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我成了赵佶
繁体版

第一百三十九章 轩然大波

    朕想弄死未来将会先后被金国立为傀儡皇帝的张邦昌和刘豫,如今,借刀杀人之之计是最妙的了。

    按照赵吉的圣意,张邦昌拟写好了诏书,交由赵官家过目。

    赵吉看后,很满意,说道:“按此诏,誊抄百余份,传诏至东南各州府,诏告天下。以明朕对方腊反贼先招安;若招安不成,朕将会派出大军征讨,到时,方腊所部定当全军覆灭。”

    张邦昌带头跪伏叩首道:“官家圣明,吾皇万岁万万岁。”

    有尚书左丞的示范,在场的官吏和万余名百姓,又是跪下齐呼:“官家圣明,吾皇万岁万万岁。”

    在场万余名百姓,之所心看完朱冲和朱勔父子被执行斩刑后,还没有走,一来是难得看到见到官家的龙颜,二来是他们还没有领到赵官家赐给他们每人的一贯赏钱。

    给在场的百姓们发赏钱,是为了起到舆论宣传作用。

    这种发赏钱的事,赵吉并没有在场亲自去做。

    而交给了苏州的知州去办了,赵吉只是让杨志留下了从朱勔府查抄出的近二百万贯家财中的两万贯,作为给百姓们的赏钱。

    知州,是大宋用朝臣充任各州长官,全称是“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

    李知州立即跪下接旨,表示他一定会办好此事,有剩余的钱,他也会交还给赵官家的。

    赵吉却道:“剩余之钱,留作奖赏方腊匪军中有归降者吧!”

    “臣遵旨,臣定当办好此事……”

    ……

    此时,梁师成领着几名小宦官,提着再从个大木箱子,来到赵官家面前,跪下道:

    “启奏官家,老奴已将朱冲和朱勔二贼之头,如官家交待给老奴那般,皆由老奴亲自动手,已经做好了防腐处理。

    老奴有请官家过目查验。”

    梁师成说完,便扭过身子,示意后面的小宦官,去打开犹如两个小棺材般大小的木箱。

    赵吉却道:“朕不必再过目查验了。梁大官办事,朕放心。”

    梁师成得到了赵官家的肯定和盛赞,开心至极。

    他感觉,方才咱家奉官家圣旨,忍着反胃恶心、心惊胆战地亲手处理了朱冲和朱勔的首级,现在看来也是值了。

    赵吉当然不会让朱家父子这二贼的人头放到自己所乘坐的龙船,他命令放到杨志及其手下官兵所乘坐的大船内。

    赵吉在三千多兵将的护送下,乘船离开苏~州之时,誊抄了上百份的瓦解方腊军心、安抚东南百姓的圣诏,已经以苏~州城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去,传向东南的各州县……

    此时,在朱府门前围观行刑的万余名百姓,每个人也都领到了赵官家赏赐的一贯铜钱。

    这令那些百姓们,高兴至极,看个热闹就得到了一千枚铜钱,发了这笔小财之后,绝大多数的百姓,也皆按赵官家之口谕,在城内逢人便讲今日之事:

    “朱冲和朱勔父子被官家斩首……”

    “东南大祸害朱氏父子,已经被铲除……”

    “吾等去看搭在朱府门前的临时刑场,观看朱氏父子被斩,还得到了赵官家赏赐的一贯铜钱呢?”

    ……

    如此宣传,真是令未去者羡煞不已……

    未去者,更是疑问重重:

    “赵官家真的来咱们的苏~州了?”

    “你等去看朱氏父子被正法,也看到了当今圣上赵官家了吗?”

    “吾等当然看到了赵官家了啊,赵官家亲临刑场,监斩朱冲和朱勔父子。”

    “二朱之人头,还被赵官家让手下兵将收好,带走了……”

    “并且,赵官家本意取我东南的奇花、美木、怪石,朝廷都下发了补偿巨款的,只是奸贼贪官朱勔,不仅贪污所有朝廷下发给东南的补偿钱,还反过头来,欺压、敲诈我等平民……”

    “官家还说,东南之地,经朱冲朱勔父子鱼肉多年,如今又闹起了方腊匪军,只要平定了方腊谋反后,官家许诺,三年之内,东南的赋税减免一半。”

    “官家圣明啊!官家来东南真的是太及时了。官家圣明啊……”

    “不知道赵官家来吾等这东南之地,正遇方腊率众举事,岂不圣驾危险?”

    “你等未去朱府门前,不知详情。

    方腊匪军举事反了朝廷不过一个月,所聚乌合之众不过十万;

    而赵官家已经调来了三十万军马,准备平乱这东南的方腊匪军!

