此世为末法之世,仙凡断绝。不说孤为仙界散仙转世,就是孤未入轮回,仙躯下凡,亦不能不假外物,使用神通法术,至多不过能凭借元神,神游仙界,合于大道罢了。”

    玉虚子陈天兴再问:“敢问吾等凡人,未有元神,如何能合大道。”

    朱常润哈哈大笑,声如雷霆:“合于大道?尔欲合于大道?我劝尔莫动此心思。

    大道无情,诸法无我。大道于尔等而言,不可名状不可思议。

    是为尔等未有元神,大道现尔面前,亦耳不得听,眼不得见。纵有幸能见者,亦不能承,或死或疯或为外道天魔所趁,生不如死。孤虽为散仙转世,却终究是太乙散数,未证太乙真仙,修为不及前辈高人,若合道过深,亦不可免此等下场。”

    众道士听此一言,或状若疯魔,或泪如雨下:

    “如此说来,我辈成仙无望了?”

    “修道多年,原来皆虚度光阴,不如归去。”

    ……

    朱常润又继续说:“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用。上道难寻,小用易得。”

    在场众道士立马安静了下来。

    玉虚子陈天兴问:“此话何意?”

    朱常润:“小用即小道。”

    王常保:“小道可否成仙?”

    朱常润:“不可,但大道者,若大树干材;小道者,若大树枝叶。寻得小道,即可顺枝叶而窥大道一丝。日久弥新,终能得大道一角。能得此一角,则有望见大道而不死不疯。”

    群道听罢,齐齐呼道:“望上仙传我小道之法。”

    朱常润说:“小道之法,有总纲三部,三部之下,小纲如天上繁星,纵讲上百年,亦只是零星半点。今日孤乏了,明日还要回京,若尔等有心,可到京师寻孤。”

    言罢,他身形一晃,犹如游龙出海,跳下房顶,进了屋去,自顾自地闭目养神。

    群道见此,不敢再扰,只得各自散去。

    诗曰:

    真仙讲道群道听,讲经解道皆无痕。求仙问道皆空谈,大道小道各自存。

    天地不仁道无情,万法归宗在自心。明日回京真仙去,留下群道各思忖。

    竖日破晓时分,紫霄宫外峭壁旁

    朱常润正忙于调整滑翔伞,只见玉虚子陈天兴和王常保师徒从送别的众道士中走出。

    朱常润问:“道长还有何事?”

    玉虚子陈天兴微微摇首,道:“非贫道有事。”

    王常保接着道:“乃贫道有事,殿下忘了贫道了。前日贫道同殿下一同回山,今日也要和殿下您一同回京。”

    朱常润听罢笑道:“那就上来吧。”

    说罢,就帮王常保穿上安全带,绑好座椅,在武当山道士们又一阵的惊呼中展开伞翼,飞向了北方。

    与此同时,在京师之中,紫禁城文渊阁内。

    一阵阵争吵之声如同九天雷霆,震得四周琴瑟和鸣,书籍飞舞。首辅沈一贯面如寒霜,声如洪钟,厉声道:“各位,昨晚在吾府上,非是三番五次叮嘱,要尔等守口如瓶,紧箍咒般约束臣属。怎地一夜之间,京城风传白云观将办罗天大醮?”

    吏部尚书杨时乔,立即接口道:“首辅大人,此事非我等之过,恐有妖孽作祟,故意泄露。”

    兵部尚书兼刑部尚书萧大亨,怒发冲冠,狂呼道:“故意泄露?杨尚书,尔是在推卸责任乎?”

    杨时乔反唇相讥:“萧尚书,尔何出此言?我岂是那般见风使舵之辈?”

    户部尚书赵世卿,缓缓开口:“两位息怒,现在非是互相指责之时。”

    萧大亨转首如电,瞪视赵世卿:“赵尚书,尔是在做和事佬乎?莫非不怀疑有内奸?”

    赵世卿面色一变,如同乌云遮月:“萧尚书,尔此言何意?在座诸君,皆是朝廷重臣,岂会因天象而生妖念?”

    工部尚书姚继可,也忍不住了:“各位,此等争吵,无济于事!”

    礼部尚书李廷机,摇首道:“诸位,此等争吵,只会让外人见笑。我们应当心平气和,查明真相。”

    首辅沈一贯猛地一拍桌子,桌面震得尘土飞扬,说:“够矣!各位,此等争吵如同痴人说梦。吾决定派人暗中查访,待查明真相,方可上奏天子。”

    萧大亨冷笑一声,如同寒冬刺骨:“首辅大人,如此行事,待查明真相,恐怕天下已乱矣。”

    沈一贯首辅回首,严肃地看了萧大亨一眼:“萧尚书,尔有何高见?”

    萧大亨回道:“白云观虽是京中大观,但京中大观不只他一家,长生观、玉皇阁、灵官庙、玄武观、太和观、道源观、真武庙、天王庙此八座宫观规模之大、香火之盛,皆不白云观之下。况且真武庙供奉的还是真武大帝本尊,何以为迎真武,开演罗天大醮于白云观,真武庙都不争一争,让白云观独享?”

    工部尚书姚继可插嘴道:“你怎知真武庙争,不一定争了没争过而已。”

    萧大亨回答道:“昨夜我等在首辅大人府上商议完后,我坐轿回家,遇见一群白云观的道士招摇过市,心有疑惑,命左右上前询问。这才得知,是白云观在召集同道,准备开演罗天大醮,以庆真武出巡,扫荡诸天群魔。“

    吏部尚书杨时乔道:“我记得天象有异是在昨日申时,我等酉时到了首辅府中,谈了不过半个时辰,告辞首辅应是不过酉时,萧尚书你遇上白云观的道士至多不过戌时。

    从客星现世到白云观争得罗天大醮,其间最多不过三个时辰,这不合常理啊。“

    萧大亨接着说道:“是不合常理,其他大观岂会在这三个时辰内败下阵来?况且北京城之大,各观又星布其间,他们召集众观主都需要一个时辰了。

    我看白云观嫌疑最大,应立即查封,逮捕其中道士细细盘问,严查其背后之人。”

    众人听后,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沈一贯首辅深吸一口气,说:“白云观现在正在开演罗天大醮,京中勋贵、皇子及其家眷都有人前往参观、祈福,何况罗天大醮,乃是庆真武出巡,扫荡诸天群魔,保吾邦家,太平久无疆。这事关乎朝廷安稳,各位,务必三思,不可急于一时。

    我看还是先委派干将暗中调查,等罗天大醮礼毕,明日再上门严查。”

    众大臣听此,皆点头称是,各自办公去了。唯有萧大亨心有不服,面色有忿,却也未再多言。

    正是:

    文渊阁内声音高,各官心怀道法妙。白云观中罗天醮,真武大帝何时招?

    首辅沈氏言如剑,兵刑尚书怒如雷。六部尚书各有言,朝堂之上议难平。

    罗天大醮乾坤动,京城风声道气浓。首辅沈氏令暗查,兵刑尚书心中空。

    众官离去各修行,文渊阁内音才清。三清五气何时定,朝廷风波道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