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忘记那片荒野
繁体版

第七十章阳光下有朵盛开的花

    乡里的邮递人员送来了一封邮件,邮件的封面上写着寄出地址:县城二中。

    邮递员是个年轻小伙子,去年刚从高中毕业,毕业后找到一份送信的工作。

    他判断,这个时候,这样特别的信件是喜报,当他把邮件送到李德明手中时,惊喜地说到:“恭喜呀!你家出了个高中生!”

    几年前,他就亲自接到过同样的邮件,送信的邮递员也是个年轻人,也对他说了同样的话,那年秋天,他被县城二中录取,进了梦寐以求的高中。

    杨晓巧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和另外两名同学一起考上了县城二中,乡里一共只考上三个,其他两个是复读生。

    杨玉莲没想到,巧儿真的考上了,还考的这么好,巧儿接到通知书的那天,她瞒着李德明,带上几张纸钱和一柱香,一个人悄悄走到巧儿亲生父亲的坟前,嘴里念念有词,没有人知道她在坟前说了些啥。

    巧儿看见母亲的背影,没有跟着去,她想:“母亲一定是去父亲的份上了,去谢在天之灵!”

    巧儿没有跟着去,她怕自己会在已故亲人的坟前忍不住,会哭,那样,母亲也会落泪,她不想让母亲伤心难过,今生今世,和亲生父亲缘份太浅,她在心里发誓:“一定勤奋念书,好让母亲享福”。

    杨玉莲从坟前回来的时候,对巧儿说:“今年过年的时候时候,去你父亲的坟上多烧些钱纸。”

    终于对的起巧儿死去的爹,巧儿争气,让杨玉莲感动一丝欣慰。

    “妈,我知道了。”

    “巧儿,今年过年的时候,你和柱子一起,去你爹的坟上多烧些黄纸,不能让他在另外一个地方受穷。”杨玉莲叮嘱巧儿了几句。

    “妈,我知道了,等过年的时候,我和哥哥,还有晓芸和晓霞,都一起去上坟。”

    李德明接过邮递员送来的邮件,上面写着杨晓巧同学收,送走邮递员,就赶紧把邮件交给巧儿。

    早晨,阳光下的笑脸,像一朵盛开的花,巧儿打开邮件,兴奋不已。

    “爸,妈,我考上了,这是一张录取通知书。”

    巧儿第一时间把好消息告诉了继父和母亲。

    李德明走在田埂上,想起早晨巧儿拿到通知书时,开心的样子,也替巧儿高兴,功夫不负有心人,巧儿学习用功,已初见绩效。

    秋天的田野,处处有笑脸,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成,李德明用力地开沟,要把田里多余的积水放出去,这样好使稻穗在太阳底下饱粒。

    “德明,我到处找你,原来你在这里呀!”

    听见有人喊,李德明抬起头,看见村长陈长林从远处朝田埂走来。

    “村长,我在田里放水,多余的积水要是不赶紧放掉,恐怕会影响后面的收成。”

    说话间,李德明没有注意,被泥水溅到满脸都是。

    陈长林走近,看到李德明满脸是泥,哈哈大笑起来:“看看吧!这是你一心二用的结果,不过,是我的错,才让你分心的。”

    李德明见村长说话如此风趣,也笑着说到:“村长,是你来的不是时候,我才没有好看的脸色哦!”

    说完,村长和李德明就都笑起来。

    村里准备号召群众,开挖一个蓄水用的堰塘,村长是出来走访一下,想听听村民的意见。

    “德明,我来是想听你谈谈对堰塘蓄水,有什么看法?也可以把你的想法说出来听听。”

    陈长林已经走访了好几个村民,他们之中,对突然挖堰塘的事,褒贬不一,有的说是好事,有的说不一定是好事,还有的说意义不大。

    李德明是个有头脑的人,他不跟风,不爱出风头,更不会使坏,他的人品经得起评论,陈长林早有耳闻。

    对这样一个村民,陈长林当然愿意听听他的意见。

    陈长林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是关于这七分田的旧事,不觉看了对面一眼,又回过头,朝李德明看了看。

    眼前这块田大小有七分的面积,形状略成圆形,所以被称作圆田,圆田地势偏高,天涝则涝,天汗则干,旁边的田有依赖圆田之势,可以储水,也可以从里面放水。

    圆田以前的主人不是李德明,前面的主人因为管理不好,只能把田退出来,圆田虽大,却不易管理,再没有人想要,后来圆田被分给李德明家。

    有人说,李德明是睁着眼睛吃亏上当,实则是被人欺负,别人不要的东西,他当成宝贝。

    圆田择人管理,这些年下来,李德明最有数,粮食没有别人收的多。

    前面主人出现过的情况,李德明都遇上了,田里水多的时候,挨在旁边的人不允许放水,急需要水的时节,又有人会神不知鬼不觉地偷偷放水,田里的情况总是反方向发展,结果可想而知。

