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多少事
繁体版

第一五三零章 蜀地来人

    慢性死亡还是当场死亡?

    顾会想了想,忽然觉得对于世家来说,前者好像也不是不能接受。

    谁知道这个过程中又会不会出现什么变数?

    说不定杜英的成功来的快,也去的快。

    把这一点点臆想牢牢地按死在心里,顾会拱手说道

    “都督所言极是,梁州世家之短视,我等当引以为戒。且属下既出身吴郡世家,如今家族和都督府之间合作颇为紧密,属下愿意去信一封,阐明都督的想法,避免家族里有一些不明事理的人,因为梁州之事对都督心生芥蒂。”

    杜英笑了笑,这家伙倒是会来事

    “有劳了。”

    顾会长身而起,慨然说道

    “为都督效劳,理所应当!”

    杜英······

    说你会来事,怎么还演上了?

    殊不知,在顾会的心中,其实真的已经下定决心,家族那边如何取舍他不管,至少关中书院他是要赖着不走了。

    所以帮都督分忧,真的不能说说而已。

    杜英目送他离开,轻轻笑了笑,在大争之世下,风云变幻之际,只要自己能够给的足够多,那么世家也并非牢不可破。

    “都督!”韩伯、梁殊和雍瑞三人已经在门外等候。

    韩伯是带着关中后续队伍赶来的,在这个队伍中,老狐狸王擢属于“有事别叫我、没事凑热闹”的那种,所以主要的任务都是韩伯负责。

    而梁殊之前被王猛从河北派来了关中,向杜英传达王猛对于河北的战略部署,之后梁殊被杜英留在关中,让他帮衬任群,把都督府新设立的监察司建立起来。

    梁殊自主持通事馆之后,走南闯北,也算是见识广泛了,所以正好能够在这件事上给任群提出一些建议。

    监察司现在已经搭起来一个框架,而任群也顺水推舟给了梁殊巡察梁州的任务,梁殊从关中走斜谷大道直下梁州,倒是没有比走岐山过来、一路“游山玩水”的杜英慢多少。

    正好赶上了杜英清算梁州世家,本来就出身本地寒门的梁殊,自然也就不客气了,配合着雍瑞对梁州各家展开清查,好一个雷厉风行。

    所以现在站在门口的三个人,看上去神色各不相同。

    韩伯临时担负起恢复民生和推行新政的任务,几乎是要让梁州在一夜之间完成对关中其余地方的追赶。

    这其中牵扯到世家残余、寒门和百姓,自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理解关中新政的目的,甚至还有一些世代为世家所奴役、已经完全被世家洗脑,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乃是命中注定,甚至还对世家的些许恩赐感恩戴德的百姓,嚷嚷着要让都督府释放他们的家主。

    这无疑让韩伯哭笑不得,只能带着从关中带来的官吏以及在本地简拔、能读书认字的寒门子弟们走街串巷的做工作。

    对此,韩伯甚至还得感谢一下九品中正制的存在,因为有完整的品级划定,所以韩伯可以轻松的寻觅到那些下品的寒士,将他们拉拢到自己的队伍中,不需要再挨家挨户的打听,何处有可用人才。

    这一番连轴转,让韩伯顶着两个黑眼圈,身子轻轻摇晃,似乎随风就能倒。

    而梁殊,则主持对世家的判决和清算,这两日杀人和流放以及查抄的事做的都不少,红着眼、杀气腾腾。

    至于雍瑞,既要配合梁殊的工作,又要出面帮助韩伯安抚民心,还得尽可能的为世家的残存争取到一线生机,当真是夹在各方之间,看似左右逢源,稍有不慎就是左右不是人,所以满脸纠结。

    三人情态,落在杜英的眼中,杜英满意的微微颔首。

    至少说明他们是真的为了梁州生计用心了的。

    瞥了一眼杵在廊下慢悠悠走来走去的王擢,这老狐狸才是真的来划水的。

    不过杜英借助的也只是他对于这一片的经验认知,尤其是王擢在秦、梁等地的乡野民间都流窜过,对于乡野民生的了解反而有可能在很多城中世家之上。

    王擢自然是知无不言,但是别的话也不多说。

    已经平安着陆、就想着混日子安度晚年的这棵老墙头草,自然是不愿意多招惹是非的。

    “梁州世家的处置如何了?”杜英问道。

    “回都督,初步的判决已经呈递都督,其中判斩立决者,十有五人,具体名单属下已带来。”雍瑞上前一步,递上文书,“另外流放的数百家眷,已即日启程,前往河西和河洛等地,听从都督府的调遣。”

    杜英微微颔首,他对雍瑞的办事效率还是满意的,这也说明雍瑞已经彻底倒向关中这边,不打算做墙头草了。

    果然,想要阻止一个人做墙头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墙拆了。

    没有了梁州世家,雍瑞也没得犹豫了。

    杜英转而看向梁殊

    “梁州世家的处置这方面的确还得需要掾史配合,但是通事馆那边的事,可也不能放下,余还期待着能够听到通事馆关于巴蜀的好消息。”

    梁殊笑着说道

    “都督真乃神机妙算也,的确有好消息传来,巴蜀那边听闻梁州变故,派人前来拜访都督。”

    “来者何人?”

    “蜀中常家和王家的人。”

    杜英这几日也是细细翻看了蜀中豪族世家的信息,顿时明白,这两个都是曾经活跃在李氏成汉朝堂上的家族。

    桓温入蜀之后,这些世家都受到重创,朝堂上的自家子弟多半都被桓温强制迁徙到了建康府去了,其中很多人现在混得都很落魄,其中就包括常家的常璩。

    据说他在建康府受到江左世家的百般刁难和排挤,现在窝在家中正在埋头著书。

    如果杜英没记错的话,常璩所写的书,就是《华阳国志》。

    在后世,《华阳国志》是所存最早的地方史书,为西南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于华夏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明。

    以世家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中的一贯做派,这些被强制迁徙到建康府的子弟显然让巴蜀世家元气大伤,但是还没有到动摇根本的地步,现在自然依旧是蜀中大户,且因为和桓温之间结下来的梁子,这些巴蜀世家对于晋朝的统治自然不感冒,犹以常家和王家为甚。

    杜英出现在梁州,显然已经在传递出杜英图谋巴蜀的信号。

    否则杜英没必要到这犄角旮旯来。

    “巴蜀各家现在的态度如何?”杜英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