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我成了赵佶
繁体版

第一百三十四章 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保命

    “官家,宋金联合灭辽,万万不可啊!官家岂不知‘唇亡齿寒’之理乎?

    海上之盟应速废,赵良嗣当处凌迟!”

    赵吉听完李纲的直谏,心里还是比较赞同的。

    他为了再试探一下这个世界里的李纲,是否与他看史书时熟知的那位主持东京开-封第一次保卫战抗金成功的名臣李纲一样忠直,便故意装作非常生气的样子,一拍桌案,大喝一声道:

    “李纲,朕召你回京,不责怪你去年任起居郎时,上疏极论都城水灾斥责朕有过失,而惹得上天示警惩罚朕之罪。

    然则,李纲你还没有被召回京城,在途国的扬州遇到了朕的御驾来求见,朕也召见了你,没想到你还和以前一样,不知悔改,依然擅于忤逆朕,反驳所决定的军国大事,你如此是为了博得抗上忠直之名吧?!

    李纲,你不怕触犯了朕怒后,朕一怒之下杀了你吗?”

    李纲则坦然答之:“臣李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保命,

    故敢触犯圣怒而死谏,臣李纲即便被杀,爱国忧君之志终不可夺也!”

    赵吉听到李纲义正辞严的话语后,心里甚是赞佩李纲的忠直,佩服他能提出北宋面临了内忧外患的严重问题。

    其实,李纲的先见之明,在去年宣和元年京城汴梁发大水后,在他的进谏上疏中请官家注意上天警示、让朝廷注意内忧外患时,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赵吉对李纲的试探已结束,他看出了自己穿越来的这个平行世界里的李纲,也如他所读史书中记载的李纲一样忠直可用。

    赵吉便道:

    “方才,李爱卿所言,正合朕意。”

    跪在赵吉面前的李纲难以置信自己双耳听到的话,真的是出自赵官家之口说出来的吗?

    李纲抬起头,望向他越来越看不懂的赵官家,确认了方才赞同他废除宋金海上之盟、杀奸侫使臣赵良嗣之言,确实是出自赵官家之御口。

    可是,李纲却疑惑起来:

    赵官家若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何必要派使臣赵良嗣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而废与宋辽议和修好至今已有一百一十五年、边境无战事的澶渊之盟呢?

    “哈哈哈!”赵吉大笑,他起身离座,走到李纲面前,将跪着的李纲扶起,道:“方才,朕故意以言语,试探爱卿而已。

    可见李爱卿,真谓社稷之臣,一世伟人矣!

    大臣者,皆如李爱卿,何愁我大宋不能国富兵强?!”

    李纲被赵官家突然由怒转喜的巨大反差,给搞得有些发懵。

    他望向正搀扶着他双臂的这位笑容可掬的赵官家,双眼竟然有些湿润了。

    难道是赵官家顿悟了吗?

    难道面前这位赵官家真心愿意改提以前的毛病,不再劳民伤财地信道修仙、不再宠信奸臣小人而想重用吾这样的正直忠良之士了吗?

    李纲胸怀激荡,心潮澎湃,暗叹:

    昔时,楚庄王‘三年不飞不鸣,将以观民意,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现在,面前的赵官家二十年来庸碌无为、沉迷享乐,如今也要励精图治、振兴国家,是想学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了吗?

    若真如此,国之幸事!

    赵吉看到李纲激动的样子,他要继续收拢李纲这位名臣的忠心,便道:

    “朕在京城杀掉了妖道林灵素,杀掉了奸臣蔡京、高俅、王黼,并将此事诏告天下,李爱卿在剑南州沙县,可曾听闻?”

    李纲激动地回答道:“臣李纲已经听闻,深觉官家圣明,能悬崖勒马未为晚也!”

    赵吉虽然感觉李纲这话是发自他内心而说的,但是,听起来还真不受听。

    毕竟,李纲对朕杀妖道除奸臣的英明举措,只是给了一个“悬崖勒马未为晚也”的评价。若是换成其他会阿谀奉承的大臣来回答,说不定能把朕的英明举措给吹得天花乱坠呢!

    不过,赵吉想利用李纲,也不是为了听好话才召他回京的。

    不太会说话,甚是能把天聊死的李纲,启用他、重用他为的就是用他干实事的。

    赵吉一看自己问李纲话,得到李纲的回答,都是忠直地回对怼回来。故此,赵吉道:

    “李爱卿,来求见朕,所为何事?”

    李纲毫不犹豫,直截了当地说道:

    “臣本来求见赵官家,是想问一下官家,如此劳民伤财,动用大量官军护驾,官家巡幸江南,是否要效仿亡国之君隋炀帝呢?”

    赵吉听到李纲如此直言而对,特么的,心情立即不太好了。朕还以为你李纲在扬州巧遇到了朕片之后,是来施恩的呢?!

    特么的,没有想到的你是来直谏、怼朕的啊!

    赵吉强颜欢笑地问道:“李爱卿,如今朕已经向你阐明了欲要励精图治、振兴我大宋之决心,现在你还要直谏来骂朕像那个亡国之君隋炀帝吗?”

    “扑通”一声,李纲再次跪在了赵吉的面前,因激动而声音显得有些颤抖地回答道:“听官家之言,观官家行事,如今的官家绝非是隋炀帝,而更似我大宋开国的太祖和太宗皇帝!

