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世盗国
繁体版

第六百四十一章 朝堂政事定于一(四)

    “清田早就在做。”王彦川截住话头,“现在又拿出来说是要作甚?”

    这话一出,周围所有官员都精神一振。

    显然两位宰相在这件事上有了分歧。

    有了分歧就得分出胜负,不存在什么搁置争议。

    陈佑现在是首相,所谓搁置争议即意味着他无法压下王彦川,那么这个首相就有些名不副实。

    开打了,陈佑没开口,户部侍郎孙宣怀出言道:“好叫王相公知晓,清田是在做,可这效果,却是叫人难言满意。”

    第一个。

    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孙宣怀。

    王彦川目光冷然,但他没有立刻质问,他要等一等,看哪个人会来替他出手。

    如果一个人都没有,那他就直接服软。

    好在大理少卿杨光义出声了:“孙侍郎这话倒叫某不明白了,某听闻去岁清得隐田二十万顷有奇,何来‘难言满意’一说!”

    “呵!”孙宣怀冷笑一声:“加上这二十万倾,去岁天下垦田不过二百万倾,然在籍户口有近七百万户,便是不算逃户隐户,三四户人家耕一倾田,某倒是不知,杨少卿家可是有天赐奇物可以一倾之地供养四户?”

    这么点田肯定是不够的,根据后世修宋史的元人推算,宋时垦田当在三千万顷往上。

    推算到如今,扣除因为战乱导致的废田逃田,当今周国垦田在两千五百万倾上下应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数字。

    杨光义脸色变幻,愤然道:“若是户籍有误,又当如何!”

    人口数和农田数对不上,至少有一个是虚假的。

    孙宣怀听到杨光义如此喝问,他轻笑一声,朝陈佑拱手道:“杨少卿所言在理,下官请平章再令天下清田括籍!”

    陈佑微微颔首:“孙侍郎所言,也是中书之失。”

    说着,他扫视诸人:“去年清田括籍,正如孙侍郎所言,有成绩,却无法叫人满意。究其原因,要么是州县官员糊弄中书,要么是地方豪族蒙蔽州县官员。”

    这就很严重了,所有人都严肃起来。

    “这不论哪种情况,这类官员都不适合再留在主贰官任上。”

    陈佑目光锐利,语气却稍稍缓和:“只是开年以来大事连连,故而此事一拖再拖,一直拖到现在,可能要等到西北战事结束才能腾出手来处理。

    “方才我说,农事为天下根本,农田、农民,就是农事的根本。梳理清楚天下农田户口,才能处理好天下农事。我看了户部送上来的汇总,两府其他相公想来也看过了,去岁清田括籍数目较多的州县,都是朝廷派人监察审核的州县。这意味着,新一轮的清田括籍,不能仅仅是抽抽一部分州县审核!”

    陈佑话音刚落,薛居正猛然抬头。

    前两年只要是涉及农田户口和税收的监察审核,一般都是肃政司主导,御史台、户部、税务监还有兵部会视情况安排人手——御史台有监察之责,兵部则是屯田涉及农田和户口。

    如果要全面监察审核,肃政司肯定要增加人手,变相增加肃政司的权力。

    心思急转直下,薛居正开口道:“平章所言极是!然而肃政司人手着实有限,天下州县何其多耶,短短半年,能抽查这些已是不易。”

    人手最多的还是税务监,理论上各州县税曹的人它都能调动。

    所以,或许天下军州也可以设立一个肃政曹?

    当然这话他不好直接说出来,故而只是旁敲侧击希望陈佑能想到这一点。

    陈佑明白最大的限制不是人手,而是交通。

    可惜现在交通不可能有太大发展,那么只能通过增加人手多线并进实现审核各州的要求。

    不过,按照陈佑的计划,今天只要定下一个方向就行,具体事务可以慢慢讨论。

    “任何事都有困难,但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去做。”

    陈佑双手交叠放在身前,沉声道:“我在《军政四策》里面说过,发展农事,在四个方面:水利、良种、农具、经验。今天召集这次都堂议事,我用一个词来说,就是要‘凝聚共识’。

    “所谓‘共识’,大家都认为应该这么做、需要这么做,这就是‘共识’。如何叫天下承平、百姓富裕,我以为该通过发展农事,诸君可有异议?”

    没人说话。

    陈佑继续道:“要发展农事,前提是清田括籍,诸君可有异议?”

    大多数人都把目光投向王彦川和窦少华。

    肯定有人心里又不同看法,但是说不说出来,就看王、窦二人能不能站出来。

    见王彦川似乎放弃了,李继勋有些着急。

    “为了保证清田括籍的真实和准确,必须要加大对这一项的考课审核。诸君可有异议?”

    终于,李继勋不愿再等,他直接质问:“敢问陈相,如若不相信州县清田括籍结果,前去考课审核的官吏又如何判断该结果是否真实准确?”

    说完,他似乎松了口气。嘴角甚至带上些笑意:“换言之,是不是主持考课的官吏还得自己再调查一次?若如此,岂不是徒耗人力物力?此实乃劳民伤财之举!”

    无需陈佑回答,吏部侍郎刘熙古出言道:“李参政久在密院,当是不知吏部考功之法。”

    说着,他朝陈佑一礼:“平章,下官请以事例向李参政详解此法。”

    “可。”

    得到许可,刘熙古再次一礼,然后看向李继勋,朗声道:“假定考课濠州,可取沿淮诸州气候物产相似者为凭,按田莱荒治之迹,较户产登降之籍,验米谷贵贱之价,考租赋盈亏之数。如此,数州相差无几,可以其为真,若有差距多大者,则必有一伪。”

    待他说完,李继勋久久无语,好一会儿才好似挣扎一般道:“若是此等诸州勾连,又当如何?”

    刘熙古脸上似乎浮现出轻蔑的笑容,只是仔细看去又什么都没有。

    他看了一圈屋内诸人,声音清朗:“且不说诸州勾连中书是否能察之,便是中书不知,吏部亦会同别地对比。”

    “其它地方气候物产不同,又如何对比!”

    李继勋好似抓住了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