    陈长林刚才朝对面看的那户人家和李德明是同性,听说,没少给李德明家的圆田捣乱。

    说起来,也挺可怜的,那家人早年死了丈夫,是个寡妇,有两个儿子,丈夫是与人合伙半煤厂,后来煤厂出了世故,被石头砸死在煤洞里,世故被定为自己操作不当,没有拿到多少赔偿,倒霉的是,合伙人不承认与他是合作关系,所以,到最后,家里人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刚承包圆田的那一年,那家人的大儿子和李德明发生了争执,说他家想要那块田,离家近,管理起来方便,要用其它地和李德明调换,他们提起的都是自己不要的边角地,还东一块地西一块地的,李德明没有答应,两家成了冤家,圆田里出现的麻烦事从此没有消停过。

    他们把被外人欺负受的气发泄到李德明这里,要把全世界的人都当成敌人,心中的仇恨驱使着邪恶,有一天,大儿子嘴里骂骂咧咧,抄起铁锄朝李德明的腰部甩过去,李德明年轻,抗住了对方的攻击,但他的腰也从此受了伤。

    李德明不想和别人结仇,忍住剧痛回家,没有把那事告诉家里任何人,他深知,仇恨的种子一旦种下,对谁都没有好处,他愿意为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受伤,愿意为一个也受到过伤害的家庭息事宁人,愿意吃一次亏,希望以此唤醒那些有着邪恶灵魂的人。

    也许是李德明的忍让感动了对方,后来,圆田的情况还算顺利,没有出现过大的问题。

    “村长,我没有意见,要说看法,对开挖堰塘储水举双手赞成,那是一件有利于子孙的好事情。”

    李德明前几天就听说过,村里要准备开挖一个小堰塘,几位和李德明差不多年纪的人还专门为那事碰过面,交流了一下意各自心里想法,他们的意见基本和李德明一至。

    “德明,再好的好事情也得有群主基础,要村民支持才行,不然,好事情也会变成坏事情。”

    陈长林这些年的干部没有白当,他已经连续几届被选为村干部。

    “是那样,村长说的是。”

    “德明,你看,堰塘的地址选在那里,地势不高也不低,如果储水,上面的田需要水,可以往上抽,下面地势低的田可以顺沟放。”

    陈长林站在田埂高处,朝前方准备开堰塘的地址望过去。

    “嗯,那里看起来,的确是个不错的地方。”李德明也站起身。

    陈长林有自己的打算,他想带动群众挖一个小堰塘,大家齐心协力,两年下来,堰塘就可以蓄水灌溉庄稼;他想再干一届就不干了,世界是年轻人的世界。

    年轻人进步快,在接受新思想方面,要比老干部好的多,把担子交到他们肩膀上,更能激发年轻人的活力,展示他们的能力,让一辈更比一辈强。

    陈春花是陈长林的侄女,刚刚从县城回来,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她是个苗子,有几分像陈长林的样子,又有文化,能说会写,已经有人推荐她到村里工作。

    昨天,陈长林从侄女陈春花那里知道,李德明家的闺女李晓巧考上了县城二中,这是好事,村里又多了一个知识分子,只有村里多出人才,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带动村民不断奔向新生活。

    “德明,我差点忘了,我还有一件好事要恭喜你!你为村里培养出了一个高中生!”

    陈长林满脸是笑,他打心里欣赏像李德明这样的村民,李德明是千百个村民中最普通的一个,在他身上,让人看到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东西,让他每天都活的踏实,活的有劲头,这正是他和别人不同的地方,也是他的魅力所在。

    “村长,你说笑话了,这有什么恭喜的,不就是考了个高中吗?当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五谷丰登之时才有恭喜之日,再说,巧儿读本就努力,也该有这样的成绩才行,就算上了高中,她还需继续努力。”

    巧儿没有辜负她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县城高中,有机会继续往上读,读到更高的学府,这确实是件好事。

    可是,从走到田里的那一刻起,李德明的心就平静下来,民以食为天,生存的每一天都离不开粮食,粮食才是大事。

    “哎呀,德明,你看你,连低调的样子也让人汗颜,你这格局,足以说明,你家就该出个高中生,说不定,还会出个大学生呢!”

