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神奇马良
繁体版

第4章 天下贤才

    而就当马良准备再次重申自己的主张,正在措辞婉拒话语之时,刚才令书童高调打赏的向条公子却是直接站起身来。

    “马先生可否看在在下薄面,品评这天下英才一番。”

    向条的父亲向朗可是襄阳有名的敦厚长者,不仅学识渊博,又热心教导青年士子,将来说不定还会成为自己那个傻弟弟的贵人。

    不到万不得已,马良自然也是不希望拂了向条的面子。

    似乎是看出马良不打算同意,向条便继续加码道:

    “马先生不必为难,将领唯有真正在战场上拼杀过之后才能分出高下,外人言说亦是无用。今日马先生只需盘点当今顶级谋臣即可,并讲明其中缘由,也好让我等开开眼界。若是合理,向条自会奉上一金感谢先生。”

    多少?

    原本还在纠结的马良顿时眼前一亮,瞬间改变了想法。

    毕竟,这可是足足一金啊!

    汉代官方货币只有两种,铜钱与金,官方的定价是一金等同万铢铜钱。

    但自董卓祸乱京师之后,大肆铸制铜钱,在加之乱世来临,背井离乡逃难之人众多,大量铜钱携带又着实不便,这就使得金的实际价值不断攀升,如今襄阳一金的价值都已经超过了一万七千铢,若是在荆襄之外更饱受战乱之苦的州郡,金的价值只会更高。

    要知道,就算是马良在襄阳购置的小院,也才堪堪超过七千铢而已。

    家乡一亩配备水渠的良田,价格也不过两千铢左右。

    眼下只需做个盘点便能有近两万铢的打赏,瞬间打消了马良本就不多的顾虑。

    毕竟自己一个寒门子弟,哪怕想要接触那些历史上的大人物用先见之明混口饭吃,也需要足够的礼品打开门路。马谡虽然不说,但备礼不足的他只怕是得不到什么重视。

    并且在向条豪气放言之后,也都激起了其他听众的共鸣,纷纷附和表示,只要马良能排出来,赏钱自然少不了。

    这也更加坚定了马良的想法,一心为自己和傻弟弟谋划一条出路的他早已在心中将这个时代的名臣良将身世经历铭记于心,张口就能来。

    “天下贤才繁如烟海,个人心中评价亦是不同,马某今日便献丑了,还望诸位多多包涵。”

    听到马良答应下来,众人当即便是更为雀跃。

    他们幼年之时,耳闻皆是名士推举贤才的佳话,等他们真正到了出仕的年纪,却发现完全变了模样。四书五经翻得再烂,也不如讨得荆楚望族欢心重要,这让很多人内心异常向往昔日月旦评的盛况。

    而马良所讲故事如此对他们胃口,让他们对马良心中谋臣排名也变得十分好奇。

    至于结果能否服众,那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中了,毕竟最后砸的也不是他们的招牌。

    后排刘备闻言,也是不免有些期待起来。

    一个街头小说家,还真能盘点天下谋士?

    啪!

    万众瞩目之下,惊堂木再响,马良也正式开始盘点天下名士。

    “荆襄九郡人杰地灵,又在刘景升之下休养生息十七载,而今名士云集,我们便先从此地谈起。即便刨除穷究学问不问仕途的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等守节隐士,足列青史的谋士也是大有人在。”

    “首先便是孙乾孙公祐,青州北海人士,博文好学,及冠便受学问大家郑玄赏识举荐州里,被刘皇叔征辟为官之后更是忠心耿耿,联袁绍,说刘表,合纵连横,刘皇叔多次能够化险为夷决然离不开此人的帮助。”

    闻言,不少人微微点头,孙乾虽然名声不显,但郑玄和刘备可都是当世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能被这两人如此赏识,足见此人的确有不凡之才。再加品性过人,也的确担得起名留青史的评价。

    刘备也是含笑看了身旁的孙乾一眼,自己的左膀右臂能够被人如此夸赞,他的心中也是非常欣喜。

    孙乾更是满脸震惊,郑玄可是终结了古今学派之争的当世大贤,门人弟子远超千人,举荐的青年才俊即便不满一百,也有几十,而自己只不过是其中一员,并无任何特殊之处,此人又是如何知道自己这段经历的?