    想必朝廷的大军一到,方腊匪军必须全军覆没……”

    “难怪,前日我等皆看到了两百多艘的运兵官船,途经我苏~州运河南下。如今想来,应该是御驾亲征的赵官家的先锋吧?”

    “应该如此。”

    “赵官家仁慈圣德,已经下诏……诏告天下,在此之前误入方腊匪军者,只要归顺朝廷,既往不咎,还会给三十贯的安抚钱。”

    “还有这等好事?”

    “然也。非旦如此,谁若能写信或传话,劝降方腊所部一名匪兵反水归顺朝廷,也可以到官府领赏钱三十贯。”

    “如此好事,吾当修书一封,劝降吾远方表弟,速速脱离方腊匪军,赶快归顺官府……”

    ……

    已经从苏州渡口出发的赵吉,坐在航行在苏杭大运河的御船上,心里已经料到了,此番他在苏~州城内,杀了朱冲和朱勔,又下了圣诏,诏告东南各州县,一定会在东南掀起轩然大波。

    当然,轩然大波,对朕、对大宋都是有利的……

    赵吉在一众亲从官的护卫之下,来到御船的甲板之上,凭阑远眺,大河滔滔……

    赵吉知道,经这条运河,从苏州去往杭州只需行三百余里的水路便可到达。

    而这苏杭大运河的发端却在扬州。《左传》所载:“吴城邗,沟通江淮……”。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让劳役在扬~州开凿了邗沟,成为这条大运河的起始河段。

    隋炀帝时,又大规模开凿大运河的全线,便以扬~州为中心,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南北扩掘和连接,也把苏~州和杭~州实现了大运河的水路连通……

    当赵吉的舰队到达杭~州运河码头时,天色已经黑了下来。

    但是,事先接到通报的杭~州城内的大小官员,以及从京城带领万余名禁军精锐的新任两浙路制置使谭稹,共计上百余位官员,早早地等候在了杭~州运河码头之上。

    如众星捧月的两浙路制置使宦官谭稹,一身紫色官袍,负手立于码头之上,望向运河的上游。

    当谭稹眺望到赵官家的船队驶来,他立即率先跪伏在地,早早地等待着赵官家登岸。

    杭~州城的大小官员,立即也随谭稹跪下,准备迎接赵官家……

    ……

    “臣恭迎圣驾,吾皇万岁万万岁……”

    “众爱卿平身。”

    “谢主隆恩!”

    赵吉登岸后,他被皇城司亲从官严密地保护着。

    他看到码头之上,跪了上百名红袍子和绿袍子官员。

    赵吉先询问了新任两浙路制置使宦官谭稹,奉旨率兵入驻杭~州城后,可有方腊匪军攻城……

    谭稹答道:“臣谭稹率领万余禁军,入杭~州城已经有两日。方腊匪军暂时未敢攻打杭~州。

    不过,杭~州四周的数个县城,已皆被方腊匪军所攻破。

    如今官家御驾亲临杭~州,坐镇于此,指挥吾等破敌,方腊匪军覆灭之日不远矣!”

    赵吉皱了一下眉头,暗想:如今大宋得势的高官,都是舔狗、马屁精吗?

    赵吉问道:“谭爱卿,这两日以来,你对敌可出战否?”

    谭稹拜答:“臣谭稹,临行时奉圣旨,来到率军到达杭~州后,不可轻易出战剿匪,固守杭~州城,等待童贯大人领西北军精锐到达后,再议出城平叛方腊匪军。”

    赵吉微微地点了一下头。

    他也想起来,当初确实这样嘱托过谭稹。毕竟,谭稹的军事才能,赵吉不是太放心,只是先前在京城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今兵人选,故此选了谭稹先领兵到杭州城固守。

    谭稹连忙又道:“这两日以来,臣谭稹巡视杭~州城防时,又让民夫加固了城墙。在城墙这上,准备了大量滚木磊石,以备方腊匪军攻城时所用。”

    “甚好!”赵吉敷衍地夸赞道。他并不太满意这个平庸之才的新任两浙路制置使宦官谭稹。

    只不过是,在京城内暂时无名将可用的情况下,论资历排上了这个平庸之才的谭稹,来率领京城的禁军当做先锋。

    当然,赵吉也知道,绝对不能小瞧了方腊起义。毕竟,穿越者赵吉读史时,知道若按历史的正常发展,杭州城还真的被方腊所部给攻破了。

    初来乍到的新任两浙路制置使谭稹,利用这两日,加强杭州的城防,倒是也没有毛病。总比不知深浅主动出城、贪功冒进要好得多。

    “臣等恭迎圣驾入城……”

