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忘记那片荒野
繁体版

第二十三章五姑娘的亲事

    张媒婆笑吟吟地对李文早说到:

    “表叔,我给德润说的那小伙子叫熊世凡,不但人品好,长得俊,家境也富裕,而且这都不算啥,关键是他和你家姑娘缘分不浅,这桩好事儿前世就已经定下了。”

    昨天,李文早还以为,张媒婆又是来为儿子说亲的,没想到她是给女儿来当红娘。

    他想:“不能让德润再继续到处乱跑,一个大姑娘,不着家,成何体统,今儿张媒婆有心来做媒,甚好。”

    不过他嘴里的话说出来却是另一个意思:“德润不急,她还小。”

    其实他想表达的是:眼下,先让她给德明说一门亲。

    哥哥的亲事还没着落,哪有先嫁妹妹的道理?

    若是李德润的姻缘来到了,而且很快就要结婚,那她哥哥的婚事就不好办了。

    因为,一般这种情况,别人会以为当哥哥的定是有什么毛病,或者遭女人嫌弃,只能让妹妹在先。

    所以,李德明的父亲在张媒婆面前说出的那句话,的确是他心里所想。

    其实,李文早也并没有忘了自己闺女的年龄。只是岁月如烟,时间过得太快。转眼,最小的姑娘也已是成年人了。

    而李德明也曾是三个孩子的爹了。只是,在多舛的命运面前,他没有气馁,总是乐观着,就像他永远都还很年轻。

    原本,李文早没有把女儿相亲的事放在心上。

    不过,听媒婆说,男方条件不错,还早已看上了德润。

    “哪家的小子,还真是贼!五姑娘果真骄傲。”李文早心里暗喜。

    可以让小伙子来见面无妨,若是中意,日后也好正式定下亲事。

    按照张媒婆选的日子,下个月十五是吉日。

    李文早决定把德润的事得给德明说一声,听一听他的想法。

    长哥当父。他这样做,是想让当哥哥的替妹妹拿点大主意。他其实更希望:德润能听她哥的话,不再到处跑了。

    平日,德明也没少关心他五妹,生怕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每次德润回家时,他总是嘘寒问暖,足以证明他们兄妹情深。

    而且,对外面的事,他认为德明知道的毕竟要比德润多一些。

    李文早定的家规很严,却好像在他五女儿身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真是拿她没什么办法。”

    在他的五个闺女中,德润最不听大人的话,最没规矩。也最不通人情世故,行事想当然。

    在她身上能随便抓出一把的毛病。

    可不知道为什么,她那大大咧咧的性格,还最讨所有人喜欢。也许,在几个姊妹中,她年龄小,就都爱惯着她。

    她常常抱怨家里日子苦,没有她几个姐姐家生活安逸。所以,总是不想待在山上。

    每一次回到家里,她都待不了几天,就像一个尊贵的客人,随时都要启程离去。

    即便是这样,家里人依然视她如宝,回来时,还总要给她准备走时的礼品。随身带走的,都是她平日里最喜爱的一些东西。

    希望她在外面能够玩开心,想家的时候,又能早点回来。

    有人说,李德润不像是李家寨的人。爹娘盼她回家一次,像盼星星和月亮。

    那话说的多少有些过了,太煽情。

    这一次,李德润回家,算是给了全家人一个不小的惊喜。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听到她说什么时候要走的话。

    她好像知道家里这时候的确是需要她。

    侄女生了一场病,李德润是舍不得马上离开。

    她陪着大哥一起到山下的坝里,兄妹俩齐心协力,当天就收回了稻。

    一早起来,她就帮着爹和娘晒稻,给晓絮喂药,又到山坡上去陪德明掰玉米。

    “好啊!她终于是长大了。唉!”看着五女做的一件件事,李文早长输了一口气。

    但他还是觉得,五姑娘这一次回来,只是小住几天,就又要离开,所以又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对了,得尽快给德润说个婆家,兴许能拴住她。

    张媒婆她来的真是时候。

    在张媒婆走后,石灰矿上有人带信来,叫李德明赶快去做工,不然要另外请人。

    李文早在想:“如果德润能留下来不走,那她哥哥就可以去工地上挣些钱。”

    可她到底愿不愿意待在家里,根本没有人知道。

    但无论怎样,家里人都必须把这个消息及时告诉给德明。

    打零工挣钱是乡村人农闲时的一份副业。

    虽然可以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那样好的机会。

    李德明眼力见识好,勤快,劳力也好,才被老板看中。

    自从去矿上干活,就一直留在老板身边做帮手。他不肯让这个不知道偷懒的工人离开工地。

    踏实肯干是矿场老板对李德明的评价。

    他已经换了几波人,唯独不愿换掉李德明,虽然他老是耽搁。

    工地老板太需要李像德明那样不耍滑头的工人,但是谁不能随随便便就破了他定的规矩。

    他已经叫人带了好几次信。无奈,山太高路太远,他也不可能亲自己跑一趟,或许以前送信的人也只送到了半路。他发誓:再等最后两天,若不来,立马换人,所以又叫了另外一个老实的工人,这才把信带到。

    李德明把玉米倒在堂屋里。

    感到天有些闷热,可能会来一场秋雨。

    他拿起桌子的一把竹扇狂煽起来。

    终于,他觉得一身清凉了。于是问到:

    “爹,你叫我有啥事?”

