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之擎天柱石
繁体版

第三十一章:百姓战争

    “你们收拾行装,明天通知要去东都的人,先与嫣然回东都。”

    “等着收拾完宥阳的匪徒,本王自然也会回东都,现在任务没有完成,就不能陪你们了。”

    赵颏看着天色,几人都相互融洽,没有过激行为,缓缓出了大门,回了骑兵驻地。

    “主公!一千人骑兵队,分成三个大队,每个大队三百个骑兵,一百人营帐护卫队。目前分别两个大势力,为白莲教,明教势力。还有五十多个小势力,末将认为小后大,先弱后强,一口口吃掉宥阳县所有势力。”

    白起拿着毛笔,分别圈出五十多个小势力,用手指着需要灭的势力。

    “嗯!不过你只说着打的,要记住这些还是有困难。以后将我军进攻方向,以箭头形势标出,撤退以箭头虚线箭头标注,敌人进攻用实现箭头表示,敌人撤退用虚实现标注。两军对战的地方可以画两把剑或者骷髅头。你看就是这样!”

    赵颏将自己定为箭头方向进攻方,全程只有长长的箭头,或者短短的箭头。敌人却是视线箭头,撤退虚实线箭头。进攻方向明确,没有一丝错误。

    “这下就容易记住了,我军撤退用虚线就好。吃掉这中小势力兵力可膨胀到一万人,在将两个大势力,逼出来决战,吃掉两股大势力,兵力可飙升三万左右,最后转移大别山地区。”

    “明天开始,你们全部脱去禁军衣服,穿上义军的衣服,这一支军队只属于本王直接指挥。”

    赵颏内心清楚,没有自己军队,一辈子都是给他老皇帝打工,以后和大梁撕破脸,要有足够的实力和朝廷对抗。

    “主公,可有具体指示!”

    白起对现在的话题,非常感兴趣的,但是懂了一些皮毛。

    “没事儿,你们要在大别山站住脚,就要清醒:打土豪,分田地,挽民心,做实事。”

    赵颏只说了一些话,还有后世三纪律,八注意,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彻底打垮大梁这个腐朽王朝。

    “百姓是永远打不烂的铜墙铁壁,要将整个大梁拉入广大的百姓战争中,所以我要求你们走进百姓,你们是百姓养大的,你们是百姓的子弟兵。”

    白起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询问:“为何要靠百姓?”

    “你们吃的粮食哪里来的呢?”

    “你们做的武器,是谁帮你们打造的呢?”

    “你们在山区没得吃的,你们向谁要,那你们要保护谁?”

    “搞军屯,向谁借农具,向谁借种子,你们应该保护谁?”

    “他们入伍之前都是农家子弟,投了军后才是兵士。将军才能有兵士指挥,战争才能继续打下去,才能分输赢,才能得天下。”

    “百姓是战争之本,生存之本,江山社稷之本,多少王朝最后横征暴敛,百姓奋起反抗。王朝瞬间倒塌,这次不得在回去,我本王要带着三百骑兵,四千匪徒!不然回去没有交接,恐怕要被别人抓住把柄。”

    赵颏改变了要将骑兵全部留下,现在清醒认识到了,自己办事规划也有破绽。

    “对!主公顾虑的是!如此一来有来有回,也不好让人怀疑,故末将认为,这五百骑兵还是留在王府的好。”

    白起明白了赵颏的难处,还是给自己保留了大部分兵力。

    ……

    半月后!于嫣然,明兰,淑兰,品兰,宥阳北上的盛家人,一起回了上方东都府。

    三个月后!

    白起,秦王赵颏平了五十中小山寨。

    五月!

    平白莲教,明教分部,得兵三万于人,赵颏分兵骑兵五百,三千步军。

    六月返回东都。

    御书房!

    文臣:王钦若、林特、陈彭年、刘承归

    赵颏,杨文广,高公纪,顾廷烨四人,在崇宁帝批阅本子后,默默等待。

    又过了一个时辰,崇宁帝才缓缓抬头,说道:“南方平乱秦王有功,但是诛杀匪徒过多,有损仁德。故不赏赐,也不处罚。”

    崇宁帝微微抬头,无法做出评判,不赏不罚,做了一个中庸之道。

    王钦若出列来了崇宁帝面前一拜说道:“陛下!臣弹劾秦王佣兵自重,阴谋造反!”

    林特跟着出列,汇报道:“陛下!秦王,齐王,淮阳郡王都是一脉,三人同时掌握兵权。有颠覆社稷的危险,想想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还请皇上三思!”

    陈彭年缓缓出列,说到:“陛下,两位大人说的清楚,三王同时掌兵权,严重威胁了朝廷安全,还请陛下明查!”

