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骑砍开始征服天下
繁体版

第145章 辅弼大臣基隆行

    能够令素来有日本宽永时代“辅弼大臣”之称的喜多证逼得扬言要在秦浩的大将军府门前剖腹自尽,以死相要挟,可以想见事情的严重性。

    喜多证跪在府门口地上,上身无衣,一身细致的白肉被寒风吹过,起了无数的小疙瘩,腿旁边放着一柄肋差,身后的家臣双手拄着一柄长刀站立准备充当他的介错人,用手中的长刀斩下喜多证的头颅。

    有人跪在眼下东海权势熏天,辖管新竹、基隆、琉球、神户诸地的大将军秦浩门前,不由得不令素来好热闹的国人围观。

    “这跪着的老家伙是谁啊?”

    “不认识,但是看来头不小!”

    在辕门附近的一众闲汉们,在外面围了一个厚厚的圈子,指点议论,不过大部分不认识喜多证。

    “‘辅弼大将军’喜多证,扶桑后水尾殿下的大臣!”

    借着端午时日,前来奔走于大将军门下的各级地方官员,试图同大将军府的同僚们喝喝酒、叙叙旧,不少人都认识见过喜多证的画像。

    现在基隆盛行一种毕加索的西洋画法,据说是大将军弄出来,那种画技实属了得,眼睛、鼻子、耳朵,甚至脸上几颗痣都给你画的明明白白。

    自然而然,毕加索的西洋画法也成了各级军官、官员们互相识记的手段。

    基隆一地五十万民众,各级官员就有三千多人,这么多人不可能都面见过秦浩,而画像就是他们瞻仰的最好方法。

    “喜多老中,你在扶桑也算是有品级有体面的人物,如何却使出如此无赖的手段?”

    鼓乐声中,辕门大开,秦浩在数十名亲兵的护卫下来到大门前,朝着纷纷向自己跪拜行礼的众多官员百姓拱手施礼后,施施然来到了一副视死如归毅然决然表情的山田守护守喜多证面前。

    “大将军,不能答应外臣的要求,那么不但外臣要剖腹以谢罪于我家大殿,便是外臣的随员,也有一半人要在大将军府门前剖腹谢罪!”

    “啧啧啧!这大节根底下的,你在我门前弄得血污遍地,死尸横陈,多不吉利?再者我可是占据了神户,和你们的幕府关系可是不好,最近还听闻幕府将军德川家光说要收回神户,不知可有此事?!”

    喜多证能够做到老中的位置上,也绝对不是浪得虚名之辈,听秦浩话语语气中的意思,立刻一跃而起,向前跪爬几步。

    “外臣不敢,这神户乃是大殿领地,若是大将军需要,自然双手奉上,至于幕府将军出言不逊,望大将军海涵!”

    人精喜多证立即就感觉到了秦浩和德川家光的关系不是很融。

    针尖对麦芒!

    如此也有利于大殿的计划,喜多证再次跪拜,放言高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幕府将军不是扶桑的大殿,他不能代表大殿的意思,还望大将军明察秋毫。”

    喜多证的意思很明显,我出使基隆,不是代表幕府,而是代表大殿陛下,和德川家光不是一伙人。

    秦浩欣许的点了点头,亲自接喜多证到会客厅。

    原本还以为攻伐扶桑,有违人道,没有借口就去打别人,从古自今就是暴政,不过现在有人送上门来,自是最好。

    刚到了会客厅,喜多证立刻一跃而起,向前跪爬几步,“国事艰难,大厦倒倾,外臣乞求大将军施以援手,救助大殿陛下。”

    大厦将颠,非一木所支也!

    自集权式的封建制度,也就是君主制、帝制是在唐朝传入日本的,日本历史上有个有名的“大化改新”就是将唐朝的先进社会制度传到了日本。

    理论上这个时候日本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但是日本的天皇却未能做到集权。

    分封式的封建制度,也就是封王建制,在日本称为“幕府”,其实际领袖是日本的“征夷大将军”,由日本的武将源赖朝建立的,就是日本历史上的镰仓幕府,时间大概是在宋末元初年间。

    到现在都过了四百多年了,你现在才说大厦倒倾,是不是有点过分。

    果然太祖说的不错,扶桑鬼子要区分对待。

    有些鬼子根本不说人话!