    是臣李纲眼拙了。

    臣李纲顿悟,官家此次下江南,应该是事先听闻了江南的因花石纲之役,搞得东南百姓穷苦不堪,故此,官家已经早有预见,知道东南的百姓极可能举事起义造反。

    故此,官家以巡幸东南为名,率领精兵护驾,实则是为了尽早地铲除东南的方腊起义吧?!”

    赵吉听到了李纲的分析后,点了点头。

    他觉得跟李纲这种又忠直又聪明之名臣打交道,就是不用多费口舌,李纲分析的很到位。

    李纲得到了赵官家的点头默认后,他更加激动道:

    “官家能如此有先见之明,预料到了东南诸如方腊之流会裹挟乱民举事造反,而官家又能以巡幸东南为名,实则行真御驾亲征之事,官家真有圣君明主之天资!”

    赵吉很难得到了李纲发自内心的表扬,立即嘴角上翘,朕很高兴,朕是发自内心地高兴啊!

    可是,赵吉没有高兴两秒钟,卧槽,李纲却话锋一转,接着说道:

    “臣李纲幸能见官家欲励精图治,

    然则,臣李纲恳劝官家励精图治、中兴大宋之举,绝不可‘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赵吉刚刚被忠直的李纲表扬笑得裂开的嘴角立即僵硬在那里,特么的,这李纲又引精据典、用孟子的话来教朕了。

    朕真想回怼你一句:李纲,你这是来教朕做事吗?!

    可是,赵吉觉得若换成奸臣或是阿谀奉承的大臣,他一定会回怼过去的。

    这李纲引用孟子的话,劝朕励精图治、振兴大宋之举不要“一曝十寒”,还真是出自其忠心的,朕就不怼李纲你了。

    赵吉只是微微地点了一下头,表示了一下李纲你‘特么的’说得对啊,朕想振兴大宋不会一曝十寒的,一定要持之以恒的。

    赵吉问向李纲,道:

    “东南之方腊聚众造反,爱卿有何平叛之策?”

    李纲道:“东南方腊能聚众造反,搞得如今东南震动,皆因花石纲而起。方腊打着朱勔的旗号聚众造反,受花石纲之役甚苦的百姓们纷纷呼应。

    故此,欲平叛方腊之乱,官家当先杀花石纲之役始作俑者朱勔,才能迅速地瓦解方腊所部人心!

    再行招安之策,即便方腊极其所部的顽劣之徒,不接受朝廷的招安,也会大大瓦解方腊所部力量。

    最后,官家再派出精兵强将出战,可一举剿灭方腊所部乱民。

    方腊之乱平定后,臣恳请官家要优待弃暗投明的乱民,也要对东南之地轻徭薄役……”

    赵吉看着今年三十七岁的李纲,听着他侃侃而谈,赞同道:

    “李爱卿所言,与朕所想相同。”

    李纲高兴道:“官家既然所想与臣李纲相同,官家可在扬州下旨诛杀朱勔。”

    赵吉却摆了一下手,道:“朕将亲赴苏~州,宣朱勔之罪,再当众杀之。”

    李纲拜服道:“官家圣明。然则,官家欲从扬州南下苏~州,这将越来越接近东南的方腊所部乱民的势力范围了啊!

    臣李纲担忧官家安危,臣李纲愿领旨南下苏~州,诛杀朱勔。”

    赵吉微微一笑,道:“朕本就是要南下御驾亲征方腊叛匪的,朕率军去往杭州的途中便会路过苏州,又何劳李爱卿再度南下去苏~州呢?

    何况,朕召李爱卿回京,自然是有让他回京道理。

    如今太子监国,太子性格懦弱,李爱卿回京,可以多多地辅佐太子。”

    李纲觉得赵官家所言极是,他叩首道:

    “臣李纲遵旨。”

    赵吉一挥手,道:“李爱卿领旨后,速回京城。朕再派十名司城司的亲从官护送你归京。

    李爱卿,归途保重。

    朕御驾亲征,凯旋而归时,再与爱卿在皇宫内,畅谈国事!”

    “臣李纲叩别官家。”

    李纲拜别而出……

    赵吉发现,忠臣李纲在这扬州府衙内与朕谈了很久的国家大事,却没有问一句朕召他回京后,他的官职将会是什么?

    也就是说,像李纲这种忠直大臣,根本不计个人的权力得失,所关心的全是社稷和百姓生民……

    赵吉带领着手下的三千余兵将,在扬~州修整一日,第二天一早,率部从扬州运河的渡口再次登船……

    赵吉的船队,沿运河南下,途经文峰寺、高旻寺,到达瓜州古渡入长江,经无锡,当日未时,便到达苏州渡口。

    赵吉率兵出登岸,并让传旨宦官入城宣旨,六品以上官员,皆出城迎接圣驾……

    传旨宦官在六名皇城司的亲从官骑兵的保护之下,骑快马入城宣旨……

    半个时辰过后,苏州城内的六品以官员四十余人,在威远节度使、苏-州应奉局专办采贡使、防御使朱勔的率领下,诚惶诚恐地出了苏州城来到了渡口,迎接圣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