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情
繁体版

第2章:有情人成眷属

    “老师”!

    突然路边茅草“莎莎”窜出一个人来跪倒在面前,把父子俩吓了一跳。

    这个人是刘殷朝朝暮暮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刘勇。

    刘勇与父亲同辈,按辈分该称叔叔。他俩年龄相**常都以名字相呼唤。刘勇的父亲腿瘸母亲智障,生活穷困潦倒、绳床瓦灶,自己也常常衣不蔽体。刘殷的父亲心善,不时之需以经济物资相助,私塾学费全免。

    刘勇闻讯好朋友就要离开家乡拜师学艺,跟父母商量要一同前往学徒,未果,心生一计半路拦截跪拜先生求情相助,圆满自己的梦想。

    刘殷的父亲把刘勇拉起询问原由,哀叹不已说:“小弟,这件事一定要父母同意才行。你是独子,父母残疾,走开了如何是好?你即将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应该好好在家觅食孝敬父母成家立业。”刘勇是明事理之人,先生的一番话使他豁然开朗,哀叹自己命苦,只好坐在路边望着好友渐渐远去。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社会上和行业内人人认可的信条。刘殷以父礼尊重师傅,师傅如爱自己孩子一般爱护教育徒弟。

    刘殷非常勤快,早上最早起床,先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待师傅起床后给师傅打洗脸水,然后摆放好工具。师傅洗漱完毕,收拾整齐,师徒一起去干活。

    “早起三朝当一日”尤其春夏季节早晨是最美时光,能做很多事能干好多活。师傅一贯提倡早晨干粗活干体力活,“刮拉凿砍锛”既能训练技能又能磨练体能,还可以评估计划当天的工作量。

    刘殷的学徒有些特别,学木匠技术还学设计绘图、刀工雕刻,是其他学徒所不能及的。

    三年学徒说长即短,刘殷跟着师傅走南闯北跨州越府,学到了一手独特的好手艺,结交了五湖四海亲朋好友,成为了颇有名气的能工巧匠。

    师傅揽的工程一般是祠堂庙宇或有钱人家的豪宅,施工队常年在外很少回家。刘殷三年只回来一次,那是奶奶过世要儿孙尽孝守灵。

    过年十几天要在师傅家帮忙,师母待他胜如子。刘殷懂事有孝心,嘴甜心善讨人喜欢。师母聪明过人早已看出这小子很不一般,将来一定前途无量。

    “殷哥来了,请坐。”

    师父的女儿肖桂英小刘殷二岁,眉清目秀笑起来两个小酒窝,看见刘殷就“殷哥、殷哥”叫的亲切。

    师父师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老俩口互瞟一眼相对笑了笑。

    学徒三年学业已成,按理可以出师独立了。刘殷为感谢师傅恩情,也舍不得离开这个团结一致精诚合作的团队,自愿继续跟随师父干活。师父也按师傅级别支付工资,还另外将部分包工红利分给刘殷,名副其实成了二老板。

    又过三年,刘殷已成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手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样样略高师父一筹。师父欣赏刘殷的才干,就势顺水推舟把重任全托付与他。

    那天晚上天高云淡明月高照星星闪烁,师父把刘殷叫到跟前,说:“徒儿,你跟随我六年了,有能力为师傅分忧了。我想退居二线给徒儿管账跑腿,做些后勤事务。”

    刘殷答:“师父,这恐怕不行!二十几人的团队有师叔、师兄、亲戚,还有几个是您最要好的朋友。论辈分年龄我都不够格,恐怕难以服众。

    “有师父在怕什么?年轻人要有理想敢担当。你聪明过人技术过硬谁还敢说三道四?不怕我打他屁股踢他皮球?”师父说。

    腊八将近年味渐浓。

    师父在外忙于催账收款,顺便捎些年货回来分给大家过年。

    年前的最后一站在福建上杭,工程量大还要几个月才能完成。师父说与其大家思家心切不如早点放假回家过年。大伙儿都举手赞成,毕竟一年未见家人,年轻人巴不得早点回家与老婆亲热。师父也有一桩心事未了,打算趁过年时间把女儿的婚事定下来。

    又是一个清风明月的夜晚,师父把刘殷叫来用商量的语气说:“徒儿,师父师母都有意愿把女儿许配给你,不知徒儿愿意否?”

    其实刘殷心里明镜似的,早知道师父一家人已经在暗暗促成这桩婚事。

    那个年代的婚姻嫁娶都是双方父母做主,师父能跟刘殷商量可见已经把徒弟不当外人。刘殷于恩于德于情于理都没有拒绝的理由,更何况心里也早有这个意思。

    “您们长辈做主吧!”刘殷说完害羞的低下了头。

    师父接着说:“那好,你提早几天回去跟父母商量,如果同意就找媒婆说亲,争取在年前把婚事定下来。”

