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情
繁体版

第23章:寒酸的丧事

    刘德岗老先生逝世的消息不胫而走,前来看初孝①的人络绎不绝。

    陈员外迷迷糊糊从床上爬起,太阳已经一杆子高了。

    “老爷喝酒出事了。”有个仆人说。

    那仆人看见陈员外出来说话戛然而止。

    “谁出事了,我不是好好的吗?”陈员外质疑地道。

    既然主人问起,仆人只好如实相告。

    “啊!”陈员外慌了,拔腿就往围屋跑。

    一片乌云挡住了太阳,天色暗淡。

    整个围屋阴沉沉的,风呼呼地刮着,门口的树在摇晃,乌鸦在上空不停地盘旋。

    陈员外踏进围门石槛②,脑子里一片迷蒙,身体开始失重,似乎要飘起来。一种掉入黑洞般的感觉瞬间变成泪水从眼中夺眶而出。他不敢相信,如此相视莫逆的铁哥竟然撒手人寰。他在悲痛中忏悔,悔恨自己不该放纵不拘毫无节制的痛饮,明知他人年岁已高久病初愈。

    罪过,负罪感如金箍缠绕身心。

    他来到灵柩前双膝蒙跪,重重磕了三个响头。然而嚎啕大哭捶胸顿足,恨不得把自己撕个粉碎。

    “员外不要难过,我们刘家不会怪你。我的大哥命数已尽,天王老子也拦不住。”刘德林走过去劝说,把员外拉进自己的家里喝茶。

    “德林弟,是我害了大哥。我有罪!”陈员外檫了檫眼泪。他们虽然异性,是一起长大的铁哥们,常常用兄弟相称。

    “陈兄不要内疚,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谁都有那么一天。只是大哥的噩耗来得太突然了。”刘德林安慰道。

    “这件事因我而起,是我没有照顾好德岗兄。”陈员外接着唉叹道:“德岗兄本来家境贫寒,如今撒手人寰留下老的老少的少,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是的,的确是个问题。车到山前必有路,日子还是要过的,大家都会出手相助。”德林说完喝了一口茶。

    “德岗兄丧葬费我全包了吧!我只是祈求老兄在天之灵宽恕自己的鲁莽。”陈员外主动提出负担丧葬费。

    刘德林沉思了片刻,说:“你的心意我们领了,丧葬费不要你操心。我们围屋兄弟传承长辈精神,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再大的问题都能解决。如果丧葬费要你出,显得我们刘家不地道。旁人会误以为你真的有责任。这样不妥!”

    陈员外听了也觉得在理。

    “那好吧,以后再说吧!用得着我的时候,你们尽管说话。”陈员外答道。

    俩个人静静地喝茶,各人想着自己的心事,沉浸在悲哀之中。

    九江。

    徐明光收到了刘家寄来的加急信函,知道了事情的严重性。

    他陷入了进退两难无所适从的窘境。

    刘世春已经进京赴考。

    一难:如果派人把他接回来,这次考试就得放弃,下次进京科考还要等几年。

    问题:即使他回来,从遥远的京城到老家也不可能赶上参加葬礼。

    二难:如果不把他叫回来,长子不参加葬礼有失孝道礼仪,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问题:瞒着他,世春肯定会怪责于他。

    徐明光摸着胡子在书房里走来走去,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

    “老爷,吃饭了!”管家第二次进来催他吃饭。

    “大哥,我有个事要请您掂量掂量,看看如何是好。”徐明光把事情原委以及自己的忧虑和盘托出。

    管家坐了下来,想了想,说:“老爷,这件事说难也不难,只要掂量掂量孰轻孰重就可以决断。其一,您把世春接回来也不可能赶上葬礼。人可以等但遗体存放不能超过预期,恐怕人还在路上就已经还山入土了。”管家接着说:“其二,世春错过了这次科考,以后恐怕就没有机会了。如果这次能科考榜上有名,为刘家光宗耀祖,相信刘氏家庭也会高兴,肯定不会过分指责抱怨于您。再说考取功名也是世春父亲所期盼的愿望。”

    管家说的也在理,人死不能复生,还是顾及年轻人的前途为上上策。

    徐明光决定修书一封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请求刘家宽恕自己的草率决定。

    南坑围屋。

    刘德林收到九江寄来的快信,知道等世春回来办葬礼是不可能了。

    晚上,刘德林召集围屋陈、张长辈及刘氏各家户主协商治丧事宜。

    大家一致认为长子不在家没必要大操大办,决定缩短时间简化程序。预定七天改为三天葬期,七天昼夜和尚诵经改为三天道士超度灵魂祈福禳灾。

    各村各保的大姓家族都有祠堂,有知礼仪会操持红白喜事的先生名人。刘德岗生前颇有名气,那些操持红白喜事的先生名人遇到不懂的书帖格式、人物的大小称呼都会上门求教。刘德岗也会毫不保留地把知识传授于他人。久而久之,刘德岗的威望与日俱增,大家看见他都恭恭敬敬。

    刘老先生的葬礼谁敢不从,那些徒子徒孙不约而至前来请缨,人人都想露一手显示自己的才能。然而,主持操办二人即可,人多反而碍事,况且刘家人才济济也不会求助于他人。为了顾及他人情绪,加强团结,这次葬礼邀请了五龙钟氏先生参与操办。

