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从单骑下扬州开始
繁体版

第一百三十二章 再问计策

    “高先生,子扬,你们可有何破城良策?”

    刘基再次问计二人。

    高岱曾建议刘基继续攻城,如今战事不顺,他便不好再提强攻。

    况且西陵城坚,敌军内部尚没有露出破绽,现在想要攻下西陵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高岱清楚地知道己方的战争底蕴,府库里的存粮和钱币至少还能支撑大军半年之久。

    考虑到这一点,高岱建议道:“少主公,我军现下无法攻克西陵,但也切断了西陵和荆州的联系。不如围而不攻,待城内粮草耗尽,敌军露出破绽,再做计议也不迟。”

    刘基点点头,如果没有其他办法的话,围城大概就是最好的办法。

    还好刘基不像孙权,有山越随时在大后方添乱。

    自从收编祖郎、焦已,命祖郎为护百越校尉后,丹阳、会稽、豫章等地的山越都有祖郎这个实质上的“山大王”应付。

    虽然据说每年祖郎都会找刘繇要钱要粮,但只要后方不乱,花费钱粮让这颗“不定时炸弹”不要爆炸还是很划算的。

    刘繇集团内部的许多人都知道,祖郎是个有野心的!

    但他的野心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至少目前,刘繇父子还能掌控他。至于将来祖郎是否会尾大不掉,那就只能走着瞧,让子弹飞一会儿。

    说回西陵,高岱提完围城的建议后,刘晔起身说道:

    “大都督,高先生所言刘晔十分赞同,不过在下还有一点要补充。”

    刘晔不愧是刘晔,无论何时说话都会顾忌当面人的感受。他接下来说的话,可能会和高岱的建议相左,所以先铺垫一下。

    其实以高岱超然洒脱的性子,刘晔完全没必要这样做。

    刘基抬手:“子扬请讲!”

    刘晔温和地说道:“大都督,现在荆州牧刘表在颍川作战,其闻说江夏危急后,必然引军返还。

    “即使我军控制住了沔水,可以使敌军不能轻易从水路南下,但从襄阳走陆路,一月之内也能赶到西陵。因此,我军即便围城,恐怕也等不到城内断粮!”

    在场众人纷纷点头,刘基觉得刘晔分析得很透彻。

    刘表确实远在颍川,但他也能回师啊!届时西陵守军见刘表来援,必然士气大振,刘基能否再次以少胜多,这个说不准。

    刘基赞赏道:“子扬之言,可谓鞭辟入里!西陵本就富庶,城内尚有多少存粮,我等并不清楚。且围城看似掌握局势,实则难免陷入被动。

    “依子扬之见,本督当如何行事?”

    刘晔微微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分析起此次出征的得失:

    “大都督,诸君!出征江夏,我军已攻取蔪春、鄂县、邾县、沙羡等地。江水以南,大别山以西,已尽在大都督掌中。

    “江夏地广,然其境内有云梦大泽,江北之地大多不宜耕种,可谓之无用!此次出征,大都督可谓尽取江夏之精华!”

    众人频频点头,认同刘晔的说法。

    刘晔见众人被他引导,于是适时地向刘基建议:“大都督!春节已过,将士们多生思乡之情。额……依在下之见,不若……退兵!”

    刘基听后,面露迟疑之色,嘴里喃喃道:“退兵啊……退兵……”

    在场诸将竟也跟着认真考虑起退兵的事情。

    董袭、徐盛、周鲂三将对于此时退兵并不反感,此次出征,他们屡立功绩,即使退兵也无妨。

    而新降的甘宁和刚赶来支援的贺齐则皱起眉头,他们还没有积攒够军功。但二将见刘基这个统帅和武将之首的董袭都没有出言反对,所以也不能站出来唱反调。

    刘晔将众人的脸色尽收眼底,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先前是误解了刘基的意思。

    现在看刘基的脸色,显然之前刘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退兵的事情。

    然而他的话已经说出口,没有自己跟自己“左右互搏”的道理。

    刘晔的头脑极速运转,很快就想出一条他觉得能说服刘基退兵的计策!

