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东升
繁体版

第五十二章 苏系武官

    天启元年的三月,大明朝辽东都司与天明汗努尔哈赤所建后金国是各有得失,难分胜负。

    最初沈阳失陷的消息报至京城,朝廷上下顿时哗然,而后辽阳被围的警讯没隔几日又到,再次引起满城慌乱,京师当即戒严。这几乎成了下意识的动作,已经没人关心是第几次如此举动。总之是辽东一败,京师便有一番整治,以至那些无法参阅邸报的大户们只要见到戒严,以及满城都是坐轿奔向内城的官员,便知必是辽东再失一城。

    不仅仅是戒严,还有已经习惯了的内市也迁移至北安门外,并有榜文宣称,开市日期不变,只是要等平虏之后,再迁回原址。同时,在京城编制保甲,严查奸细,而不出数日,便有数名奸细被斩首示众。一时间真可谓草木惊风,风声鹤唳之态。

    而朝堂之上,集议辽东方略的群臣又各有一番展现。那些大僚们均是缄口逊避,问及便称要另选辽东经略人选。而最激烈的,莫过于那些言官、御史,这些人是有言论特权的,说错了话全然不担心会被处罚,且本就靠嘴皮子、笔杆子吃饭,此时当然肆意抨击、驳斥,甚至卷起袖子举拳相向以及吐口水之类的举止,也在堂堂大明朝廷上演,根本不顾及朝庙之容。

    当然,起复熊廷弼一事,也是被议论过的,这又引起以熊廷弼为中心的两面不同派别的争论。当初弹劾熊廷弼的官员如今都不敢再出声,原来攻击的,便是熊廷弼稳坐辽阳不动,由此换上了一去辽东便要收复抚顺的袁应泰。这下可好,抚顺还没等定下出兵日期,这沈阳倒是落到了努尔哈赤的手里,且辽阳也危在旦夕。若是按这些大臣们心理想的,可没人认为辽阳还能存得半日。

    这样一来,当初弹劾熊廷弼的,到成了被弹劾的目标。单这一事,便足足议论了一个时辰,直到皇上怒气渐生,才稍有收敛。当然,如今辽阳还在袁应泰手里,熊廷弼的起复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当袁应泰的大捷报到京城,场面顿时逆转。倒不是说袁应泰如何力挽狂澜,大多数的言辞,均指向赫图阿拉被焚一事,什么天意、征兆等等,尽是些言之无物的废话。正如袁应泰所说,对于苏翎,以及辽阳的守、弃,天启皇帝与大臣们还是谈论了许久。不知那种细节到底如何,总之一切结果,都顺从了袁应泰的提议,倒是辽阳的处置,没有明确指明,而仅仅是“随机应变”四字。

    但这四字也便够了,至少袁应泰已经得到事后可以解释的指示。

    关于饷银,朝廷倒是立刻停止了进一步调集、招募各镇兵马的动作,除了已经出发的兵马一律限期抵达山海关外,不再拨付一钱银子给那些光叫喊着无银便无兵的各地官员。当然,对在途中的兵马,银子是早已发放了的,朝廷也不再容忍拖延,给总兵王威也加了提督援辽兵马的头衔,令其可不经禀报,斩参将以下违令武官。

    按朝廷最终议论的结果,这辽东兵马,也不过从将、兵上着手。如此大捷的建立者苏翎,当然独一无二。眼下整个大明能调往辽东的宿将已是不多,再说能调动的大将,大都在辽东阵亡,一个不剩。选择苏翎,也是唯一的指望。是故天启皇帝这回没在吝啬内帑,一发便是一百万,指明专给苏翎领兵之用,其余兵饷均在辽饷中支用,不得占用此项。而原发往后续调集、招募士卒的铠甲、器械,也都优先调给苏翎。

    大明朝整治辽事,似乎都在此一举,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苏翎这边,期盼着苏翎能一举收复辽东,擒获努尔哈赤,让这偏居东北的一块土地,不再汲取整个大明朝的血液。

    辽东总兵加提督辽东军务,征夷大将军苏翎,由此得到整个大明的支持。而辽东经略袁应泰,名义上仍然是辽东的最高主官,管辖辽东所有文武官员,但如其所言,此时也作为苏翎的后援,专责与朝廷的公文往来。

    征夷大将军的关防大印,以及一应仪仗,都是朝廷匆匆赶制而成。袁应泰交给苏翎的,可不止这些。随着天津至辽河口的海船而来的,几乎有半船都装运的是有关文书、仪仗、关防大印,以及赏赐之物。其中布匹、绸缎以及上千付铠甲、宝刀等等武官专用的物事,都是赏赐给苏翎以及相应升职的武官们的,这种“殊荣”,可是其余的辽东武官从没有享受过的。