    秦浩表示完全没有听懂喜多证的话,依旧闲情的喝着茶,还和一旁的几个侍从有说有笑。

    这下可把喜多证逼急眼了,我好歹也是一国大臣,不说这还跪着你呢,你就这样待客。

    总是内心鄙夷,但眼下时事就是如此,喜多证无可奈何。

    酝酿片刻,跪着爬到秦浩脚下,声泪俱下:“大将军,你是悬壶岛外,不知德川家光如何嚣张跋扈,目无尊长...”

    “喜多老中,这是你们的国事,我也不好插手,你还是回去吧。”

    国事?

    秦浩这一话,让喜多证酝酿许久的感觉瞬间塌方。

    神户可是有基隆的驻军,我出使来的时候,一路海途可是没少被你的海军检查。

    种种迹象,都表明了基隆对扶桑的态度。

    可眼下秦浩不承认,喜多证也不敢捅破这层窗户纸。

    大将军要打幕府,大殿也想打幕府,本应该一拍即合,出使以来如此艰难,这点是喜多证没想到。

    秦浩冷冷地看着地上惶然的喜多证,亏你还是辅弼大臣,这点眼力劲都没有,看来是真的老了。

    “虽是国事,但也是家事。”喜多证终究是反应过来。

    家事?

    怎么承认扶桑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大将军,此次来时大殿对下臣说过,愿意将兴子殿下嫁与大将军。”

    “还有这等好事?!”

    喜多证说的兴子殿下,秦浩也是略有所闻,兴子是后水尾的小女儿,也是扶桑倒数第二位女皇,可以说她能上位纯属意外。

    这就不得不说在日本历史上不亚于大化改新、本能寺之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一场宫变。

    那就是著名的宽永之乱!

    宽永之乱,起于关东的和泉、河内、山城三地,这里本属于天皇直领,但当时的德川家光想要征伐平叛,但是手中没钱,于是他就打起了关东三国的主意。

    没有任何悬念,幕府将军德川家光在众多大臣的支持下成功的取得了三国守护一职。

    但这好日子也没过多久,不知是三五年后,还是七八年,秦浩有些记不清了。

    反正是一年秋季,关东和泉、河内、山城三地原本沃野千里的土地先是洪涝,随后又是半年无雨,百姓们颗粒无收,闹起了大饥荒。

    可是德川家光仍然按照旧例征收年贡,并将交不起年贡的数名农民残酷处死。

    若是一般的处死也就罢了,大家都是见怪不怪了。

    若是,当地的藩主不处死几个逃税的农民,那才叫人奇怪呢。

    但是,好死不死的是,这些处死的农民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们是秘密信仰天主教的教徒。

