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奇古怪的人和事
繁体版

    (一)、曾有位自称为南开的大师,与我辩论什么是佛。我说佛祖曾对子弟说:“我不是神,是人。你们不要信我这个人,而要信我的思想,因为我的思想才能普渡众生”(大致意思)。那位大师直接说我脑残,放言道世上哪个宗教不是神神道道的。

    世人对佛了解多少?我尽一家之言,诠释我之佛。有不同之见,才有流派,才缤纷绚丽。

    (二)、佛教是宗教,从它的经典、仪式、习惯、组织等可以体现。但也是言教,即佛法。法在梵语是达摩。佛对法的解释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通俗讲是事物的性质和相状。所以佛经中“一切法”、“诸法”是指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的了解而宣示言教,其本身也具有法的作用,故为佛法。

    (三)、佛不是神,他是人,悉达多.乔达摩,又称释迦牟尼,意指释迦族圣人。佛是佛陀简称,音译是布达,意思是觉者,智者。它有三种含义:正觉、等觉、圆觉。即不仅自己要了解事物的性质,还要使别人觉悟,并举一反三达到最圆满境地。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过去有,以后也会有。

    (四)、如来并非佛祖专有名词,是真如的意思,即一切法(事物)真实状况。如来是如实而来,或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它是佛陀的另一种称呼,如阿弥陀佛也称阿弥陀如来。阿弥陀是音译,无量的光明,是另一世界的佛。南无又念成那摩,在梵语中是敬礼了的意思。故佛徒见面执礼,言“南无(那摩)阿弥陀佛”。

    (五)、佛祖生于春秋时代,是今尼泊尔境内迦毗罗国净饭国王长子。母亲摩耶在蓝毗尼园,生下他后不久死去。悉达多由姨母抚养长大,跟从婆罗门学者学习。世间万象,如饥渴困乏、生老病死、弱肉强食,常促使他沉思:如何解脱众生苦痛?但他的知识、权力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二)十九岁剃发入林,成修道者。

    (六)、剃发后的悉达多和五位侍者,先后寻访三位著名学者,但从他们思想中无法释惑。便在尼连禅河边树林中,和苦行人一起寻求解脱。历时六年,徒劳无功,方悟苦行是无益的。于是佛祖在尼连禅河中沐浴,洗去六年污垢,喝了牧女供的牛奶,恢复了力气。随从以为佛祖放弃追求信念,便离开他,继续苦行修炼。

    (七)、佛祖一人在菩提伽耶,面向东方,盘腿坐在毕钵罗树下,发誓:“如不证无上大觉,纵此身粉碎,终不起座”。苦思解脱之道,在一天深夜,忽彻底觉悟而成佛陀,是年三十(五)岁。在梵语中,菩提就是觉的意思。故佛祖成佛的地方,又叫菩提道场。毕钵罗树,又称之为菩提树,虽遭砍伐风拔,依旧发芽重生。

    (八)、佛祖得证大道后,便四处游行,向大众宣示真理。最初找到他五个侍者说法,史称:初转S法S轮。轮是一种武器,征服四方的王叫做转轮王。佛用轮来比喻说的法,强大和正确,故说法叫做转S法S轮。初转S法S轮开具了三宝,建立了佛教。三宝为:佛宝,即佛陀。法宝,即佛说的法。僧宝,即佛出家弟子的组织。

    (九)、佛祖创建佛教后,受他教化而皈依佛门的人很多。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他、依靠他,也可称之为归依,而不出家归依三宝的人则更多。佛门中把出家男弟子叫做比丘,女弟子叫比丘尼。在家修行男弟子叫优婆塞,女弟子叫优婆夷,合称为四众弟子,与佛陀、佛法构成佛门三宝,故皈依佛门又称皈依三宝。

    (十)、任何教义产生,脱离不了社会环境。佛陀所处时代,正是反婆罗门教兴起之时。婆罗门教是多神教,认为梵是万物主宰。他从口生出婆罗门,从肩生出刹帝利,从腹生出吠舍,从足生出首陀罗。雅利安人以此定四姓贵贱,等级森严。佛对现实采取容忍态度,但在思想上主张诸法无常,众生平等,从而推翻神权。

    (11)、佛教兴起之时,是批判婆罗门教义的,同时也反对其他九十六种教派。但也接受他们某些思想,根据缘起和业的理论,予以新的解释。如三世因果、四大和合、六道轮回。对于其他教派的神,也没否定他的存在,而是当作众生看待,也会经受轮回生死之苦。如梵天,只是天界中的天人,若今生行恶,必堕地狱。