    和他开始出门的时候一样。在眼睛边上还是没看见有什么人,只朝着房间随口喊了一声。

    也就简单几间瓦房,如果有人,谁都听得见。

    到现在,他连早饭还没顾得吃上,实在饿了。话音刚落,人已跑去了厨房。

    厨房里有香喷喷的米饭。

    李德明拿起勺子盛了一碗,拌着咸菜狼吞虎咽起来。

    他的父亲这时候正蹲在晒场上,小心地赶着飞来的鸟儿,生怕它们飞走时,又把稻扑到旁边的草丛里,或者四处都是。

    他已蹲的两脚发麻,好像听到德明叫的声音。但他不能动,只好让他喊,自己干脆还坐在地上。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今年秋收异常顺利。

    秋收是用劳动力抢天气。可是,眼看天就靠不住了。

    他抬头望天,又看了看竹席上的稻,还好,到天黑,谷子是可以装仓了。

    他想:“这次德润回来的还正是时候,不早也不晚。

    如果她每天都在家,帮她哥哥一些忙,安安稳稳的过日子,知事,就谢天谢地了。”

    李德明想起德润说爹在叫他,那一定是有什么事要谈。

    今天,赶在天黑之前,他和德润还得把所有稻子用风车过几遍,煽掉碎屑。

    “莫非爹是要说这事,这哪用的着他操心?”

    李德润回到家,趁着有空,学着大哥的样子,给晓絮熬起中药。

    重重的药味和柴火的烟熏味让她捂住鼻子,不敢出气。

    好不容易等到药熬好,她赶忙从房间里跑了出来,闭上眼睛,做了几个深呼吸。

    “德润你过来,帮我一下。”李德明想让五妹帮他把风车抬到屋后的小场上。

    “啥事?”

    李德润听见她哥的声音,可是,她的眼睛被熏烟逼得流泪,又涩又痛。

    “德明,你过来。”这时候,李德明听见父亲在叫自己。于是,没有回答五妹。径直朝晒场上走过去。

    “爹!”

    “昨天,张媒婆来过。”见儿子走近,李文早说到。

    “又是来给我说媒的?”

    “不是。”

    “哦,那她来干啥?”

    “这回是给你五妹说了一处亲,开始,我以为是帮你作介绍。大概还没有合适你的,毕竟你有个娃。”

    李文早看了儿子一眼,继续说到:

    “你自己的事自己要上心,也不能再拖,晓絮的娘八成是不会再回来了,你要早死心早解脱才好。”

    他缓了缓,又叮嘱:“要找,就要找一个比吴美丽更能干的女人,延续香火,也好给李家祖宗长个脸面。”

    别看李德明的父亲把话说的轻松,其实他心里也很沉重,就跟压了一块石头。

    对于儿子的能力,他一百个放心。

    可是现在女人们,似乎早已和他那个年代不一样了,从眼睛里都能看出来物欲。

    住在山上的人,也都想往平坝上迁移。

    山上的条件好像早就不占什么优势了,除了能种出些玉米,其它条件也就一个“苦”字来总结。

    李文早越来越有一种担心:德明今后,是不是真的还能找到一个好老婆。

    他多么希望,德明将来能一帆风顺,好运相伴。他想:“等过了这几天农忙,他一定求张媒婆先给德明说一处亲,尽快完整一个家。”

    “嗯,爹,我的事心里有数。不知张媒婆给德润说的是哪家?这次回来,五妹变了,很明显,她又成熟了不少。”李德明说到。

    “是老屋里的熊家。”

    “哪个熊家,老屋里有一半的人都姓熊。”

    “是一个叫熊世凡的年轻人,比德润长了几岁,听张媒婆说,人品和家境都很不错,而且早就对你五妹有点意思了。”

    “哦,是他,还真巧。”李德明微笑地向他爹看了一眼。

    “怎么,你们认识?”

    “嗯,昨天,我和德瑞在青石坝上晒稻,多亏了他,是个热情的小伙子。”

    “这么说,德润已经和那小伙见过面,那太好了,直接去问问你妹妹,看她有什么意见没有。既然你也觉得五姑娘又长大了,今后,你和她的事都可以自己做些主,我也好省点心。”

    “嗯,爹,我和德润都听你的。”李德明说完,转过身准备去找五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