    葬礼日期已定。

    “报丧”。主事先生用白纸书写葬礼日期的“讣告“,派人送到亲戚、朋友家,邀请参加葬礼。按礼仪习俗送“讣告“的应该是死者长子,世春不在家只好老二世迎顶替。刘世林考虑世迎还小不懂礼数,只好派自己的儿子世远做向导,指导礼仪规矩。尤其丧主的舅舅,递“讣告“时要下跪,双手高举“讣告“于头顶,低头默哀等待主人接收。

    第一天布置灵堂,起孝。

    偌大的厅堂,布满青纱白幔,灵堂前青烟弥漫。厅堂前方安放一张桌子,桌上摆着供品、香炉、蜡台和长明灯等。

    道士、吹鼓手同时到场,画鬼符安灵位。一切准备就绪,接着是“起孝”。

    道士、吹鼓手一阵折腾以后,孝男孝女及其亲属披麻戴孝。主持葬礼的老先生宣读《告文》。

    “起孝”以后,孝男孝女及其亲属不能理事,就在灵柩旁守孝,除烧香跪拜外不得离开半步。

    道士在灵堂做法不能休息,口渴了喝杯茶。只见他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儿摇一下铃铛,一会儿敲一下木鱼的,一会儿高亢诵咏,和着悲沉伤感的唢呐音乐,把灵堂的气氛渲染得阴沉凄凉,催人泪下。这道程序要到深夜子时以后才能结束。真苦了那几个孩子!

    刘德林派了个弟妹护侍大嫂,不让进入灵堂,怕老人家哀思过度精神崩溃。

    第二天烧香、起柩出殡和安葬。

    这天要很早起来,孝男孝女及其亲属披麻戴孝仍然在灵柩旁守着,有事随叫随到。

    几个人在路口接客。有的负责给客人举旌旗;有的接过装有礼品、祭品、冥纸冥币、香烛等的担子;有的接雨伞行李。他们把客人送到灵堂,放下担子,摆放好祭品。客人烧香跪拜后退出灵堂休息。接客的人可以获取两个煮熟的鸡蛋作为打赏。

    接客的人如果看见舅舅家来人了,要迅速回去通知主事人安排迎接客人。外氏亲戚是贵宾不得怠慢。

    客人在村边路口等候孝男孝女前来跪迎。

    孝男孝女必须跪在路口哭迎,述说丧亲的悲痛,哭谢奔丧亲人的一路辛劳。

    死者生前的友朋联合集资购买酒食祭品,推举一名声望高的长者把祭品送到灵堂摆在桌案上,点燃香烛四跪四拜。

    前来参加葬礼的人不请而至,已邀请和未邀请的都来了,把刘家厅堂挤得水泄不通。

    “烧香”是葬礼的重要环节,沉痛悼念寄托哀思。

    “烧香”是一种吊孝仪式,主祭先生主持,吊孝者头扎白布条③,在司诵声中趋步向前,献上祭品,跪在地上面对灵位,三上香、三奠酒、三献馔,然后主祭先生宣读宾客带来的祭文。

    期间,孝男孝女趴在地下痛哭,亲属则在旁陪哭。礼毕,宾客回礼,起身把孝男孝女扶起来。

    “烧香”仪式要分组进行,顺序也很讲究。男死家族长辈为先,女死外氏亲戚为先。

    家庭烧香,不管男女老少都得参与。

    接着是舅舅、姑父、表兄弟和其他宾客。最后是孝男孝女及其亲属。

    起柩出殡。众人按主次顺序跪伏灵柩前,主祭先生献祭品于案前,行一跪三叩之礼,宜读起柩《告文》。然后道士画符送煞,请天兵天将下凡驱赶野神野鬼清洁道路,好让英灵顺利前行。之后,抬棺人扎棺抬杠把棺柩送往墓地。

    经过种种仪式,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终于将灵枢送到了墓地。这一过程当地人叫“还山”。众孝子列位嚎自尽哀,与亲人作最后的告别。家族或其他至亲要帮孝男孝女及其亲属脱去孝衣孝帕,一行人手握同一条红布绕道回家。至此,出殡仪式告一段落。

    晚上,道士还要做道场,祈求超度,死者安息、生者安宁。孝男孝女及其亲属始终要在道场焚香烧纸。

    第三天喝喜酒,谢贵宾。

    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和风送暖。

    围屋恢复了平静,男女老少脱去了粗衣换上了干净艳丽的衣服。

    早餐是喜宴,用喜事冲冲晦气。

    厨师及其帮工半夜起床,磨豆腐、杀猪宰鸡鸭。

    早晨8点整时开宴,十二道菜荤类居多,最艳眼的是那碗红猪肉,长条形三指大小,用食用洋红染成深红色。用餐者每人都要吃一块红猪肉,红色是喜事的象征可以冲洗前几日沾粘身上的晦气,回去后平安无事。

    早餐后,宾客与主人打声招呼,说上几句安慰话就回去了。

    舅舅一家要留下来,还要继续饮酒,边吃边聊协商回礼事宜。传统习俗是外氏礼品要折价加倍奉还,至于加几倍需双方商量定夺。主人回避不参与协商,也不好插嘴,毕竟是自己的亲舅。商量好后,主事把钱用红纸包好递给客人,客人接过红包连说几句好话。舅舅转身去了姐姐房间,与姐姐聊了很久才出来。

    刘德林派了个年轻人挑着担子护送舅舅回家。

    丧事从简,打破传统观念,节省人力物力,减轻了仨小孩的负担。

    这件事,刘世春还蒙在鼓里不知实情,连个噩耗信息都难于获取。他远在京城正在认真备考,用实力争取功名。

    不知科考成功与否?

    请看23章: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