    (12)、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是四谛,佛教经籍讲的认知,都不超出四圣谛。谛,即真理。四圣谛为苦谛:说世间的苦。因谛:说苦的原因。灭谛:说苦的消灭。道谛:说灭苦的方法。四谛是寻求解脱痛苦之道,所依据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佛教教义都是从缘起论流传来的。缘起就是诸法由因缘而起,因缘就是关系和条件。

    (13)、佛给缘起下这样定义:若此有则彼有,昔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说明事物同时和异时的互存关系。如兄弟,有兄则有弟。有弟才有兄,是同时互存。如种子和芽,因有了种子,才会发芽。种子灭时也正是芽生,生与灭是互存关系。法必然是在互存关系中存在,没有任何现象可以绝对存在。

    (14)、互存关系就是佛教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极其错综复杂,可以一因多果,也可能多因一果,但没有绝对的因和绝对的果。世界就是由时间上异时连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上互依关系组成的无限的网。佛弟子阿说示曾做缘起偈: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可见缘起在佛教中重要地位。

    (15)、缘起偈是阿说示跟婆罗门大学者舍利弗说的,舍利弗回去后说与向目犍听,两人感触颇深,一起皈依了佛。偈,指诗或颂。偈中的沙门,泛指出家修道者。缘起偈一般刻在塔砖和露盘上。塔是梵语音译,全译为窣堵波,意思是高显或坟,供奉舍利。佛说过: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缘起偈又称法身舍利偈。

    (16)、佛教中缘起论有十一个意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有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相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重要论点:1、无造物主,2、无我,3、无常,4、因果相续。

    (17)、无造物主就是否定创造万物的主宰,即十一义中无作者义。佛只认为诸法因缘生,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从时间推,无始无终。从空间推,无边无际。任何现象产生,都不是无因的,这就是有因生义。既然不存在绝对的因,也就不可能有绝对的造物主。

    (18)、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动作义是阐述无我道理的。有情是指人和有情感的生物,婆罗门教主张有情有一个固定不变起主宰作用的自我,比如灵魂。佛则认为有情是物质和精神聚合体,由地、水、火、风、空、识六种元素构成。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气,风为呼吸,空为空隙,借识而表现种种精神活动。

    (19)、有情从心理要素说,分为色、受、想、行、识五蕴,蕴是指把不同的现象分类。色是指物质,五根和五境都属于色。五根为眼、耳、鼻、舌、身,就是人的感觉器官。五境为色、声、香、味、触,就是感觉对象。受是感觉,如苦乐等。想是印象,如长短等。行是思维,识是对所认识对象予以判断和推理。

    (20)、有情组成要素是精神和物质,对此有个专门术语:名色。名是受想行识,也是六大中的识大。色是地水火风空,他们是互相结合变化。名色就是身心合成的存在,与唯物论有明显区别。有情是诸要素聚合体,任何要素又是依缘而生灭,所以找不到一个固定独立的有情在支配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故无我。

    (21)、无动作义是指因果之间没有来去,佛认为由因生果,但反对因变成果的说法。譬如传灯,乙灯的火由甲灯的火焰点燃,乙灯点燃的因是甲灯的火焰,而不是甲灯的火跑到乙灯去。根据这个道理,佛教虽讲六道轮回,但不承认有灵魂从一个有情的身体,投入到另一个有情的身体中。这是从无我教义中引申出来的。

    (22)、十一义中性无常义和刹那灭义是解释无常的,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指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灭的相对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定的存在,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间生灭的。生灭实际上含生、住、异、灭四字,表示现象的相状。刹那是极短的时间,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

    (23)、佛教把人一生叫做一期,一期是由刹那刹那相续而有的,有生住异灭。生是一个现象产生,住是现象存在作用,异是虽有作用但在变异,灭是现象消失。对人来说,就是生老病死。佛教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剎那生灭的,一个世界成往坏空,都是刹那速相续的存在。认为有常恒不变事物〈常见〉的观点是错识的。

    (24)、佛教同样受无常法则支配,佛祖说佛法分三个时期。正法时期,即佛教兴起。像法时期,即教义演变,如开始有佛像。末法时期,即衰灭时期,佛曾经说过法灭时的情况,佛告阿难:吾涅槃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噉肉,杀生贪味……

    (25)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因果决定无杂乱义是讲述因果相续原理。因缘所生的法,固然生灭无常,但也相续不断。因果品类千差万别,因果关系错综复杂,但其间有井然法则,即使佛也不能改变。佛反对常见,但也反对断见。所谓断见,是指现象灭了不再生起。依此人有三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