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章 空辩不若实为证(一)
韩向阳没有让宏泰继续“实在是”下去,端起黑陶碗喝了一口,啪地一声放到木桌上,眯着眼睛看着宏泰:“陈詹事知晓贵寺传承悠久,不忍断了传承,所以才派某来商议商议。大师要知道,这河南府可是有百八十座寺庙啊!”
“呵、呵。”听到这直白的威胁,宏泰脸皮直跳,干笑两声。
任何传承久远的寺观都会经历多次破落和再兴,小林寺也不例外,尤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小林寺那金佛、那香油钱,可是有很大吸引力。
按道理,身为住持,对此应该早就看透,不生悲喜平淡以待才是。
但宏泰就是不甘心。
当年会昌灭法后,小林寺破败不堪,他师父行钧受邀住持小林寺,修殿堂、铸佛像,四十余年才让小林寺重又恢复往昔几分声势。
只可惜宏泰接任住持之后,一来名声没有行钧那么大,二来又经历了两次改朝换代,小林寺颓象再显。
若是从陈佑之言缴纳田税,小林寺怕是一下就要跌落一个台阶!
但若是不从,能挡住当然是好,一旦挡不住,只怕又要重演灭法之祸了!
何去何从,宏泰心中一时难以定夺。
手中念珠转得更快了,他得好好想想,若是不从,有哪些关系可以用一用。
宏泰在思考,韩向阳也在思考。
他却是想到了来之前陈佑说过的话:当初禅宗之内尚有顿悟渐悟之争而分立南北,如今这不同宗派之间也不可能一片和谐,须得令诸教派成众狼争肉之势,才能国家安稳。
而现在,胡教诸派虽有龃龉,但门户之见却不是很大。
比如宏泰,他习的是戒律分属律宗;他师父行钧习的是《法华经》,人称法华行钧,分属天台宗;他师祖则号素禅师,禅宗的。
除了那些各教派衣钵传承的“某祖”,绝大部分和尚教派归属都不是那么分明,平常时候自然也争不起来。
陈佑没说要怎么才能挑动和尚斗和尚,但韩向阳感觉宏泰似乎不太愿意妥协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朝这方面想。
如果能让这些和尚认同“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恶”的观点,那么为了消除异端,被取消的那些特权显然就不重要了。
问题是,该怎么做?
好一会儿,宏泰终于开口了:“韩先生,不是贫道不想交税,实在是那些田亩收成不好,百姓辛苦一年,不过是仅能糊口罢了。”
想来想去,还是平民百姓最好用。
毕竟小林寺田地近万亩,佃户无算,真要是闹起来,河南府怕是承受不住。
只不过这是一把双刃剑,除非是逼入绝境,否则宏泰也不想用。
韩向阳回过神来,看着一脸悲苦的宏泰,沉声道:“主持定要不从?”
宏泰垂首,宣了一声佛号,转了几颗念珠之后才道:“非是不从,只是那地交给百姓,就不是贫道所能随意处置的,不若请府衙遣人自下田收税便是。”
居心叵测!
韩向阳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盯着宏泰一字一顿问道:“住持当真做此想法?”
宏泰心中一突,强压着不安,脸上扯出一丝笑容:“还望上官体谅则个。”
待韩向阳离开,宏泰皱着眉考虑了一阵,叫来一个小沙弥:“你去把宏澄叫来。”
周山山顶,冠上簪花的陈佑抬起手里木杖,指了指山下风光道:“这周山还是太矮了些!”
他身边只有寥寥几人,重阳有假期,书院师生大多出去游玩登山了。
正如陈佑所说,周山还是矮了些,周边的北邙山、嵩山、龙门等,要比周山有趣的多。
跟在他身边的汪弘洋笑道:“今日登周山,明日登嵩山,詹事迟早能到更高峰。”
一语双关,众人一齐说笑两句,洋溢着快活的气氛。
过了一阵,一行人兴尽而返。
走到陈佑那坐落在半山腰的阁楼,二楼刚刚备好酒席,便一同入座。
饮了菊花酒,吃了蓬饵,酒席上的话题渐渐偏向了书院里的情况。
李华宇当先开口:“如今书院学生心思浮躁,长此以往,怕是要荒废了课业。”
所有人都停下了筷子,等着听陈佑的回答。
陈佑将口中菜蔬咽了下去,又端起酒盏喝了一口,这才慢条斯理地开始说话:“辩的多想的多,多思考总比不思考要好。”
另一个司业胡德佑带了些忧虑:“然则我观这些学生,却多是为了辩而辩,狡而少思,有害无益。”
李华宇补充道:“不仅仅是学生,部分教员也有此倾向。此等情形,叫我想起了古时名家作派,实不是什么好事,还望山长拿出一个主意来。”
名家的本质是研究名与实的关系,但流传开来的故事却给人一种诡辩的印象。
总之,李华宇在此时提到名家,绝对不是夸奖,而是在说那些学生开始沉迷诡辩,这当然十分危险!
陈佑沉默了一瞬,随即问道:“你等可知院生所争者主要是何事?”
吵了这么久,什么是好官怀官还有不同的意见,但吵着吵着,基本上大家都赞同官员应该从庶民的角度来评价。
这样一来,这个问题也就没有再争论的价值了。
毕竟能说的都在课堂上说过了,除非说出花来,否则是吸引不了围观群众的。
是的,目前书院里热衷辩论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杠精,就是想同你吵,一定要吵到你认输。另一种人是喜欢主导局面,享受被拥护的感觉。
杠精终究是少数,而对第二种人来说,吸引不了围观群众的话题都是无意义的,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要找其它的话题。
听了陈佑的问话,汪弘洋等人面皮抖了抖,好一会儿,汪弘洋一脸纠结的说出几个典型的例子:“比如‘煎茶好还是煮茶好’,‘早晨背书好还是晚上背书好’,‘帝舜的重瞳到底是不是真的’,总之都是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偏偏很多人感兴趣,每次都能吸引一大批人参与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