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
繁体版

十二、心中的少年

    新学期如约而至,初三的下半学期,人生的分水岭,在这个可以告一段落的学习中,又将有一大批的孩子,在通往无限可能的学习的轨道上提前下车,三妹觉得自己也该知足了,大姐没上完小学就下来干农活了。村子里别家的孩子,父母双全的,好多小学一毕业就下学打工了,如唐田。过完这半年,初中毕业证一到手,生活就会不一样了。

    这是应该珍惜的下半年,这也是快乐的下半年。天气越来越暖,阳光开始温柔,草木开始发芽,万物在蜇伏了一个严冬后,开始蠢蠢欲动。

    唐田跟那个“对象”程序化发展,一开始可以聊天,逛街,然后吃个饭,见双方的朋友,见对方的家长,相房,过小礼,过大礼,结婚......

    互相嘘寒问暖,应该的关心,见了家长以后就可以牵牵小手,互赠礼物,两人互相拿捏着不会出现意外,更不会心动,只是完成某一阶段的某一个任务。

    这是村子里无数的人走过的老路,就像见过每个春天草木发芽一样,两个年轻人搞对象,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自然,更理所应当。

    三妹总是问唐田,怎么样了。唐田也只能回答,就那样呗,也确实就那样,奔着结婚而去,也不能怎么样。

    以恒这学期尤其爱学习,尤其喜欢上课。老师说了,同学间互相帮助。那么聪明,那么坚强,那么一声不响扛下所有困难的她,理应得到同学的帮助,身为她的同桌,可以顺理成章的对她好一点了,把新买的圆珠笔让她用,新买的作文书先给她读,她那么好,理应得到所有的好东西。

    每次上课和她同看一本书,偶尔眼光的交流,偶尔碰确她冰凉的指尖,都让他心神荡漾。

    老师决定重新分桌,青春期的孩子长的快,变化也快。以恒的身高飞速增长,被分到了最后一排,不能和三妹做同桌了。

    三妹还是坐在原来的位置,又要发愁。以恒调走了,自己没有课本看了。顺手伸进书桌,书桌里一抽屉的书,初三下学期的所有课本。

    是从天而降吗,语文书上贴着一张便利贴,只写着三个字,以恒赠。

    课本不是新的,却保存完好,封面一张未掉。书的扉页上还有厕缝里都写着一个名字:刘一村。

    一,最小的正整数。村,农民聚集的地方。村在一的后面,意外土气全消,一村,却是大道至简,别有另一番景致。

    书本里字体别具一格,有种男儿的硬朗与豁达,都说字如其人,虽没有见过本人,三妹却对一村产生了本能的好感。

    白天越来越长,下了晚自习不再那么恐怖了,唐田每天还是来接三妹一起放学,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是两人之间的默契。

    正好这天活不多,唐田提前下班,去逛了市场,满大街的好吃的,见过的没见过的,见过的没吃过的,她在满大街的好东西中买了一个鸡蛋灌饼,小心的一掰两半。一会三妹放学,跟她一起吃,她肯定没吃过这新出的小吃,鸡蛋灌饼。

    她虽然上班自己赚钱了,可每月的工资都如数交给妈妈。哥哥到了结婚的年纪了,要给他盖新房,攒很多钱,才够他娶媳妇。她也一直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她也懂得去付出,可是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一句夸奖。她甚至比三妹更可怜,她虽然有爹有妈,却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疼爱。好在三妹一直陪着她,从小到大,可以和她一起说说心里话。

    她没有选冰淇淋,糖果,虽然那些鲜艳的颜色撩拨着她的心,但这些不顶饱啊,只能尝一尝味道,同样的价钱,还是鸡蛋灌饼最实惠。

    她把鸡蛋灌饼放到自己带的旧书包里,饼冷掉就不好吃了。

    闻着鸡蛋灌饼的香气,她满心欢喜的去接三妹。直到同学们都走光了,却不见三妹。正自心里打鼓,三妹骑着自行车出来了,后面还跟着一同出来的以恒。

    那样一个少年,风吹起他的外套,露出里面雪白的衬衫。那样一张笑脸,七分温暖,三分戏谑,那样的挺直的鼻梁,七分高傲,三分正直,左脸上一个深深的酒窝。这是唐田第一次清清楚楚的看到以恒,感受到以恒擦身而过,连他走过的风中,都带着几分浪漫,吹的自己心跳加速,乱了节奏。

    原来是三妹的自行车掉链子了,以恒帮她挂好了链子后,两人才一起出来。

    唐田想,鸡蛋灌饼如果三妹吃一半,以恒吃一半,那简直要比自己都吃了还要好。

    一路无语,两人各揣心事,鸡蛋灌饼没有吃出预期的香甜。

    过了几天,三妹照例问到唐田,关于她的对象,关于她的人生大事,唐田只淡淡的说了句:“散了。”

    也是情理之中,曾经沧海难为水,曾感受过爱情的悸动,就很难踏踏实实的走别人的老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