    并且此人还能准确说出自己为主公所行之事,这让孙乾心中更是一惊,不由正视起台上那位俊朗青年。

    “再有便是蒯越蒯异度,出身南郡望族,深中足智,魁杰雄姿。昔日大将军何进征辟为官,他先见宦党毒害,力劝却不得允,只得独善其身回返荆州。而待刘景升单骑入荆州,宗贼横行霸道,全赖此人计说分明,又诱杀贼首五十余众,方才有如今荆楚安定盛况。”

    听马良谈及此人,在场众人顿时沉顿下来,没有人敢有任何异议。

    即便南郡蒯氏这些望族行事再霸道,他们再心有不满,但他们也不得打心底里佩服蒯越的能力功绩。刘表孤家寡人一人,却能顺利扫除障碍,安稳执掌荆州十七载,此人怕是要占据大半功劳。

    讨论荆州谋士,决计是绕不开此人的。

    众人也就更加期待起接下来要提及的荆襄谋士,即便听不到自己的名号,能听到自己同族同乡同窗亦是莫大的荣耀,之后茶余饭后也多了几笔值得夸耀的谈资。

    但马良说完两人之后,却是突然话锋一转。

    “人生在世,又岂能事事尽如人意?心怀壮志,天不假年之人亦是不胜枚举,而其中亦是有惊采绝艳的旷世奇才。”

    一众听客顿时傻眼了,这人刚前脚将荆襄九郡捧上天,说名留青史的贤才大有人在,结果刚枚举了两人就转头开始谈及近些年亡故的谋士。

    倒不是他们对此毫无兴趣,只是内心当中的期待被拉起来了,满心欢喜等着那些闻名乡里的名字,最后却落了空,一时之间有些难以接受。

    茶馆内的议论也就不免多了起来。

    马良对这背后的原因也是了然,众人的心思他也能猜的七七八八,不过他也并不在意。

    因为按照时间节点推算,曹操也快要挥师南下了,到时候荆州在刘琮的带领举州而降,到时候想要建功立业可就不是现在的难度了。

    虽然曹操花了大价钱拉拢安抚荆襄望族名士,但毕竟权力是有限的,在诸曹夏侯以及汝颍士族的压制下,即便是蒯越这种级别的人才都成了空有名头品级没有实权的吉祥物,更何况是其他人了。

    英雄固然能造时势,但天下总有比你更厉害的英雄,他们人多势众,兵多将广,还拥有先发优势,手握天子权柄。

    想要逆势而行,实在太难了。

    而自从创业碰壁遇到身死之危以后,马良就彻底看开了,他已经不奢求自己和那个傻弟弟能够位极人臣名留青史了,无论是随荆楚大流归顺曹魏坐等分配寡妇,还是等刘表病重时前往蜀地避难,都在马良的可接受范围之内。

    接下来魏蜀吴三国对垒阶段,也是这百年乱世中难得的吏治清明时期,到时候凭借自己脑子里的发明,无论在哪家应该都能混上个一官半职,只要避开兴战之所,安乐一生也不是什么难事。

    微抿一口茶水,马良没有理会众人的嘈杂,继续说道:

    “李儒李文优,司隶左冯翊人士,乃魔雄董卓心腹亲信。董卓兵据国都,说降吕布,废立皇帝,屠掠百姓,迁都长安这些祸国乱政之举都离不开此人献策,并且此人还亲自鸩杀少帝,绫勒太后,实乃天下第一等的毒士。而今世道如此兵荒马乱,离不开此人火上浇油。”

    荆楚虽然在刘表治下平和安定,但是南来避祸的中原百姓却是早已将北方乱局景象一同带来,其中有亲眼目睹也有道听途说,真假混合之下自然越是离谱的消息传播越广。

    这也让这些平日无事的荆襄闲人对如今乱世格外感同身受,对于马良所讲之事也没有任何质疑。

    毕竟,凡是事关天子,即便是被废天子,向来都是不传秘辛。哪怕是在家宴之上,世人也往往是讳莫如深,不敢议论。

    所以对这些听众而言,马良此番所讲乃是真正的闻所未闻,顿时便鸦雀无声,期待着马良接下来所讲内容。

    甚至就连短暂当过曹操二把手真正接触过当今天子的刘备,对此也只是一知半解。觉得马良讲述未免过于细致,就仿佛曾亲身经历过一般,可信度有待商榷。

    但自己所知晓的只鳞片爪却又无法推翻马良所讲,甚至还隐隐暗合,只能权且信之。

    不由得,刘备突然想起当今天子所重用的杨奉董承等人,似乎都是董卓旧部,这岂不是……

    不行!

    刘备莫名打了个寒颤,急忙打断自己这危险的念头。

    为人臣子,岂能有这种不敬之想?

    至少,现在绝不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