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忘记那片荒野
繁体版

第六十一章今天是幸福的

    “爸,这是去李医生家的路吗?我今天就要去拜见师傅吗?”

    “对,就是这条路,几天就带你去见师傅。”

    天空还是暗蒙蒙一片,李德明就带着李晓絮从家里匆匆出发了。

    李晓絮昨晚一夜没睡,从青石坝赶回李家寨,已经临近午夜。

    想起明天就要拜师学艺,李晓絮的心激动又紧张,整个晚上,她只迷迷糊糊地咪了一会。

    虽然,李晓絮不舍得离开舞蹈班的姐妹们;不舍得离开爷爷和奶奶;不舍得离开李家寨,她心里还有许多的不舍得,但是,她更清楚一点,家里决定下来的事,是从来不会改变的。

    她想到自己将来有可能要当一名女医生,给人治病,受人尊敬;她想到当医生后,马上能够给爷爷和奶奶治病,让自己最关心的人免受病痛之苦;想到这次去学医是父亲最希望看到的,所以,她觉得放下再多的不舍得都是值得的。

    “晓絮,你一定要记清这条路,它特别重要,对别人,它只是一条救死扶伤的路,对你来说,它是希望。”

    天已经大亮,尽管昨晚没有睡好,李晓絮仍然精神抖擞,紧跟在父亲身后。

    “爸,我知道,您放心吧!”

    李德明太熟悉这条路,当年,晓絮生病了,他到处找不到医生,经人介绍,他从这条路上走到了李家亭医生家里,很巧,李医生和他是同性,缘分还让他和李医生日后成了朋友。

    也许是晓絮的命好,那天,李医生说要收晓絮为徒弟,李德明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他觉得自己和女儿都交了好运,高攀了李医生一家。

    那天,李德明也说不清,李家亭医生到底怎么了?是什么原因?突然让他产生收晓絮为徒弟的念头?这件事李德明至今也讲不清,也许这就是缘分。

    李德明记得,当时李医生见晓絮打针不哭,说了一句话:“这丫头懂事,难得。”

    李医生是怕听到小孩子打针时的哭声,幼小的生命被针刺痛,也刺痛了医生的善良之心。

    “爸,我记得这条路,好像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来过一次。”

    “你是来过这里的,就是那天,你遇到了贵人,遇到了李家亭医生,他见你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很坚强,很勇敢,打针的时候不哭一声,所以,就突然想收你做他的徒弟,当时,我想也没想,一口就答应他了,不管将来怎么样,对你来说,这都是一件大好事。”

    “爸,我怎么从来没觉得自己有多坚强,更说不上多勇敢,反而觉得自己是个柔弱的人,容易受伤,更会哭泣,那天,可能是被针头吓破了胆子,忘了痛,所以没敢当着医生的面哭鼻子。”

    李晓絮听父亲说起自己身上的旧事,有些想笑。

    “不管怎样,你那天的表现很好,而且,还遇上了贵人。”

    李德明重复着刚才说过的话。

    “爸,也不知道李医生现在是个什么样子?马上就要去见他,我有些害怕,有些担心。”

    “傻丫头,有什么担心的?李医生是好人,你小时候就被李医生夸奖过,夸你懂事,现在长大了,怎么反倒害怕起来?”

    听见背后晓絮的担心,李德明的脚步稍稍停了下。

    晓絮长大了,她依然只是个孩子,遇事免不了怕这怕那的。

    李德明把肩膀上的白布包袱往里提了提。

    从家里出来,李德明就一直背着包袱,他不让晓絮背,理由是,担心女儿在路上走路不小心,途中稍不留神,摔了一跤,会把包袱里的东西打翻,如果那样,就会很糟糕。

    这些东西对李德明来说,实在太珍贵,比他的命还重要。

    茶叶本来是拿到市场上去卖的,这些茶叶是李德明和妻子杨玉莲自己做出来的,花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李德明已经记不清了,他只知道,茶叶之所以香味醇厚,是因为上面占满了制茶人留下来的汗水的味道。

    茶叶制作过程繁琐,要经过无数次翻炒、烘烤、踩踏,最后晒干,装袋。

    好茶叶不仅清香,而且色美,这需要做茶人对火候有讲究,每一个步骤都要实实在在,不能半点马虎,否则,即使出了成品,喝出来的味道也不会很好。

    李德明家的茶叶每年都能在市场上卖到好价钱,只可惜数量太少,卖到的那些钱,不用一分,依旧不够他家几个孩子上学的学费。

    如果不是晓絮拜师学艺;如果不是学艺需要行拜师礼,李德明是万万不会动家里贵重的茶叶。

    李德明打听过,中医师傅收徒弟不同于西医,徒弟要向师傅行拜师礼。

    昨天从李家寨回来时,李德明让他娘准备了一大包竹笋,说是走的时候要带上。

    他没有告诉母亲,自己拿这些竹笋有什么用处,只说了一声“要带走家里的一包竹笋,而且要最好的。”