    村长陈长林的口才好,每次在社员会上,他的发言总会赢得阵阵掌声。

    “村长,你家春花也是个好姑娘,我见过她一回,言谈举止间,有你的影子!”

    有一天,陈春花从县城回来,路过李德明的家,李德明家住在两条公路中间位置,行人从车上下来,会经过他家旁边那条唯一的小路。

    陈春花看见李德明站在门口,远远就向长辈打起招呼:“李叔叔好!你家门口的小路干净又方便,抄近路,让人省不少力气。”

    李德明知道她是陈长林的侄女,在县城里念书,是个文化人,他没想到,一条通往两边的小路,春花姑娘赞不绝口!

    门口那条连接上下两条公路的小路,确实方便了许多路过的人,李德明吩咐过家里人,要时常清扫路上的石头和树枝,保持通畅,好让路过的人走的放心,记不清在小路上走过多少人,但是,对小路发出赞美声的却是一位年轻姑娘,她叫陈春花。

    “哈哈!不瞒你说,春花是有几分像我,她也就比我多读了几年书,年轻人生在一个好时代里,意气风发,我要是像她这样的年轻,一定大展宏图,也会好好奋斗一番的。”

    陈长林一边夸侄女春花姑娘,一边不忘夸夸自己,看的李德明也跟着一起笑了起来。

    前面,有人朝这边靠近,陈长林看了一眼,脸上的笑意突然停住,问到:“德明,你的腰怎么样了?”

    李家大儿子向圆田走来,他到自家田里去,必须要经过这块田埂。

    李德明也看清走过来的人是谁,难怪村长想起他腰的情况。

    “没事,只在变天的时候痛,刚开始,痛的让人差点受不了,吃了些药,后来又休息了一段时间,现在,腰痛成了老毛病,不过,只要注意休息,应该没事,多谢村长关心。”

    李德明一边回答,一边继续在田里开沟。

    “你呀,也真忍的住,换作别人可不行。”

    “村长,当时的情况,不能忍也得忍,我不能跟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年轻人一般见识,我的年纪和他父亲差不多,养不教父之过,可是,他的父亲已经死了,当时如果不忍,还不知道会发生啥事?真不敢往下想,我有一大家人要养啊!哪能和他一样行事莽撞。”

    “是那样。”

    听李德明回忆起当时的情况,陈长林也表示很无赖。

    “村长,你也在啊!”

    “嗯。”

    李家大儿子和村长打了声招呼,就从李德明的田埂上,朝自家的田埂走过去了。

    陈长林还有别的事,也离开了。

    巧儿在接通知书的一个星期后,听到一个坏消息,乡里唯一的一所中学就要停办了,以后的初中生只能到区上去读书,也就是说乡里从此以后只办小学,没有初中学校,巧儿读的母校是乡里最后一届初中了。

    巧儿心中突然有种失落,这消息是真的吗?怀着惴惴不安的心,她的双脚不知不觉已走到学校操场上,昔日热闹的操场上空无一人,才放假没多久,操场的平地上已长起了低矮的小草,青青一片。

    “巧儿,走吧!咱们一起踢毽子去”。

    “班长,他们说操场很快就要铺上水泥地,那一天早该到的,大家都在盼”。

    “哈哈!杨晓巧,你每次考试成绩都比我好,到操场上跳绳,我比你跳的高”。

    在这块面积不大场地上,每天都有同学们生龙活虎的身影,操场上快乐荡漾,每一张朴实的脸都朝气蓬勃,阳光下,就像朵朵盛开的花。

    站在操场上,巧儿回想起往日的一幕幕,老师们在微笑,同学们在歌唱,四周绿树环绕,天空飞鸟盘旋,多么令人难忘的地方。

    歌声,笑声,莺啼声,嘎然而止,巧儿弯下腰,轻轻拂去青草上的几粒露珠,从此以后,不知何时再回到这里?也许,再也看不到同学的笑脸了,迎接偶尔到访的客人,也只有这满地的杂草。