    杭~州本地官员,再次跪下,恭请赵官家进城。

    赵吉对手下的亲从官和梁师成,道:“入城。”

    按照赵官家之前进入扬州城和苏州城的惯例,赵官家在入城之前,都是让杨志率手下三百名骑兵列队先进城,摆出入城的威风骑兵仪仗的。

    这倒不是穿越者赵吉为了摆这个谱,而是为了让杨志充当入城的先锋,提前探查一下城中是否有伏兵之类的危险。

    其实,看似多此一举,但是赵吉却感觉这样做非常有必要,小心才能驶得万年船嘛……

    当杨志入城检查后,确认安全后,当他再次回马来到赵官家面前翻身下马,奏明官家可以入城后,赵吉才正式入城。

    ……

    在谭稹和杭州本地官员的拱卫陪行之下,赵吉进入杭州府衙……

    杭州府衙的二堂,临时改为赵官家的行宫。

    杭州府衙的大堂,临时用作赵官家与群臣商议军国大事的议事大殿。

    此时,议事大殿内,灯火通明……

    赵吉听着新任两浙路制置使谭稹、以及本地知州、知府的汇报……

    可是,他的目光,却不停地扫视着大殿内恭立着的一大群红袍子官员……

    终于,赵吉凭着原主的残留记忆,在一大群红袍子官员中间,找到了一位比较熟悉的面孔——刘豫。

    赵吉在红袍子官员中,认出了今年四十七岁的刘豫。

    如今的刘豫,是在八年前的政和二年,从很有发展前途的殿中侍御史,被贬出京城谪任两浙察访使的。

    赵吉通过自己脑海里原主留下的记忆,知道刘豫被贬出京的原因:

    刘豫在哲宗朝的元符年间考中进士,在赵吉原主宋徽宗朝的政和二年,被任命为殿中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是能接近皇帝的官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这,自然被很多官员都盯着了。不出几个月,刘豫的黑历史便被扒了出来……

    谏官有理有据地上疏,对刘豫进行弹劾:

    ‘殿中侍御史刘豫,出身务农世家,其自幼缺失德行。

    豫,年少求学时,曾偷同窗白金盂和纱衣,此等失德之人,怎可为殿中侍御史?’

    当时,赵吉的原主宋徽宗还是挺照顾进士出身刘豫的颜面,他不想揭发刘豫过去的丑行,便下诏:不要再追究刘豫少年时犯的过错了。

    不久之后,也是年轻气盛的刘豫,却多次上书讲礼制局‘不合礼制’之事……

    原主宋徽宗便怒了,道:“刘豫,河北一农夫而已,岂知礼制乎?”

    贬刘豫出京,谪任两浙察访使……

    ……

    此时,在群臣中官职排不上前列的刘豫,恭立于众官们的中间。

    不经意间,刘豫扬眉抬眼,想偷偷地窥探圣颜……

    卧槽!

    刘豫一惊!他却看到了依然显得很年轻俊秀的赵官家,用一双严峻的目光,正盯着他。

    四目相对,太尴尬了!

    刘豫心头一颤,急忙收回目光,埋头不语……

    刘豫不知道自己何时被赵官家如此注视着,这到底是福、还是祸呢?!

    更何况,在此之前,刘豫便接到了圣旨,要他及全家人莫要离开杭~州城……

    唉!刘豫在心中感叹:“吾经过十余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得中进士。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何等风光?!

    吾在政和二年,却由可‘登天子堂’的殿中侍御史,被贬出京城谪任了这两浙察访使。在这两浙之地,一干就是八年!

    苍天啊!吾何时才能出人头地?吾何时才能飞黄腾达,不负少年时之宏愿呢?”

    刘豫低着头,心里合计着:吾若想引起赵官家的重视甚至是重用,最好能当众提出平叛方腊匪军的妙计……

    可是,他这位进士出身的刘豫,自诩聪明无双、计谋多端;可是,如今的他,绞尽脑汁,却怎么想也想不出能比赵官家的计策更高明的。

    当然,刘豫绝对是一个聪明之人,他在读到赵官家对东南各州县颁布的诏书时,便能在心里解读出,赵官家是想以此收拢东南百姓的人心,同时还能瓦解方腊反贼们的军心……

    刘豫想在赵官家面前表现自己,却苦于无从下手,他急得额头上渗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

    赵吉微微一笑,一指刘豫,叫着他的字,道:“朕,八年未见彦游,甚是想念啊……”

    刘豫吓得,一抖激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