    刘晔正声道:“大都督!刘晔刚刚思得一策!”

    刘基惊讶于刘晔的急智,他问:“子扬,是何计策?”

    刘晔笑道:“在下此策,乃‘绝户计’尔!可使庐江壮大,亦可削弱荆州!”

    刘基若有所思:“请讲!”

    刘晔继续卖关子:“呵呵,大都督!如今我军控制江汉水道,荆襄之地任我军出入,只是受西陵制衡,大军无法越过西陵转进荆州腹地。

    “若大都督退兵,则西陵将失制衡之用,我军也可利用水师之便!”

    刘基疑惑:“子扬之言,是何道理?”

    “呵呵呵——”刘晔自信一笑,答道:“大都督,如今荆襄空虚,我水师又可任意出入,为何不借此迁徙民人,充实庐江户口呢?如此即便大都督退兵,刘表、黄祖也只是空有荆襄之地,而无人口之实!”

    刘基一惊!好家伙!刘子扬竟然叫我当人贩子!

    不过这确实是一条好计策,如果能趁机掠夺南郡、襄阳、江夏三地的人口,那么将来再攻荆州,会容易许多。

    且古今兵法都强调,军争比拼的是战争底蕴。古代社会什么最能代表战争底蕴?当然是人口!

    《尉缭子》言:军之利害,在国之名实。

    《孙子兵法》曰: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这都是在述说这个道理。

    刘晔建议刘基学曹操迁徙汉中人口的做法,将荆襄之地的人口迁到淮南去,这确实是一招绝户计啊!

    而且这个计策,现在还是比较容易实施的,因为刘基享有掌控荆州江汉水系的便宜。

    只需要让徐盛在江汉两岸走一趟,保证能在刘表赶回来之前掳走数万人!

    可关键在于,计策是好计策,但刘基真的愿意实施这项计策吗?

    掳掠人口不同于刘基让祖郎购买百越土人奴隶,二者性质是不一样的。

    不要怪刘基太理想主义,实则是因为刘基心中的理念并不是做皇帝。

    作为穿越者,刘基的理想是更崇高的!

    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自己能够高高在上,不是为了能够掌握天下之大权!

    这些都只是次要的。

    刘基的目的,是为了将华夏领向不同的历史方向,让所有人能够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

    作为穿越者,是需要给自己套上一定的历史使命感的。

    况且前世所受的教育,也让刘基和卑劣的功利主义者不同。

    在功利主义者眼中,人是可以沦落为达成目的的工具的。因此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鱼肉百姓,将身边的人视作物品,就像擦屁股的纸一样使用并丢弃。

    这其实是很短视的做法,如果所有人都笃信功利主义,那么社会环境只会进一步败坏,所有人最终都将沦为他人的工具,后果是很可怕的。

    等到刀真正落到自己头上时,功利主义者们才会发现自己过往行为的可笑。或者更有甚者,连自己真正错在哪都不知道,只会觉得是自己的手段不如别人,这是最愚蠢的。

    刘基不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不愿意实行刘晔提出的“绝户计”。

    他对刘晔说:“子扬之计,一发破的!然妙则妙矣,本督实不忍用此计。”

    “大都督!……”刘晔惊诧道。

    刘基抬手制止他发言:“子扬,我知此计高明!然本督欲兴王师,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对黄祖、刘表,本督可不吝手段,但对百姓,本督不忍残之!”

    刘晔愕然。

    众人看着自己的少主,只觉得刘基的形象忽的在他们心中放大、升高!

    ……

    其实刘基作为穿越者,他如果要实行功利主义的行为,那么很多事情都可以进展很快。

    但常言道:

    向左转,过程激烈而进展缓慢!

    向右转,进展迅速,却不过只是在死胡同里打转!

    人从来都不应当是工具……

    人只能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