    走过老师宿舍门口,巧儿不时朝里面张望,再没有熟悉的身影,再听不见尊尊教诲,再看不到高高重起的试卷了…

    不知道辛勤的园丁明日又要去哪里,哪里都是他们扎根的地方,他们心中一直就有个愿望:为社会培养人才,桃李满天下。

    杨晓巧没有见到同学,也没有看见几位尊敬的老师,一个人默默的,在操场上走了一圈,依依不舍地离开校园,回到自己家里。

    乡里突然没有中学了,家长们都十分想念以前的学校,也在猜想学校对停办的原因。

    往后,升初中的同学要到很远的区上去念中学,十分不便,一时间,怨愤四起。

    有人说,学校停办的原因是煤炭惹的祸,山底下有煤炭资源,煤炭被开采后,山体空了,上面房屋的可能会出现危险,担心学校里学生的安全。

    有人说,是乡里经济条件差,负担不起一所中学。

    还有人猜,是上面师资力量紧缺,出于综合考虑,要停办一批乡村学校。

    分析起来,这些原因也都有一定道理,渐渐的,人们接受了学校被停办的事实。

    “李德明同志,请你带着你的女儿杨晓巧,名日上午到原中学校参加学校举行毕业典礼。”

    一天,李德明接到一张学校派人送来的小纸条。

    李德明按纸条上写的,带着巧儿赶到学校。

    学校里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聚齐了人,他们之中,李德明认识一些,有些是家长,有些是学生,有几位老师,还有几位是乡里的干部。

    在操场上,巧儿一眼就看见,几个平日要好的同学都来了,同一时间,她们发现了彼此,同学们见了面,都奔过去,紧紧包在一起,一层一层,围成了一个实圈。

    原来,他们都知道中学要停办的消息,都不约而同地回到这里来了,毕业典礼,也是一个团聚的日子。

    怎能忘记昔日在一起美好时光?同学们都想把最美的回忆留在校园里,留在一起奔跑的青春里。

    乡里要为在这所中学工作过的教师举行一次送别会,学校要为在这所中学读书的毕业生举行一次毕业典礼,经过商量,最后决定,把两件事合在一起,举行一次浓重的送别典礼会。

    会场上聚集的人越来越多,上午八点钟,一场别开生面的会正式在操场上举行。

    乡长第一个讲话,他言辞虽然简短,却满怀真诚,尽表感动,获得阵阵掌声。

    接着是校长和老师,都先后发了言,在这样特别的时刻,他们才是今天的主角,和现场所有人一样,此时的心,是无法平静的,临别之时,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胸中燃起的情。

    最朴素的学校,迎接了穿着最朴素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一颗朴实上进的心,学生们并不优秀,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老师,他们早已离不开这块地方,掌声和欢呼声在操场上空回荡,静静的校园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杨晓巧作为学生代表,被邀请到台前,发表毕业生感言,来之前,没有人告诉她要发言的事,所以没有准备草稿,她知道,这是考验自己临长发挥的时候了。

    班主任彭老师没有提前通知杨晓巧,他是有意锻炼学生的能力,这是最后一次了,他相信自己的学生,她能做的很好。

    只见杨晓巧走上去,面对台前的校长和老师,站直身体,向他们恭敬地鞠了一个躬,然后,转过身,又给操场上所有人鞠了一躬。

    此时此刻,激动没有让杨晓巧忘了自己是谁,但她还是有些小紧张。

    想起自己连续几个月的奋战,终于有了收获;想起老师一次又一次的批改,直到作业本上的错变成对为止;想起油灯下,妈妈一针一线地陪着熬夜;想起那个该喊一声父亲却不愿喊出口的人,明知别人假心假意,却装作什么也不知道。

    这么多值得回忆的事,这么多值得感谢的人,要感言,足以成长篇大论。

    再想下去,眼泪就要留下来,杨晓巧不希望这个时候,让别人看见自己在流泪,她拿起话筒,镇静地说到:

    “今天是特别的日子,让人激动,也使人忧伤,昨天,我们还在这里欢笑过,明天,我们又要各奔东西,只想道一声,多珍重!请允许我在这里向大家说说巧儿的心里话,我要感谢培育我的老师!感谢陪伴我的同学!感谢生育我的母亲还要感谢对我有养育之恩的继父!”

    杨晓巧发完言后,轻轻走回到原来的位置上。

    李德明坐在人群中间,他的心有从来没有过的激动,多么美好的校园场景,多么让人激情澎湃,多么好的老师和学生,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多想成为他们之中一份子,听到身旁响起一次次掌声,他是彻底被感动了,自己仿佛也正少年。

    “原来,杨晓巧没有爸爸,只有一个继父啊!”

    人群中间,有人发出感叹的声音。

    最后一个上前发言的人是李德明,他是作为家长代表,是被邀请发言的其中一个,李德明没有想到,自己也在邀请之列。

    李德明知道,是巧儿出息,考上了高中,而且是以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的,所以,她的家长也跟着沾光了。

    “我叫李德明,是杨晓巧的爸爸,十分荣幸来参加我女儿的毕业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