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绝其走伏!
从广阳门再到拜将台,刘宏一直都维持着面无表情的模样。
可是落在段颎和一万羽林劲卒以及附近百姓眼中,刘宏却是“颇具天子威仪”。
没办法,小鲜肉们面无表情只配叫做面瘫脸,可是谁叫刘宏是天子呢?
先是永不加赋诏和广建社学诏,接着又说出了“以我大汉军队为剑,为我大汉百姓夺取生存的土地”这番话,再经过众多清流名士的加工传播,年仅十二岁的刘宏,在百姓心中已经算得上“天命之主”。
当然,大汉朝的清流名士们能把刘宏捧上神坛,当然也能把刘宏拉下神坛。
就跟他们的先辈既能把王莽宣扬成大汉的道德模范,也能把王莽搞到遗臭万年一样。
只是刘宏并不太在意那些清流名士。
某个尽出奇葩皇帝的大明朝,他们的开国皇帝朱某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杀再多的官,也照样有人愿意当官。
而某个连出十二个败家子的鞑清,更是用他们十二个败家子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文人管教好了就是最听话的狗。
说白了,只要皇帝手里能真正握住军权,能握住钱袋子和官帽子,那些个所谓的世家大族和清流名士、地主豪强之流,就只能是一头头待宰的肥羊。
而真正掌握军权的第一步……
刘宏的脸上忽然泛起一丝笑意,望向远处拜将台的目光也变得灼热起来。
羽盖车来到拜将台前,身着十二章纹服,头戴十二冕旒的刘宏起身下车,又稳步登上拜将台。
段颎双手抱拳,微微躬身,向着刘宏拜道:“臣,都乡侯领护羌校尉,段颎,恭问陛下躬安。”
刘宏微微点头,伸手虚扶段颎的同时朗声道:“朕躬安,都乡侯免礼。”
待段颎直起身来,刘宏便低声对跟在身后的陈墨吩咐道:“宣诏。”
陈墨躬身应下,接着便从身边的小黄门捧着的托盘上取出一份诏书展开,高声宣读:“诏曰:朕膺天命,承太祖高皇帝洪基,统御万方,抚辑底类,海滋山陬,皆我赤子,苟非元恶,普欲包荒。属者先零东羌,处于荒裔,肆逞凶暴,猥以下隶,敢发难端……今以都乡侯颎为护羌校尉,领率虎贲,绝其走伏,洗雪百年之逋负,以慰边民之亡魂。须东羌尽定,当并录功勤。宜宣朕旨,咸使闻知。”
按照常理来说,大汉朝对外用兵的时候,一般都是先指责对方不孝,然后再把各种乱七八糟的帽子扣一扣,总之就是找个靠谱的理由用兵。
从这一点上来看,这份诏书是没有问题的,毕竟里面还提到了“皆我赤子”之类的说法,也提到了“肆逞凶暴”,反正充分体现了大汉的仁德以及东羌的残暴,出兵理由很充足。
问题在于后面册封段颎为护羌校尉之后的那句话。
领率虎贲,绝其走伏。
真就是赤裸裸的要把东羌彻底扫平,连装都懒得装一下。
有听懂这份诏书的清流名士开始给身边的百姓科普。
“天子说让段校尉领兵灭绝东羌,一个不留。”
“绝其走伏,就是能喘气的都要杀绝,无论站着的走还是趴着的禽兽。”
“天子说,东羌侵扰大汉边疆,残害大汉百姓,罪无可恕。”
“这就是先贤说的内圣外王,对内仁爱百姓,对外杀伐果决。”
“……”
就在一众热心的清流名士们给百姓科普时,拜将台上的段颎已经向着刘宏拜了下去:“臣,颎,领命。此战必用心竭力,尽绝其走伏!”
刘宏微微点头,先是让段颎免礼平身,接着又走向羽林劲卒所在的方向,深深的向着一万多羽林劲卒揖了一礼。
“朕虽年幼,亦知战场凶险。”
“虽无法以身替之,然则,朕以大汉天子的身份,在此向众将士以及天下万民承诺:即日起,雒阳与天下各郡县营建忠烈祠,凡为国战死者,死后皆入忠烈祠,有汉一日,忠烈祠香火不断。”
“即日起,天下各郡县修其郡志、县志,凡为国战死者,姓名、事迹录于县志。”
“凡为国战死者,由我大汉朝廷为其父母赡养送终,妻不改嫁则抚恤终身,儿女供养至十八岁。”
“待天下各处郡学、县学、社学修建完毕,荫其子进学读书!”
“朕,在此拜托诸将士:此去平羌,一则为我边民仇复,二则为我大汉雪耻,请诸将士尽心,务必绝其走伏!”
段颎心中一惊,慌忙跳下拜将台,来到一众羽林劲卒的最前方,重重拜倒后又咬破手指,以血涂面,高声叫道:“此战,绝其走伏!不死不休!”
一万多羽林劲卒也跟着向刘宏拜倒,高声叫道:“此战,绝其走伏!不死不休!”
原本,羽林劲卒们才不在乎东羌是否真的该死。
对于羽林劲卒们而言,东羌是否真的该死其实并不重要,他们是否真的侵扰大汉边疆、残害大汉百姓其实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天子派兵征讨东羌,自己能不能在这场战争当中得到好处。
比如说爵位。
比如说赏赐。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或者说,现在他们依旧不在乎东羌是否真的该死,也依旧在乎爵位和赏赐。
可是,更让他们看重的东西出现了。
忠烈祠的香火。
姓名和事迹录于县志。
命?
命是什么玩意儿?
能进忠烈祠里世代享受香火血食,能姓名录于县志,能让自家的孩子有读书的机会,要是不把东羌给彻底杀绝种,自己活着都他娘活的不踏实!
周围那些围观的百姓也震惊了。
虽说都希望出一个英武点儿的天子,可是谁曾想,当今天子也太英武了!
恰在此时,又有热心的“清流名士”们开始给周围的百姓科普。
“只要大汉还存在一天,那些战死的将士们就能享受到血食香火,就算是家里没有妻儿的光棍也是一样。”
“姓名和事迹录于县志,就是说要在以后的县志里记录那些战死的将士们的姓名和事迹,以后无论谁看县志都能看到,就连名留青史是一个意思。”
“荫其子进学读书,就是说那些战死的将士们的孩子,以后能到学堂里读书,能举孝廉做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