    苏翎麾下的武官们,当初一起逃出边墙在群山之中茫然谋生的兄弟们,俱都荣升大明朝正式武职,且各有赏赐。

    作为首领,大明朝辽东的希望,苏翎得到的赏赐自然最重。

    赏赐给苏翎计有:银一千两,绸缎二百匹,棉布一百匹;另赏选锋梅花甲五百付,锋利倭刀五百把,用以充实家丁。

    郝老六、赵毅成、胡显成、汤南凯、余彦泽、术虎以及镇江水师的冯伯灵共计七人升参将衔,各赏银一百两,绸缎十匹,棉布五十匹;另赏紫花布铁甲一百副,锋利钢刀一百把。

    其余秦瞎子、胡秋青、顾南、郭杰中、金正翔、彭维晓、袁玉庆、袁山月、罗英、伍祥天、曹正雄共计十二人升任游击将军。各赏银五十两,棉布二十匹;另赏紫花布铁甲五十副,锋利钢刀五十把。

    这中间除了尚在京城的徐熙,苏翎的十五个兄弟都得到升赏。真正是一荣俱荣,那些兄弟得到这些赏赐之时,虽然并不稀罕,也多不关心这些职位、品级的高低,但这一片官职名称,还是令苏翎的兄弟们心潮起伏,良久不能自抑。

    当初的一番奔波,那些隐在辽东边墙之上默默无闻、无人关注的小兵,任谁也不会料到会有今日这般辉煌。他们的这位大哥,当真带着兄弟们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一条完全不同于祖辈的路。谁说是命里注定?只要跟着大哥走,穷人也能当将军。

    这些仅仅是截至到游击将军一职的武官,另随行而至的,还有数十道千总、把中以及守备、备御等等空扎,要苏翎任随委任,只消将名册报知兵部备册即可。

    有了这些空扎,那些在武官学院培训过的低级武官们,也都被升为千总、把总。尤其是那些最初跟随苏翎的女真武官,也未受到不同对待,如术虎的弟弟乌林答,还有尼忙古、阿里侃、浦卢虎等女真武官,大多是千总武职,最低也是把总。另外还有几名蒙古武官,也被授予把总职衔。

    这些低级武官的共同之处,便是跟随日久,且都在武官学院里受过训,即便是不识字的武官,也有人专门讲解。这便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要想升职,则必须是武官学院出来的人。自此,武官学院便成为苏翎麾下官兵个个心驰神往之地。而最先受过苏翎亲自整训过的武官,甚至成为一种得以炫耀的资本。因为后面的数批学员,已经很少见到苏翎的讲解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些游击将军以上级别的武官授课。

    当然,得到正式的任命文书以及赏赐之物,要花上一段时间,尤其是术虎所在的海西,路途遥远,接到苏翎的命令时,已在一月之后了。

    留在辽阳城内的哨探队长钟维泽,被苏翎授予千总职衔,正式管带辽阳前线的所有哨探,兼管与蒙古喀尔喀一带的联络,是胡秋青与苏翎之间的联络纽带。对于千总这一级别,朝廷自然无法赏赐到这个地步,但苏翎仍赏赐其白银五百两,算是此次作战的奖励。

    这次大捷,缴获颇多,苏翎与胡显成等人在镇江堡时便决定奖励官兵,抚恤阵亡将士,那些受伤的士兵更要重重奖励。好在此次光是在辽阳城内得到的银子就有数十万两,以往仅仅是口头奖励的法子,如今变成实实在在的银子。

    当然这一切的细节,都交由胡显成负责,苏翎只管定下方向。随着这些任命一起到来的,苏翎决定给予这些新任参将、游击的兄弟们,每人一万两银子。如今形势已大大不同,尽管这些兄弟大部分都未成家,但胡显成已经在考虑这些细节的事情。这一万两银子,足够众兄弟娶亲成家,养育儿女了。

    对于基层武官,千总一级的奖励白银五百两,把总一百两。而对于那些士兵,作战勇猛、杀敌较多的,则立即升职,或是直接调往武官学院整训。伤者奖励二十两,阵亡者五十两,不过,因苏翎以往的队伍中大多是单身,无家无眷,倒是没有花上多少抚恤银子。自然,有家有口的,是一个不少地拿到了抚恤。

    胡显成在镇江堡城内,挑选出数十套深宅大院,作为这些武官们的住所,予以修整。秉承苏翎以往的规矩,这宅院之中到没有配备奴仆,但也不缺照管的人手。一些孤寡老人,或是家中贫苦没有男人的女子、孩童,还有一些是阵亡将士的妻儿老小,被派驻到这些宅院中居住,每月领取月银以供衣食之用。

    这也算是一种雇佣之法,但迥然不同与奴仆。好在这样的人家在战事频生的辽东随处可见,倘若没有这条路可走,大多人家都熬不了多久,便即湮灭无闻。等到这些宅院的主人有闲回到从未见过的家时,才会发现,这所拥有数十人口的深宅大院,是属于自己这个以往伺候别人的小兵的。

    至于其余的武官,胡显成专门抽调了几个管事负责办理。有家有口的,便给予其一定的安家银两,由其自办。而尚未成家单身的,则在千山堡、太平哨,以及镇江堡外再划定出一块土地,予以修建屋舍,算是给予武官们的待遇。这种办法,甚至远在海西新城里的术虎,也得到一笔银子,让其照例办理。

