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情
繁体版

第40章:榕树底下的那些兵

    “儿子,你在家看店,我要去采购货物。”张金宝要出远门,把店铺的生意交给了大儿子。

    大儿子张泽浩17岁读完县中休闲在家。

    母亲回了老家,张泽浩守店铺有些惧怕。父亲要急用进货,无奈只好硬着头皮答应。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兵荒马乱店铺进贼是常有的事,有的贼夜里还蒙着黑布,要么是熟人;要么是多次来访怕主人熟悉背影;要么是怕店家记住那张脸。

    今天不是圩日顾客也不多,张泽浩早早打烊。

    他晚上不敢一个人睡,怕有危险。

    父亲出门前已拜托隔壁叶老板关照,叶老板的儿子也乐意晚上与张泽浩作伴同宿。

    叶少爷比张泽浩小一岁,是一起戏耍长大的好朋友。

    “笃笃,笃骂,”敲门声响,张泽浩不敢随便开门。

    “笃笃,笃骂,笃骂,”敲门声加急。

    “谁?”

    “我,叶铭诚。”

    好朋友叶铭诚应约而至。

    门“嘎吱”一声开了一条缝,叶铭诚侧着身子挤了进来,谨防贼人尾随而至。

    门“咣”的一声关上,插上门闩,用木棍顶住门中间的木条。

    俩小孩不敢大声说话,拉着手步入卧室。不灭灯,不脱衣,同床共枕,抱肩而眠,蒙头而睡。

    两小孩胆战心惊哪有睡意,稍有风吹草动老鼠觅食都被吓坏。

    约莫卯时一刻,险情未至,他们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睡虫来袭,进入梦乡。

    一觉醒来已是晌午,街道悄无声息。张泽浩好生奇怪,摇醒身边的叶铭诚,要出去看个究竟。

    “不要开店门,我们从后门出去。”叶铭诚提醒道。

    外面街道没有一个人,临街店铺大门紧闭,圩亭里的摊贩不见了踪影。

    今天是圩日,本该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两人走到叶家店铺门口,看见大门没有上锁,推了推门,里面栓得紧紧的。

    他们绕到后院,叶铭诚拍了拍门。

    “吱呀“一声,叶铭诚的父亲探出脑袋把两个人拉了进去,一边关门一边说:“怎么才回来,你不知道我们有多担心,怕你们出去乱闯乱窜被抓走。”

    “大伯,是怎么回事?”张泽浩疑惑地问。

    “天没亮有乡丁民团挨家游说恐吓,说昨天半夜来了几百匪兵驻扎在北门口大榕树下的河滩上,要大家关紧店门不要外出。大家都害怕不敢出门,有的携带家人和现金逃走了。”叶铭诚的父亲接着说:“奇怪的是,这些兵非常安分,在河滩上架锅做饭,在河里洗澡搓衣,没有一个人进圩来,更不用说扰民了。”

    天心圩是会昌、寻乌、信丰、赣县的交通要塞,部队过往是常有的事。

    近几年过往最多的是国民党的正规军或地方民团。

    但凡部队来了地方就得遭殃,或征兵征粮,或买东西不付钱,或在餐馆吃霸王餐,地方官吏也趁机削割民财……

    正当大家疑惑不解之际,忽然大街上有人喊:“大家出来吧!榕树底下那些兵是好人啊!他们纪律严明不会进圩骚扰我们。”

    啊!还有那么好的兵?

    各家店铺几乎同时开门,人们都往大榕树那边涌去,都要去看个究竟。

    哇!大榕树下站满了人,有的小孩子倚在父亲的肩膀上,有的小孩爬上了榕树坐在树桠上。

    河滩上几百个军人,皮肤黝黑衣衫褴褛满脸胡茬,有的在河里洗澡,有的在洗衣服,有的在理发修胡子。

    战士们把洗好的衣服晾晒在河滩上。那里有很多泥沙和其他污物,衣服不仅难于晾晒干燥,还容易粘上脏污,比没洗干净不了多少。

    各个路口有几个兵在站岗,不让人随便进去。

    这时,河对面有人扛着几丈长的竹竿往河滩走去,只见领头的村民跟站岗的兵说了些什么,径直走进河滩把竹竿放了下来。有人把家里做好的三辨叉擎开竖起来,然后把长长的竹竿架在上面,拼成了一排排结实的晾衣架。

    村民和战士们一起,把晾晒在河滩上的衣服重新晾晒在竹竿上。

    战士们紧握村民们的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张泽浩,那个不是我们班的叶锋吗?”张泽浩顺着叶铭诚的手指方向一看,果然是同班学生叶锋。只见他和另外几个乡亲跳着箩筐,径直往炊烟袅袅的伙房走去。

    所谓的伙房就是野炊柴灶罢了,在沙滩上捡些方正石头砌几个大灶,放上大锅,拾些干树枝用干松树叶子助燃,煮饭煮菜就是如此这般。如果大风来袭生火煮饭也难,战士们往往吃的是夹生饭。

    “大家看吧!乡下的村民能做到的,我们这些商人条件更好,就这样观热闹么?”不知是谁大声一吼,大家如梦初醒,一个个返回店铺寻找合适的物品送给人民的子弟兵。

    张泽浩也不甘落后,找出父亲藏起来的洋火、洋皂等紧俏物资,还把家里用的马灯也送了过去。

    大家拿着物品一窝蜂涌向河滩宿营地。部队领导有指示,不准随便收受群众的物资,实在难于拒绝的也要登记造册,按原价付款。

    乡亲们不要钱,把物资放在河滩上就往回走。

    “不要这样,乡亲们不要这样啊!我们是人民的军队,不能拿群众的东西,这是部队的纪律。”那些后勤兵着急地说。

    乡亲们都回去了,战士们围了过来,看着一大推的物资感叹的说:“乡亲们多好啊!”