    刘殷提前两天回家,把师傅的意思跟父母说了。父母听后喜出望外笑得合不拢嘴。

    第二天,母亲把本村那个懂礼数能说会道有经验的媒婆请到了家中,商量需要准备的礼金礼品和在女方家办定亲喜宴所需物资。

    腊月十二早晨,父亲请来几个年轻力壮的家族抬着礼盒挑着三牲供品,跋山涉水走羊肠小道经版石龙布过浮槎盘古山,于午时三刻来到了于都梓山。

    刘殷身高近七尺,偏瘦,穿着一件绣绿纹的紫长袍,外罩一件亮绸面的乳白色对襟袄背褂。

    生客熟人没有多少人围观,倒是些小孩子嘻嘻呵呵围着他逗乐,刘殷早有准备分了许多糖果笼络小孩。

    女方亲戚来了不少,家庭叔叔婶婶哥哥嫂嫂忙于准备宴席。平时大大咧咧的肖桂英害羞地躲在房间纳鞋底,不是怕见未来的老公而是不好意思让刘殷的家人看见。

    那时候有规矩,但凡定亲之日一对新人要在僻静处单独聊天以建立感情基础,还要互赠礼物作订婚纪念,同时山盟海誓表白自己的意愿。

    媒人婆拉着刘殷走进娘子房间,看见新娘子美如天仙就滔滔不绝赞不绝口。新娘子听得心花怒放但又不知所措坐立不安。媒人婆赞完新娘又赞新郎气宇非凡、孝顺老实、聪明睿智、才华横溢、十分了得云云,似乎忘记了以前刘殷与新娘的关系,他们早就情投意合默默相许。之后,媒人婆嘱咐刘殷如何如何这般这般,就独自出去了。

    晚上举行订婚酒宴。

    宴席前双方要坐在一起协商聘礼和嫁妆,签订协议红单文本。女方父母不要很多彩礼,只要够开销就行了。晚宴好热闹,十几桌宾客大多认识新郎君,刘殷也不胆怯逐桌轮流斟酒,见长辈少不了还得陪上一杯。

    第二天早晨,大家回家心切没有吃早餐急于赶路。新年将近大家都有很多事要做。

    结婚是人生大事,流程复杂琐碎事情特别多。双方都不喜欢讲排场,能简单就简单能省略就省略,尽早办完婚礼好出门做工。正月十八是黄道吉日,按传统规矩前一日去轿接亲。

    十几人组成的接亲队伍,打彩旗、吹唢呐、放爆竹、抬轿子浩浩荡荡去于都接新娘子。

    正月十八日午时,新娘子花轿停放在祖厅门口,唢呐爆竹响成一片,拜堂仪式即将开始。拜堂,在古代的婚俗文化中人们为了趋吉避凶,会举行很多特别的仪式,这些仪式也包含着祝福的含义。

    喜娘把盖着红盖头的新娘扶下花轿,用米筛遮在头顶牵着进入厅堂。新郎新娘在司仪的引导下进行跪拜行礼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接着是拜“双贺”,从新郎的舅舅舅妈起,在司仪的指引下,按亲疏辈分一个个跪拜行礼。受拜者夫妻先准备一个大红包,放在神龛桌前,然后左右站立接受新郎新娘跪拜礼。

    喜娘拉着新娘在一群小孩子的呼拥下,牵着新娘入洞房。新娘坐在床边,新郎自己动手,用秤表示称心如意,用甘蔗寓意节节升高,慢慢挑去新娘的方巾。新娘露出娇嫩的美貌,羞涩的扭动身子去开箱拿出喜糖、花蛋、花生、炒豆子等打发那些孩子们,寓意是子孙满堂。合颦用的杯子是彩丝相连的双杯,称作“交杯”。一位四代同堂、高寿的老婆婆,手托着喜盘,盘里装着枣子、花生、莲子等喜物,老婆婆一边唱着撒帐歌,一边把盘子里的东西撒到床上。新郎新娘挨坐在床沿,老婆婆递上酒杯斟上少许米酒,新郎新娘挽手交杯饮酒。

    结婚喜宴,宾客座位、上菜顺序、菜名都很讲究。上座为舅舅、家族宗长,下座为宾客。客人按照长幼、身份和地位从高到低依次入座。一般的酒宴是十二道菜,刘殷身份地位居高另加了几个海鲜是十六道菜。二十几桌宾客一个个酒醉饭饱,好一派热闹景象。

    刘殷有了女婿身份更加得到团队成员的尊重与依赖,师傅经营了几十年的事业有了接班人。从此肖家祖传基业易主,旗号不变,肖师傅隐退故里辅佐儿子操持家务,教养子孙繁衍后代,弥补先期子不教父之过之失。

    从此,儿子肖邦不敢再放肆规矩了许多,用自己的门店经营小商品,生意兴隆收入可观,做起了小老板,娶了邻居黄氏小妞做老婆。

    刘殷德艺双馨名扬天下,订单接连不断,工程越做越大,质量越做越好。每一单按比例收取管理费,其余除去成本按劳计酬分给工人。刘殷把管理费所得一半分给师傅,虽然师傅不在其位,但是喝水源头礼应感恩,更何况是岳父,自己有孝养义务。

    第二年,刘殷的老婆和舅嫂黄氏同月生子,两家添丁乐坏了两对老人。肖师傅既做爷爷又当外公,那个高兴劲难以言表。

    刘殷大半年没有回家了,也不知道儿子是不是乖巧听话。

    父母年纪大身体不好,还要操持家务教育孙子。老婆怀二胎也快临盆了。刘殷思家心切,巴不得迅速回到亲人身边,看看父母、抱抱儿子、摸摸老婆鼓鼓的肚皮、听听胎儿的心跳声。

    时光匆匆,山水迢迢。中秋节快要到了,刘殷宣布中秋节放假三天,让大伙回家过个团圆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流传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也体现出古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秋之夜是个美好、祥和的夜晚。门口,刘殷一家人品尝月饼和瓜果,享受天伦之乐。儿子刘良友从小乖巧懂事,泡茶递烟送月饼跑前跑后。月亮很害羞的用面纱盖住了自已的脸蛋,过了很久,才露出自已明亮的脸。

    这个中秋节很不一般。刘殷在父亲的撮合下接了一单很特别的工程。这个工程改变了刘殷的命运。

    为什么说是这个工程改变了命运?

    请看第3章: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