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盗国
繁体版

第六十三章 留守监国风将起(二)

    当天下午赵元昌回到秦王府,刚把这个事情说了,胡承约立刻站起来道:“殿下操之过急了!”

    紧接着他痛心的道:“昨天不还是商量的先稳一稳吗?”

    赵元昌讪笑着解释道:“德俭莫怪,我只是想借着此事树立威望罢了。”

    听了他的解释,胡承约无奈地摇摇头:“事到如今,也只好想法子补救了。”

    赵元昌呵呵笑了两声,看向一旁低头沉思的陈佑:“将明有何见解?”

    陈佑抬起头来,看着赵元昌拱手道:“大帅急于建功之心属下亦能理解,只是恐此事被人利用啊!”

    原本面色还有些尴尬的赵元昌听到这话,也严肃起来:“他还不至于在战事上生乱吧。”

    虽未点明,但房间内的三人都明白话里话外说的都是一个人——荆王赵元盛。

    “大帅须知,如今大帅监国,这大周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先从大帅这里过一遍,之后再择其要事送达圣驾。有功是大家的,有过就要大帅来负责。”

    听到这番话,赵元昌也不由皱起眉头。

    陈佑接着道:“故而此时应当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动不如一静啊!然则对开封府来说,只要开封府内不生乱,任何事情都算不到开封府头上。”【1】

    赵元昌长叹一声,起身行礼道:“不知二位可有教我。”

    “殿下快起!”陈、胡二人连忙避开此礼。

    两人对视一眼,胡承约先开口道:“此事也非是无有补救之机,只是其中分寸还要殿下把握。”

    “德俭速速说来!”

    “喏。”

    胡承约应了一声,禁不住站起身来,踱了几步之后才道:“殿下既然要做事,那便要做好。常言道治民先治官,殿下初上来选择依法审查,不失为一个妙招。”

    听到胡承约的夸赞,赵元昌也有些自得,只是再好的点子也经不住别人在一旁捣乱,故而还是自谦道:“德俭莫要再夸奖于我,还是先说说该如何做才好。”

    赵元昌既然这么说了,胡承约也就不卖关子了:“此事若欲成,在于三点。第一,吏部选人不得选那等圆滑市侩之人;第二,审查须处处依照国朝法度,切不可偏离;第三但有情况须报知官家。”

    说罢,他便开始一一解释。

    “监督审查是个容易得罪人的活。历来御史台言官多终身不得调出台省,原因就在于御史风闻奏事,得罪太多官员。故而圆滑市侩之人必然不肯得罪人,即便有错也视而不见,甚至同流合污也不无可能!”

    “此事在理!”赵元昌点头赞同。

    胡承约得意地捻着胡须继续道:“这第二点吗,为得便是防止有人借此生事。殿下朝堂所言,在于保障大军征战,故而任何可能妨碍到大军征战的事情都得避免发生。”

    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十分严肃地看着赵元昌,一字一顿地道:“包括贪腐风评。”

    赵元昌手掌微不可察的抖动了一下,抬眼道:“如若不查,此次审查又有何用?”

    “殿下!查贪腐、查风评,对保障战事可有作用?无论他们有什么过错,只要在战争期间不乱伸手,官家回转之前都不宜轻动!”

    胡承约苦口婆心道:“国朝自有法度,殿下此次只需督促众人按照法度行事便可,莫要翻前账。”

    听了这话,赵元昌沉默一会儿,才沉声道:“吾知矣。”

    听到赵元昌这么说,胡承约才松了口气:“最后,就如王司马所言,殿下当以父子亲情为重。这大周天下,还是官家做主的!只是奏事不可失之其繁,亦不可失之过简,其中分寸,还需殿下把握。”

    待其说完,赵元昌再次起身行礼道:“德俭深谋远虑,能得你之辅佐,实乃吾之幸事!”

    胡承约稍稍站开,也躬身道:“某必竭尽所能以报殿下。”

    重新坐下,赵元昌才看向陈佑道:“不知将明可有话说?”

    陈佑沉吟一阵,开口道:“我所欲言,胡先生都已说尽。只是有一事需提醒大帅。”

    赵元昌此时也收拾好心情,听到陈佑如此说,不由奇道:“何事?”

    陈佑拱拱手,道:“敌之所欲,我之不欲其得;敌之不欲,我之所欲其有。方法再好,也需要人去办。殿下想要平稳完成这件事需要注意到方方面面,而开封府却只需收买一二小吏便可坏了此事。”

    他话音刚落,胡承约就斥责道:“将明莫要多言,世间岂有万全之事?但在人为罢了!”

    说着,朝赵元昌拱手道:“殿下,虽将明所言有理,但切不可因噎废食,着人仔细盯着便是。”

    陈佑也是拱手道:“确如胡先生所言,若想办事,错漏之处必不可免,只要盯紧了,有错及时改正也就是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终于说出了自己最想说的话:“只是这样一来,大帅必须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此事上,其余诸事,当行‘维稳’二字。”

    赵元昌一愣,随即指点着陈佑笑道:“原来将明你在此处等着我呢!将明、德俭且放心,某断不会一事未成,又寻一事!”

    陈佑等人商议的是很好,只可惜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虽赵元昌一再声明此次审查只不究过往,只看当下,可那些御史不管这些,时不时就是一份弹章递到政事堂、送到赵元昌面前。

    好在现在政事堂也就昭文相刘明一人,赵元昌同刘明商议之下取得共识:弹劾之事报知赵鸿运,至于弹章,全部留中不发。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七月十一,开封县一曹椽酒后杀人,被杀者乃是将作监一工头。

    初始只是一件普通的凶杀案,只不过牵扯到两名小吏罢了。

    只是随着案件的调查,渐渐查出那工头私售将作监工件,曹椽与工头二人极有可能是因为分赃不均而引发争执。

    开封府对这个案子极为关注,开封知府荆王赵元兴指示查到底。

    七月十五日,开封府查出工头盗售工件背后另有主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