    部队领导见局面已经打开,群众对战士们有了好感,决定深入群众宣传革命军队为民众的宗旨。

    战士们走街串巷,有的刷“革命军队为民众”“打倒土豪劣绅”“为工农大众谋福利”等宣传标语;有的走到圩街打扫卫生;有的为农户挑水……

    尽管部队药品奇缺,还是派出卫生员为天心圩的群众看病、发药。

    部队还不失时机地对当地的土豪劣绅进行重点打击,为受害群众出气。

    傍晚,战士们回到了宿营地。

    榕树底下又聚集了许多人在观望,有的是躲在外面闻讯回来的;有的是周边村庄赶过来的,他们听说有一支不一般的军队要看个虚实;有的是出于好奇来观热闹的……

    天心圩是叶氏的土地,祖上是开圩建铺的功臣。

    叶铭诚的父亲叶有财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物。

    他家世代经商,圩上有十几间店铺,除了外租自己还经营一间门店。

    叶有财想:“这么好的兵怎么能住河滩呢?我们的圩亭现在空荡荡的,给战士们住宿不是很好吗?既能挡风避雨,那些临时锅灶和餐具桌椅等是现成的伙房餐厅,战士们也吃得更好、睡得刚香。”

    “成!”叶有财主意已定,立即派儿子把两个知己兄弟叫来商量。

    那两个兄弟也是当地说话有分量的人物,听了叶有财的建议都举手赞成。

    三个人一起走进了兵营,说明了来意。

    有位衣衫褴褛的干部接见了他们。后来才知道这位干部是部队的一个连长。

    “这事要首长说了算,我们不敢答应。”那位连长把他们带到了一个简易帐篷。

    “报告!有几位老乡要见首长。”他撩开帐篷的帆布门,向里面敬了个礼。

    “请他们进来吧!”三人走了进去,里边简易桌上放着一张地图,五六个首长围在桌子边上。一位首长在收拾桌上的地图,另外几位首长过来与他们握手,招呼就坐、喝茶。

    首长们也许是开会刚结束。

    他们看了好生奇怪,这些首长跟普通战士没有差别,衣衫褴褛满脸胡茬,满脸笑容说话温和。如果不是在这种场合见面,真不敢相信是管理千军万马的大首长。

    叶有财喝了口茶,说明了来意,代表圩镇群众向部队提出要求部队搬到圩亭宿营的邀请。

    几位首长听了,紧紧地握着他们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乡亲们!”

    一会儿,有位首长说:“感谢乡亲们的好意!现在形势严峻,我们不敢在此地久留。当前敌强我弱,敌人随时可能来袭,我们住在圩上会连累乡亲们,也不利于部队撤退。这里一边是河流一边是大山,敌人来了可以边打边退。”

    他们听了觉得有理,也只好作罢。

    “那我们就回去了,部队有什么需要尽管来找我们。”叶有财说。

    “好的,谢谢!您们慢走,我们就不送了。”有位首长说。

    他们知道首长们很忙,不便就留就只好往回走。

    晚上,一位首长走进叶有财家里,门口留有两个警卫员在放哨。

    一家人可高兴了,沏茶端点心招待客人。

    “叶老板,我有一事要单独与您会谈,您的家人能否回避一下。真的不好意思!”首长说。

    “好的!”叶有财对家人说:“你们出去做自己的事吧!”

    “您家里没有外人吧!”

    “没有,只有一个隔壁门店的小孩,很可靠的。”

    “叶老板,我们知道您是大好人。我们部队有一位重伤员快不行了,高烧不退昏迷不醒。部队要一边行军一边打仗,留在那里会有危险。我想请您把他留下来,请民间医者给他医治。我会留下一个战士做贴身护理。可否?”

    “行,行!能行!”叶有财慷慨答应。

    “这事要秘密进行,任何知情人都要守口如瓶。”首长嘱咐道。

    “那就太感谢了!我晚上派几个战士悄悄地把伤员送过来,”首长说完就走了。

    叶有财把家人都叫了过来,把这件事说了个清楚,要求家人保守秘密!

    他亲自动手,腾出一间最偏僻的房间给伤员住。

    半夜三更黑灯瞎火,几个战士抬着伤员闪进了叶有财的家里……

    第二天,河滩上的兵不见了。

    有人说,昨天那些兵在河滩上开了个大会,晚上就悄悄地开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