    刘承归无奈苦笑,说道:“陛下,臣认为,应该撤销三王的兵权,归还于枢密院。”

    赵颏,杨文广,高公纪,顾廷烨纷纷皱眉,刚回来就要夺兵权,这些文官没得一个是好心的人。

    赵颏阴沉着脸,打量了四个文官,鼻孔一同出气。心道:“自己在何处得罪了四人?竟然要一起对付我三父子?”

    此时再次进来三人,韩琦,范仲淹,欧阳修!

    “臣!也反对藩王领兵,还请陛下为江山社稷考虑,让藩王就藩。”欧阳修居然在此时此刻,同样出来反对藩王带兵。

    “哈哈……,诸位大人说的非常有道理,本王非常支持你们的做法。陛下臣院子交出天策府衙门,还请陛下明查!”

    赵颏拿出一块虎符,上前轻轻放在龙桌上,心里彻底对大梁失望。缓缓退回原来的位置安静呆着,观察着几个文官的举动。

    “嗯!既然秦王还了兵权,齐王,和淮阳郡王,一起归还兵权,钦此!”

    崇宁帝见群臣都认为宗室带兵对社稷不好,只得勉强同意,收回三王兵权。

    赵颏无言以对,在文官面前,武将话语权太少,就是以前支持新政的欧阳修都不支持藩王。自己不交出来,恐怕以后会弹劾不断。

    “哎!”赵颏此时不知道如何评价欧阳修,特别是在狄青升了枢密使后,抢了文官的饭碗。就是欧阳修也不待见狄青,联合文官弹劾狄青,导致狄青被贬,一直被贬到死。心道:“早点交出来,免得被你们被喷子给污染了。”

    林特缓缓出身,在群臣中最前面说道:“前面四位王爷,考核出来还剩下邕王和兖王,臣认为邕王可以继承大统,还请陛下立邕王为储君。”

    欧阳修上前一拜,说道:“陛下!臣认为兖王可以继承大统,陛下可立为储君。”

    崇宁帝沉默了,以前数十个皇子争夺,经过五年筛选,有四个皇子入选。

    “现在又退出两位,只剩下兖王和邕王,看来现在只有将我大哥和弟弟弄回封地才是好的!两王夺位大战慢慢拉开帷幕。”

    赵颏心绪不宁,想到了一切不稳定因素,说道:“陛下!臣的父亲,大哥,都有封地,还请陛下准许两人回封地!安然度过他们的后半辈子,还请皇上开恩!”

    “臣!还有半年十六岁,请求提前就藩封国!”

    怎么都没想到,刚回东都就遇到了,文官集体要罢免,手中的兵权,现在回想如果当初没有布置,系统中的人物激活,不帮助一把狄青,估计狄青大胜归来,必然会被文官一脉排挤。

    “不必着急回去,你父亲和大哥可回到封地,但是你不一样,承担成传承濮王一脉。朕收回了兵权,但是你要清楚,朝廷始终都要文官治国,你仍然以尚书令兼任侍中,领实职:崇政殿学士丞旨,到崇政殿给朕讲一讲史书。”

    崇宁帝答应了让赵曙,赵项回封地,拒绝了赵颏的请求,继续留在东都。

    “陛下!还有半年,臣快十六了,还请陛下放臣回秦地。”

    赵颏上前俯身一拜,见崇宁帝没有反应,跪下重重磕头三下。

    “秦王!朕的话你听不懂,依然由你参与朝政。”

    崇宁帝有些不耐烦,看着故意捣乱的秦王,有些无可奈何。

    “臣!遵旨!”

    本想离开东都这个是非之地,崇宁帝不准,现在手中无兵权,四路兵放于大梁国外部。

    王府的安全却成了现在唯一担心的事情,说道:“陛下!南下平乱水匪,高公纪,顾廷烨有功劳,还请陛下正式封两人为右卫将军。”

    “嗯!等会儿,自然有旨意封赏!”崇宁帝接受了建议,缓缓起身回道:“爱卿这回也是带过兵的人,应该知道如何选择将军,但是国之储君,却是两人的不相上下,朕甚是为难?”

    “陛下!臣只是一介武夫,对于储君的事情不太了解,一群要立兖王,一群要立邕王。臣从来没有见过两位王爷,不敢胡言乱语,还请陛下明查!”

    赵颏闭着眼睛,听着崇宁帝话语,知道又在旁听侧击,自己对立储君有什么看法。

    “小狐狸,朕问你,现在居然返回问朕,真是拿你没办法!”

    崇宁帝不好责怪,回头询问次相范仲淹,说道:“爱卿主持新政,虽然没有成功,朕欣赏之,不决爱卿希望哪一位王爷为帝?”

    “启禀陛下,只有皇上觉得好的,群臣也就觉得好。陛下觉得不好,那就不立储君。”

    范仲淹模棱两可,比起以前的事情,经历了四次被贬,现在彻底成为了官场老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