    儿子提出的事,当母亲的自是照办,没有多问。

    人窘迫的时候,一些礼节能省略尽量省略。迫不得已时,就只能形式简单一些了。

    在李德明的脑筋里,已经有了几样要带走的礼物。

    出门的时候,李德明发现,他昨晚挂在墙上的包袱已经被人放在桌上。

    原来,早在他想起之前,杨玉莲已经替他准备好了要带走的东西。

    包袱里有一个小布袋,小布袋是杨玉莲亲手用旧布缝制的,她听丈夫说,晓絮要去李医生那里学医,当然不能空着手去,总得备些礼品,所以就找了两块旧布缝了一个别致的小布袋,这样,装东西看起来更美观。

    布袋占了包袱大部分位置,里面装满了茶叶。除了茶叶,包袱里还有两瓶白酒,另外还有大一包竹笋,总共是四样,双数图吉利。

    “爸,您累了,还是把包袱放下来,让我背吧,我会小心的,走了这么久的路,应该快到了。”李晓絮执意要背上那个白布包袱。

    “不累,马上就到了。”

    李德明并不是不放心女儿背包袱,只是,最近家里的情况实在不好,再也拿不出多余的东西来送人了。

    压在肩膀上的包袱是有点沉,但他觉得一点也不累。

    李德明一路都在想一件事:“李医生肯让晓絮跟着他学艺,这是天大的好事,也是女儿的福气。”

    一路上,李德明都走在他女儿前面,他脸上带着笑,看起来,他好像比晓絮的精神还要好。

    早晨的阳光从树梢上射过,温暖地照在大地上。今天,李德明一改往日的严肃,变得十分温和。

    他停下脚步,回头看了看紧紧跟在他身后的女儿,突然说到:

    “晓絮啊,你要珍惜这次机会,好好跟着李医生学习,不懂要多问、多学,要用心,要谦虚。”

    李德明想多叮嘱几句,但他最后还是没再说什么,任何时候,唠叨都起不了大作用,他一直这样认为,于是,闭紧了嘴。

    他是真的希望,晓絮能把刚才他说的那些话听进肚子里去。

    前面有一条岔路口,有几个人朝这边走过来。

    李德明一眼就认出,走在前面的小个子是万绍兴。

    万绍兴怎么会在这里?他这时候应该在他的煤厂里才对。

    “老万,你这是要去哪里啊?”李德明见万绍兴走近,先开口和对方打起招呼。

    万绍兴低着头赶路,像是在想什么事,这时,突然听到有人在喊,他才把头抬起来,望了望。

    “哦,是李大哥啊!怎么是你?”

    万绍兴好像没有听见李德明刚才的话,只知道有人在和他打招呼。

    在万绍兴身后,还有三个人,其中一个人的背上背着一个人,躺在背上的人好像睡着了,把头靠在背上,一动不动的样子。

    后面两人见万绍兴在和人说话,也放慢了脚步,接着,另一个人换着背背上的人。

    “是我,老万,我有点事,要到李医生家去一趟。”

    李德明回答万绍兴。

    “哦,那我们正好同路,我厂里的一个人下早班的时候出了点事,这不,我不放心,就亲自带他到李医生那里去看病。”

    万绍兴以为,李德明也是要赶去看病的。

    “说来也怪,别人我不信,就相信李家亭,身上有病,找他看比找别的医生看好的快。”

    万绍兴在李德明面前,表达自己对李家亭医生的看法,他没当李德明是外人,所以,说的是心里话。

    李德明朝他笑了笑,表示理解万绍兴的想法。

    万绍兴发现,李德明身后跟着一个年轻姑娘,看起来像父女两人。

    他知道关于李德明的一些事,知道李德明是一个要承担起两个家的男人,还知道李德明在李家寨留下了一个女儿,她应该和这个姑娘差不多年龄。

    “你身后的这位是谁?”万绍兴在问李德明。

    “晓絮,快叫万叔叔!当年正是这位万叔叔帮忙带路,我才顺利找到李医生,很快给你看好了病。”

    “谢谢万叔叔!在我小时候,爸爸就经常提到了您,说,若是见了面,一定要亲自谢谢!”

    李晓絮见到父亲当年提起过的万绍兴,礼貌地说了一声“谢谢”。

    “哈哈!不用客气,都不是外人,时间真快,小姑娘转眼就长成了大人。”

    万绍兴见晓絮姑娘亲自道谢,心里十分高兴。

    “小女说谢是应该的,老万,今天你带着病人,我就不打扰你了,咱日后再叙,看病要紧,你们先走!”