    德川家光逮捕了这些教徒之后,便要为他们举行“踏绘”的仪式。

    所谓“踏绘”,是指将刻有耶稣受难像的木牌扔在地上。让怀疑为教徒者用脚去踩,肯乖乖从命的定非天主教徒,判处劳改;若是不肯,就将被处以火刑。

    那年被抓的这群教徒都是有着坚定信仰的,全都拒绝举行踏绘,无一人背叛组织。

    于是,他们便被处以火刑。

    这一年倒没有,但仇恨的种子种在了三国的基督教徒心上,再加上当年德川家没有进行赈灾,还在背后搞鬼,不让一粒粮食流入关东,坐地起价,提高粮价。

    在德川家光看来,关东的百姓不是自己的子民,饿死了也和他没什么关系。

    当年关东百姓饿死了三层,好巧不巧,第二年又是大饥荒,德川家还是老样子,不赈灾,继续提高粮价。

    本就活在死亡边缘的三国百姓彻底断绝了生的希望,然后那些基督教徒开始散步信仰。

    于是乎整个关东地区开了洋洋洒洒的“饥民大叛”。

    事实证明,所有国家都会发生起义,尤其是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

    起初,德川家光还以为是一场小小的叛乱,没太在意,手下人也没有汇报,但他看到不属于德川家的旗帜出现在领地内,他开始慌。

    一面招募军队,一面开始控制舆论。

    对于装备精锐的德川大军,缺衣少食的叛军们自然是一击即溃。

    平定叛乱后,自然是宣告天下自己的责任,但德川家光很鸡贼,他把平叛的功劳全归到自己身上,叛乱的原因全归结到后水尾身上。

    远在京都的后水尾表示很难接受,当初可是你要三国守护的,除了饥荒也是你不去赈灾的,现在出了这么问题,就推到我身上。

    是个人都不能接受,作为大殿的后水尾也是一样。

    德川家光告示发布的第一天,后水尾就纠集大臣,想要攻打德川家,会议刚结束,就被人通知给了德川家光。

    当晚后水尾就被外面的刀枪的声音吵醒,刚出门,就看见德川家光提着几个儿子的首级。

    这一晚后,后水尾的男嗣就死绝了,只剩下了一个被外出姑母家的兴子。

    不知道是不是那一晚被吓到了,还是怎么的,后水尾出家了,兴子幸运的成为了女皇,不幸的是她一生未嫁,后水尾家就此断绝。

    “我答应你!”深知日后发展的秦浩,当仁不让。

    “大将军英明!”喜多证的眼神礼露出一丝狭桀。

    “不知大将军何事出兵关东,我也还回去禀明大殿,喜迎王师。”

    “什么?出兵关东!?”秦浩开始装傻,“本大将军什么时候说过这句话。”

    “诸葛玄,你听见本将军说了吗?”

    “微臣不知。”

    “陈虎,你呢?”

    “没听过?”

    “这倒是糊涂了!老中大人,你是从谁口中听说的,本将军给你去找他。”

    “大将军,刚刚可是你亲口答应的啊?”喜多证是又气又急。

    “我只是答应你娶兴子殿,又不是答应你出兵。”

    “这?!”喜多证哑口无言。

    “此事不要再议了,喜多老中还是回去吧。”秦浩开始不耐烦的开始撵人,“送客!”

    “大将军?大将军?”喜多证还是不死心的缠着秦浩,直到侍卫将他拉出府邸,他才消停。

    他在基隆又待了半个月,每日都朝大将军府投拜帖,却始终毫无音讯。

    看出秦浩的态度,后水尾也不再提剖腹自尽,以报大殿的戏码,带着十数名侍从灰溜溜的坐船回去。

    “老家伙终于走了。”看着基隆海关送来的船票,秦浩满心欢喜。

    喜多证果真难缠,半个月的死乞白赖,险些让他受不住了,要不是最近兵员调动的状帖频繁,需要一一签阅,这占地十几亩的将军府还真是待不住。

    “主公,我就怕喜多老中回去后,不送婚帖过来,岂不是...”诸葛玄有些担心。

    “你啊,是不是最近公务太多,把脑子烧坏了。”秦浩无奈得摇了摇头,“送不送来又有什么关系,打过去不久什么都有了吗。”

    秦浩也不傻,现在娶兴子只是一个公主,完全没有好处,只有等后水尾几个儿子全死了,兴子才能出头。

    这个是自己未来媳妇的位置,秦浩誓死给她争取过来。

    等到干掉幕府,再让人干掉后水尾,这扶桑不就是自己这个上门女婿的了吗。

    至于出兵还是要出兵的,但绝不会是喜多证口中的关东,而是先九州、四国,后本州。

    “这次战事还需要你在后方统筹兼顾,一切军械物资备齐,这是我军的命脉。”

    “不知主公决定三人谁位主帅,我也好前去交接。”

    诸葛玄说的三人即是韩咸、陈虎、赵昶,当前也只有这三位最有资格带兵一方。

    此次出征的有顺天营五营,计五千人;戚家营三营,计三千人;还有海军三千人,加上各类工程兵、民夫,合计两万多人。

    这么军队,对于主帅的选择也是一种苦难,顺天军主帅韩咸行事稳重、统军有方,戚家军陈虎骁勇善战、作战丰富,海军的赵昶则是有勇有谋,当初他提议偷袭厦门就让秦浩刮目相看。

    三人任何一人都能胜任,文韬武略谁都不差,但选谁都不可。

    “算了,他们三人我一个也不想用。”

    “主公,您要亲征?”诸葛玄试探性的问了一句。

    “自然,与其纠结,不如自行!”

    上次去神户,秦浩还没有体会扶桑女子的温柔,这次怎么招也给试试看了,倘若一切进展顺利,都不定还能在京都和自己未来的妻子兴子见上一面。

    不管她是美是丑,为了霸业,秦浩终究是要接纳的。

    男人吗,自古三妻四妾,再正常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