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变迁
繁体版

第三章 开业大吉

    一大早老东家就带着管家出去了,还是搞着作坊的繁琐事,在海东村开吧,官府要多点钱,租别人的地自己建也要钱,

    老东家干脆抓紧步伐,在海东村边界找现成的作坊车间,免得又要重新建,

    作坊好办,直接找当地老百姓买了现房,

    当官的要钱办什么许可证,其实也是买个关系,这可要得不少,

    要不是老客户要货要得急,都在催,老东家也不会下血本加快开业的步伐,

    徽州那边的设备也还没转过来,终于花了个把月办妥了所有关系,

    现在是等徽州那边的设备搬过来了,

    为了给开业筹准备,在等设备的空余时间,老东家还去十三行那边看了一些洋人玩意,

    买了一辆西洋轿车,顺便招了个当地的司机,司机老李开着车带着老东家回到了家,

    老东家跟夫人显耀了起来说道:“这东西啊,上海那边多,海东村呀没几辆这玩意,这东西出门方便”;

    老夫人嘟囔几句说街中心就在下面,还需要买这东西?

    老东家觉得夫人不识货,吆喝着小儿子陈四毛上车,让老李开车下了长坡,

    穿过街中心的海东桥,再上个坡,到了对面的张家大院门口,

    老东家左手牵着小儿子右手拿着一盒珍贵的鹿茸,打算亲自跟张家打个照面,

    生意人这是要面子来了,老东家咧着嘴敲着门,

    开门的是一个小巧仆人,随后张东家在里面院子吆喝的说让请进来;

    老东家笑嘻嘻的牵着陈四毛进了屋,张东家上来迎脸相笑,

    “老东家笑盈盈介绍道:“在下陈华桂,住对岸,您邻居”;

    张建平也作了简单的介绍,张家大院的装修风格完全比较简单,老东家看了有点诧异,

    张东家笑着说西洋玩意的装修风格,比较简约,门头也没有屏风,里面停着一辆比老东家更气派的西洋轿车,

    老东家东一句西一句聊着,可能觉得自己实力不如张建平,有点支支吾吾,过段时间自家作坊开业,希望张建平来捧个场,

    张建平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巧的是小女儿跟陈四毛同龄,大眼睛双眼皮,小小的鹅蛋脸,白白净净的,

    在隔壁书桌上写着毛笔字,老东家也精得很,吆喝自己儿子陈四毛去跟张建平小女儿玩,扯什么初到江南,多交朋友,

    陈四毛也是胆子大,上来就跟那小女孩作了自我介绍:“我叫陈四毛”,小女孩也不腼腆,一边写着毛笔字一边说道,我叫张启瑶;

    果然,生意人的孩子都比较落落大方,两个小孩便这样一起玩起了文墨。

    两位东家聊得甚欢,纷纷说起自己做什么行业起家的,

    陈东家了解到张建平是做船舶生意的,专们服务马尾港的所有渔民船舶保养服务,还自己做船卖船,真的是家大业大,

    由于隔行如隔山,双方吹完自己的牛逼以后,剩下的也只是尬聊了,毕竟老东家不懂船舶,张建平也不懂什么叫高端布匹;

    双方试探性的了解了一下彼此的背后人脉,都觉得搭不着边,老东家只好问候几句,让张建平开业来助助兴便离开了。

    到了秋高气爽的十一月,村子边的柿子树挂满了金黄金黄的果实,村落的三姑六婆都忙着采摘村后的柿子,

    在冬天来临之前做成柿子干,然后冬天让柿子自然打个霜,这也算是海东村的一个特产,

    另外一边的陈家作坊也是如火如荼的在搬弄着,管家也在桥头招着工,仆人帮忙弄好了作坊上的设备,

    海东村村长姜泽庆也是个识趣的人,村里第一次有人进来做生意,这是给海东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姑六婆再也不用大清早坐在桥头说三道四一直说到晚上了,上次就姜泽庆去了趟镇上开三天会,村里有人传他在外面嫖娼给抓了,说是赶上北方那边缺工人,给抓去山西挖了煤,

    这不,为了堵上这群少妇的嘴,姜泽庆吆喝着两个小伙子上前舞着狮,锣鼓咚咚的敲着很带感,

    在安排宴席的老东家听到锣鼓声,笑盈盈的走过来和村长打了个招呼,

    姜泽庆笑着说:“陈东家,欢迎前来我们村开作坊,我们村啊,人比较多,平时种种菜务务农,要么就是到马尾港那边打打杂什么的,您这一来啊,可是帮了我们村子呀”;

    老东家笑着应和道,并招呼着村长去坐席。

    鞭炮声锣鼓声,门庭若市,老东家以往本地的商客也纷纷到齐,

    在一声声吆喝声里,大家对酒当歌,门前十八桌宾客,门后十八桌村代表,作坊不大不小,但也丝毫不影响高调的排场,

    这时对面邻居张建平也在,吃了点点心便牵着小女儿张启瑶参观起了作坊车间,

    老东家也是在门外瞥到了张邻居的无聊,便笑着跑了进来说招呼不到,望见谅;

    张建平笑着说没事,算是参观参观,毕竟自己也没见过;

    陈四毛也是比较识趣,见到张启瑶,也是赶了过来,给她拿了些红糖糕,两个小孩一回生二回熟的玩起了抓迷藏,逛了一会儿,张邻居便意思一下说了套说辞,便回去了,老东家也是酒后满脸通红的招呼着他离场。

    宴席一直到下午四五点,夫人也是扶着老东家回家去了,

    这种场面夫人也是见怪不怪,剩下的客人交给了管家安排,管家星星点点的送完了最后一位宾客,

    也到门后给今天招到的工人按老东家的安排发了红包,明天开始上班进行培训和开始生产,这准备了大几个月的作坊,算是终于落实于海东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