    如今镇江堡城外工匠云集,壮实劳力成千上万,只要有粮食、银子,根本不愁人手,况且仅朝鲜境内,便涌来数千赚取力气银子的男丁,还不算从辽东南四卫听说消息之后,远道而来安家落户的百姓。

    整个辽东的地势,是沿海岸低平,而中部的千山山脉隆起,将辽东半岛隔成两半。辽阳向东几十里,便是群山,自然山势构成了一道安全的屏障。相对而言,镇江堡虽要比金州离努尔哈赤更近,但却有群山护卫,反而显得安全。再说,对岸便是朝鲜,一有危险,渡江而过便可。可金州沿海,除了上岛,再无去处。这样下来,辽阳一带持续对峙之余,奔赴镇江堡的百姓越来越多。相对其余四卫几乎无人问津的情形,镇江堡一带尚且有人出售粮食,活命的机会当然要大得多。

    这带来的一个麻烦,便是女人的增多,除去全家建在的,还有上千的未婚女子以及拖儿带女的寡妇,也都逐日汇集到镇江堡。这些人除了做些缝缝补补的活儿,便是做饭、洗衣,换取一天的吃食,夜间便住在简易的棚子里。因来的晚,划定的居所地块上,这些女子也无力去修筑房屋,只能等待着一天天地熬下去。

    而数万人的混居场面,难免会受到其中一些男人的骚扰。在惊叫声中,巡视的黑甲骑兵迅速赶到,当即将色胆包天的男子捉住,简单审讯几句,黑甲骑兵队长便下令将其斩首,毫不留情。如此连杀数十人之后,才将此种情形杜绝。

    不过,这也使胡显成觉得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便将陈家大小姐陈芷云姐妹请到镇江堡,将照管这些女人的事务,全都交给陈家姐妹办理,并专门拨调一百名骑兵供其护卫兼做差遣之用。而陈家姐妹很快便赶至镇江堡,开始出现在数万人的注视之中。

    这位第一次被人看见一个女人率领骑兵出头露面的陈家大小姐陈芷云,丝毫不理会那些目光,在巡视一遍之后,便命人专门开辟出一块地方,作为这些女人们的住所,拨出粮食供其食用。不过,陈芷云也未只是如此救济,而是组织女人们统一做事。至少,苏翎军中的衣衫等活儿,是没有一日断过的。不久,陈芷云稍稍熟悉了这近千的女人之后,便开始从中挑选合适的未婚女子,为苏翎的兄弟们的婚事谋划,毕竟,这将来大家可都算是亲戚了。

    胡显成拨付的宅院,自然少不了苏翎的,但不是苏翎一向习惯住的原镇江参将府衙,而是另外置备了一所稍微僻静的宅院。至于苏翎定下的那一万两银子,尽管未说包括苏翎自己,胡显成也是照数拨出。当然,那所院子的主人,便是陈芷云。

    当陈芷云最终抵达镇江堡时,同行的大队人马之中,还有全部千山书院的工匠师傅与全套工具,另外,千山学院的那几位潦倒的夫子,也随行跟了来。陈芷云帮忙管带的这两部分,可都不需经苏翎与胡显成等人的同意,只要陈芷云一句话,便有足够的人手与驮马搬迁。

    胡显成在镇江堡城中选取的宅院,都是那些闻风而逃的大户,这些大户大都有自家的船只,只待沈阳失陷的消息传来,便全家乘船而去,直赴山东,或是天津投亲靠友去了。少数放心不下而心存侥幸的大户人家,只留下数名奴仆婢女看守房屋,打扫庭院,以便日后太平了再重返家园。

    不过,胡显成可丝毫没有半点犹豫,但凡主人不在,一律征用。可惜那些世代居住镇江堡而费尽心机修筑成的雕梁画栋,如今可都成了军用住宅。那些看守宅院的奴仆自然不敢有半点争辩,再说,胡显成也问明情形,让这些仆从婢女或是分地自立门户,或是到胡德昌的某个商铺某一差使,从此做了自由人。这样一来,连主人私藏的某些财物、粮米,也都被供了出来,凭白让胡显成又占了便宜。

    陈芷云被引领至苏翎的宅院时,不禁一愣,这所深宅大院可正是陈芷云十分熟悉的,年幼时可来过无数次,就连大门旁的那个斑痕,陈芷云都还记得来历。真正是巧合,胡显成派出的两个管事只顾挑选房子,给苏翎的自然是最好的一所,但这恰恰便是属于镇江堡张家的住所。除了当初跟随苏翎到镇江的那几人以外,却是谁也不知这张家与陈家大小家的渊源,而胡显成也因忙于事务,无暇亲自来看,这幅场景,便摆在了陈芷云的面前。

    回忆仅仅是片刻之间的事情,陈芷云很快便调整了心境,大踏步地走进属于自己的院子,并很快指挥着随从们开始布置起来。张家,已属于过去,眼下的一切,才是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