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大发明家
繁体版

第二十四章 哎,造孽啊!

    在朱慈烺处理完和议风波时,刚回到沈阳的多尔衮也当面向皇太极陈述整个和议以及宁远之战的详细过程。

    其实,这些事情多尔衮每天都有发塘报,皇太极已经知晓,但是他还是想亲自和多尔衮深入的交谈一番,特别是签署和议的当天,那小太子和多尔衮说的那番话。

    因为那番话至今还是让他有些隐隐不安,如鲠在喉,如芒在背。

    多尔衮知道皇太极在担心什么,不过精明的他知道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理智和冷静,不要过多干预,所以他只是认真的将当时的情景原原本本的复述一遍。

    皇太极眉头微皱的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自言自语的道:“朕给洪承畴披上袍裘时,在场有不少人看到。可范文程劝降洪承畴时,就他们两人,朱慈烺竟然连落灰的事情都知道,那是谁向他通风报信的?”

    说罢,看向多尔衮。

    多尔衮微一沉吟,便道:“洪承畴虽然已归顺我大清,但一直被我们的人看着,他应该没能力把消息传到明国。而且范文程是通过衣服落灰之事断定他无死意,可他自己并不知晓,即便他能向明国报信,也不会提及此事。”

    “至于范文程,他在先汗时便已归顺我朝,距今已过二十载,如今他贵为汉臣之首,应该没有任何理由在这个时候转投已风雨飘摇的明国。”

    “很可能是他事后向他人说起过此事,以炫耀其能。”

    皇太极点了点头:“墨尔根戴青说得没错,朕也是这样想的,此事找范文程一问便知,总能找到蛛丝马迹。”

    “可是,明国在我们大清内部安插一个奸细并不容易,而想要打探到这么隐密的消息,还要传递回明国,并不是一两个人能做到的。那小太子为何这般轻易的将他们暴露出来,难道就为了证明洪承畴还活着吗?这样值得吗?”

    “而且,他早不问,晚不问,偏偏在和议签定后再问出来,这是有意为之啊。”

    多尔衮轻叹一声,摇摇头惭愧的道:“其中原由,臣弟也想不明白。”

    皇太极没再追问,继续道:“此事暂且不提,从你的言语中,那朱慈烺虽然年龄不大,但并非愚笨之人,甚至从他诸多手段中可以看出,他还很聪明。既然是聪明人,那应该不会做没有把握之事。”

    “既然如此,他又是如何断定朕活不过明年的?甚至还不惜挑起宁远之战也要将此款纳入和议之中,朕甚是费解啊。”

    多尔衮斟酌了一下,回道:“此事确实匪夷所思,臣弟也很是不解。按理说,即便是明国的钦天监也无法算准一年后发生的事情,朱慈烺又是如何能做到的?”

    “而且,此前从未听闻过他有什么过人之能,也从未经手过政务。如今也才十四岁,明廷上上下下那么多人当真就会信他这一派胡言?”

    “所以臣弟以为,朱慈烺带着《宁远和议》回去,必然会引起明国朝堂的热议,到时候就会有风声泄漏出来,我们就能窥知一二了。”

    听了这话,皇太极赞叹的道:“十四弟不愧为墨尔根戴青,相比咱们在内部去查,还不如到明国去打探消息更加可靠。”

    多尔衮连忙道:“陛下过誉了,臣弟能想到的,臣弟相信陛下肯定早就想到了,现在不过是为了考验一下臣弟罢了。”

    他这不是奉承,而是打心里知道皇太极的头脑和手腕都极为高明,不然也不会有今日的成就。

    多尔衮所料不错,在收到他的塘报之后,皇太极就立即召见了范文程,询问其有向谁讲过劝降洪承畴之事。

    在皇太极的逼视下,范文程这个奴才哪敢有丝毫隐瞒,连老婆都卖了。

    按照范文程所说,皇太极立即派人暗中详查了一番,可令人意外的是,却并没有发现有能力做这种事的可疑人物,以免打草惊蛇,他没有轻举妄动。

    与此同时,他又立即传令潜伏在明国的奸细加强对京师消息的打探,因为他非常清楚明国那些官员的德性,必然会对《宁远和议》大肆抨击,即便是太子签署的也不例外。

    朱慈烺想要给朝臣们一个交代,不可能不解释清楚为何要加上最后的补充条款,而只要明国的文武百官知道了,就不可能瞒得过大清潜伏在明国的奸细了。

    所以说,多尔衮想到的,皇太极也早就想到了,不然,他也坐不稳这个位子。

    而对于朱慈烺来说,稳住建虏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最紧要的事情就是猥琐发育了,自从得到《大发明家》系统后,还没有用过。

    没办法,没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没有一定的威望,即使能发明核弹也没用,因为根本没办法生产出来啊。

    而现在通过这两个多月的努力,他终于崭露了些头角,虽然还没有自己的班底,但吴三桂、马绍愉等人都对他有所敬畏,会不自觉的向他这边靠拢。

    最重要的,还是他自己的便宜老爹崇祯对他的信任,因为崇祯对“太祖托梦”最有切身感受,也全程见证了朱慈烺如何一步步揭穿洪承畴的死亡之谜,这不但保住了皇家颜面,也进一步证实“太祖托梦”并非虚言。

    而且,朱慈烺的性情也变了不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一扫之前的文弱,变得更加锋芒毕露,仿佛越来越像太祖了。

    可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样就只能解释为受太祖影响的结果了。

    在此情景下,崇祯能不相信朱慈烺吗?能不尽可能的支持朱慈烺的决断吗?除非他没有或做不到,比如:钱。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钱,发明出来的产品怎么量产?而且《大发明家》系统很看重量产,因为每发明一件新产品,都需要发明点,而量产是获得发明点的唯一途径。

    可现在崇祯是真的拿不出银子了,所剩的一点家底全部砸在了松锦之战中,上次拨给吴三桂的十万两银子还是东拼西凑来的。

    再想要银子,恐怕只有开口向大臣们借了。

    可朱慈烺很清楚,即便崇祯能舍得下脸来,在这群不要脸的人手里也借不到多少银子,因为正史中已经证明。

    既然如此,何必受这种屈辱,所以只能他自己想办法了。

    哎,一个太子连个富二代都不如,真是造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