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当天子
繁体版

第四章 排兵布阵

    说这句话的时候,凌剑已知道群臣们绝大多数会同意的。

    因为到了天冷的时候,天亮的晚,黑的早,到他们上朝时,天还未曾亮。

    甚至有离奉天门远些的官员,不到寅时就要匆匆忙忙起身,赶着上早朝。

    果然,群臣们先是一愣,接着就齐齐躬身道;“陛下圣明!”

    “臣等叩谢皇恩!”

    凌剑大手一挥,“免礼!”

    “但你们要切记,每日辰时到酉时这段时间是你们工作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你们可要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如有懈怠,朕绝不轻饶!”

    群臣又齐齐躬身道;“臣等不敢!”

    “臣等遵旨!”

    等群臣退回原位,凌剑才缓缓开口,“你们各部在散值时,要各留一位侍郎在各部值守,以备有不时之需!”

    “包括大理寺,都察院和五军都督府都要留人!”

    “知道吗?”

    各部堂官纷纷出列,躬身道;“臣等遵旨!”

    凌剑随后扫视了一眼群臣,高声道;“朕在此做一下人事调整!”

    “令翰林院侍讲方孝孺、杨士奇、杨荣、杨溥、黄淮、解缙,金幼孜组成内阁!”

    “原有官职不变!”

    说着,他顿了顿,继续道;“办公地点嘛!”

    “就设在文渊阁,你们可有什么意见?”

    群臣躬身道;“臣等无异议!”

    像方孝孺,凌剑从史书上已经了解,他是个一身傲骨的忠臣。

    朱棣篡位以后,要求他写份诏书,好昭告天下。

    但方孝孺却铁骨铮铮,非但没有被朱棣的气势所吓倒,而且还当着朝堂众臣的面,将朱棣说得一无是处。

    朱棣当时勃然大怒,最后方孝孺被朱棣诛了十族。

    解缙孤傲,才华出众,一声‘好圣孙’,令朱棣不得不将朱高炽送上了太子之位。

    而杨士奇他们在位多年,精心辅政,创造了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

    自己作为一个现代人,难道还比不过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这爷孙三人?

    这么一想,他环视了群臣一眼,继续道;“黄观黄爱卿何在?”

    黄观出列躬身道;“臣在!”

    “朕命你前去北平,担任布政使一职!”

    黄观躬身道;“臣何德何能,敢身居此等要职?”

    “请陛下收回成命!”

    凌剑奇怪的看着黄观,问道;“你不敢前去北平府赴任?”

    “说实话,朕观你在户部右侍郎的位置已有几年,诚诚恳恳,兢兢业业,所以这才委你重任!”

    “既然你知道那里情势险恶,想必心中不想趟朕叔侄这趟浑水当中!”

    “连累你以后不好做人?”

    说着,叹口气,“不去也罢,朕另寻他人便是!”

    黄观大声道;“陛下!”

    “为君下分忧,乃臣之本份!”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两位圣人的言语臣自是常记心间!”

    “今蒙陛下不以微臣愚钝之姿,以封疆大吏相待,臣敢有不去耳!”

    “但臣自知德行浅薄,恐自去有愧于陛下的隆恩!”

    “故臣惶恐,怕此行对不住陛下!”

    “臣……!”

    他还待再说什么,就被凌剑打断了他的话。

    “你既已决定前去,就不要有许多废话!”

    “退下吧!”

    方孝孺躬身谢恩,退回到原位。

    凌剑望了望那帮武将们,见长兴候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已白发苍苍,身形有些佝偻。

    其余的武将们虽正是好时候,却很少上阵杀敌,缺少统兵之才,难以让将士们信服。

    他心中长叹一声,皇爷爷呀,你为何要将那些武将们赶尽杀绝啊?

    朕知道您是为咱好,但也不能这样吧?

    您在世上,您的儿子们不敢犯上作乱,因为他们都怕你呀。

    但您已经去世了,他们自不会将孙儿看在眼里,要一门心思忤逆您的心意啊!

    您老倒是睁眼看看,您留给朕的都是些什么人啊?

    他们不是老态龙钟,就是没有经历过大的战事。

    这叫朕如何与他们对抗啊?

    唉!

    要是一切都是皇爷爷所安排的那样,只有顺境,没有逆境,恐怕自己也不会来到这个年代。

    但自己现在所知的武将当中,除了耿炳文、郭英之外,就只有平安、瞿能和盛庸等寥寥几人可堪大用。

    其余的都是勋二代,而且他们并无统兵之才。

    啊!他突然想起,还有一名文官,叫铁铉的。

    此子能文能武,在朱棣差点攻陷济南之时,就是他在城墙上挂出朱元璋的巨幅画像,这才不得不让朱棣退兵的。

    心中的几个人选一确定,他抬头看着这些武将们,不慌不忙的道;“各位爱卿!”

    “你们可有谁毛遂自荐,前去北平府担任都指挥使一职的?”

    众武将心中忐忑,现在前去北平府,那不就是自己找不自在吗?

    一时之间,众将齐齐默然。

    凌剑也不着急,只是默默的看着他们。

    等了半晌,长兴候耿炳文出列奏道;“陛下!臣愿往!”

    凌剑看着耿炳文,心中叹他的忠义,口中却笑道;“耿老将军,你现在年岁已经大了。”

    “此去北平,少说也有两千来里地!”

    “朕怕你前去,一路舟车劳顿,到了地方,身体早就垮了!”

    “不行!朕得挑个年轻的将军前往,方觉得妥当!”

    哪知话刚一说完,只听耿炳文大笑道;“陛下!”

    “廉颇老矣,也知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在他七十多岁的高龄,仍亲率赵军,大破秦军!”

    “而臣现在只有区区六十四岁,离老还早着呢!”

    此时,平安出列奏道;“陛下!臣愿往!”

    耿炳文回头一看,见是平安,他马上喝道;“去去去!”

    “此等国家大事,能有你小子什么事?”

    平安抱拳笑道;“老将军!”

    “你刚才不是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吗?”

    “咱们既然同朝为官,那怎能没有小子之事呢?”

    耿炳文气咻咻的道;“你可知此行之凶险,说那北平府现今是龙潭虎穴也不为过!”

    “这样,你还敢去吗?”

    平安笑道;“劳老将军挂心!”

    “现今陛下还未削藩,北平城也还是咱大明的一座城池!”

    “就算陛下削去燕王的封地,他难道还有胆量造反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