    李德明见万绍兴一行人要去李医生家看病,就主动让他们先走一步,免得耽误病人急诊时间。

    “那好,这就不客气了,我的工人的确急需李医生看病,先走一步。”

    病人在说话声中醒来,记起了身体上的痛,发出微微的呻吟声。

    万绍兴朝受伤的工人看了一眼,埋着头,继续往前赶路。

    说来真是巧,李晓絮才两次去李医生家,两次都见到万绍兴,从万绍兴嘴里,她听到病人对李家亭医生医术的肯定。

    看来,这次出门学医,找对了师傅。李晓絮暗暗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跟着师傅学好医术。”李晓絮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太阳晒过了头顶,杨玉莲还在玉米地里除草,她有些饿了,从早晨到现在,肚子里空空的,家里的力气活除了耕田犁地,大部分都由她包揽。

    嘴里还没有吃一点东西,饿的时候,她不停地往肚子里面咽口水,苦苦的味道,实在难受。

    杨玉莲抬头望了望太阳,心想:“还早着呢,还能再干一会儿活,等丈夫回来,和他一起吃点粥。”

    木桶里的大米已经快要见底了,现在,家里多出一个人,多一张嘴吃饭,除了节省还是节省,别无他法。

    也不知道晓絮和她爸爸到了李医生家没有?也不知道李医生会不会嫌弃送去的礼物?也不知道晓絮拜师学艺顺不顺…

    一连串的问号浮现在杨玉莲脑海里,她又忘记了刚才肚子“咕咚,咕咚”地响。

    “咱家穷,日子过的不好不要紧;穷人最怕病,有病没钱治就是死路一条。”

    杨玉又莲想起丈夫说过的话,看来,晓絮姑娘选择去学医是对的,如果,家里有人会医生多好!

    饭吃不饱,没有关系,每人可以少吃一点。看着地里长势正旺的玉米珠,杨玉莲脸上堆满了笑容。

    “今天,我运气好,李医生家里的病人不多。”

    在一张简易床上,躺着万绍兴带来的那个工人,他裂开嘴,眼睛看着忙碌的李家亭医生。

    “别出声,不然,李医生要批评你了。”

    受伤的工人轻轻在说话,庆幸自己运气好,没有和他抢位置。他的伤势不重,而且被人发现的早,及时送医治疗。

    煤厂里的工人时时刻刻都在面临危险,他们的亲人无时不绷紧着一颗心,每天都要虔诚地祈祷“愿一切平安!”

    生是世间美好的花,谁不想好好地活着。

    “李晓絮,过来,看看他伤口处有没有包好?把剪刀拿去,把他手上多余的白布剪下来。”

    听见李医生在使唤,李晓絮不敢怠慢,只好照着李医生说的,一样一样地做,他态度严肃,看起来好凶,师傅的每一句话都像是发出的一种命令。

    第一次拿起这些陌生的东西,李晓絮的动作显得僵硬,反应也有些迟钝,她看起来简直不像干这个的,一副笨脚笨手的样子。

    病人的房间不允许别人进去,李德明远远地看着晓絮跟着李医生忙前忙后,他心里一阵欣喜:“女儿今天表现不错!”

    在一旁的万绍兴好奇地看着这位姑娘,她怎么会在那里,怎么会拿起医生用的东西?

    看着站在外面和他一起等待的李德明,万绍兴好像顿时明白什么。

    “李大哥,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你今天是送女儿来这里学医的。”

    “对,我是送晓絮来拜见她师傅的,今天是第一天。”

    “原来是这样啊,你不是来看病的?”

    在来的路上,万绍兴还以为,李德明也是来找李医生看病,他有些尴尬。

    另外两个工人几乎是异口同声,朝他们的万厂长神秘地笑了笑。

    万绍兴似乎在猜,那两个人的笑里到底有几个意思?

    正如那个身上有伤的工人说的那样,今天运气好!万绍兴舒了一口气,托老天爷保佑:“今天平安无事!”

    刚才,听李医生说,只是外伤。万绍兴心里的担心总算是解除了,不然,他又得睡不好觉了。

    “你家姑娘有志气,学医可不是一桩简单事。”

    万绍兴记得,在他印象里,来这里跟着李家亭医生学医的有好几个人,不知是什么原因,后来都半途而废了。

    李德明见万绍兴话里有话,这里人多,有不便多问。

    “唉,姑娘家本就体力小,与其在家闲着,不如,跟着师傅来学医,学成了最好,学不成也不是什么坏事,一切只能看造化了。”

    万绍兴觉得自己刚才说话过于沉重,倒是李德明话说的实在,于是改口到:

    “李大哥说的对,一切看造化,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为人父母,谁没有在为自己的儿女做最长远考虑啊?”

    李德明朝万绍兴笑了笑,他的一双眼睛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第一天来这里学习的李晓絮,他为女儿兴奋,为她担心,为她紧张,为她牵挂。

    李晓絮怎么会知道,她每天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远在李家寨,和父亲远远地隔着;她哪里知道,自己的父亲每天都把她放在心里疼爱着,父亲离她很进。

    “有一个漂亮的女徒弟在这里,李医生今后的生意更加红火了,记着,今后来这里看病,一定要来的早,要不然,就会排队等候。”

    “可不是,我正想着,要不要回去通知其他工友一声呢,想到今后这里多了一位女医生,到时候,看病也就更加快了。”

    那两个工人你一言我一语,轻松地释放着疲惫,看着里面背来的工友正笑脸朝着晓絮姑娘,他应该没事了,他们由衷地为他高兴。

    没有人告诉他们,危险何时降临?

    从煤井里出来的那一刻,只有安然无恙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当他们的身体受到病痛折磨,只有医生才能给他们真正的安慰。

    李德明看着在病人身边忙碌的女儿,脸上洋溢出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