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流:江湖一梦间
繁体版

第一卷 皇城刺龙 第31章

    送走汉王,赵王便召集了几个算得上是心腹的人,在他的府上秘密商讨对策。为了不走漏风声,这几个人都是化妆成杂役被领进王府的。既然皇上已经怀疑自己了,赵王觉得行事还得小心些。与太子和汉王相比,在这方面赵王实在是有些后知后觉了。

    赵王简单告诉了几个心腹自己所处的形势,当然,关于静嫔的事情他隐去了。并且他告诉他们,如果自己做皇上汉王并不会反对。有人怀疑汉王的诚心,赵王告诉他们太子肯定会防着汉王。所以汉王要扳倒太子很难,而这反倒给了自己一个机会。

    “不管汉王是不是真心要帮本王,太子和汉王两虎争斗,刚好让我们渔翁得利!”赵王对此十分有信心。

    “殿下说得对!皇上病危,太子还未即位,汉王又虎视眈眈,他们不得不互相防备,这反而给了我们可乘之机。此时正是我们举事的大好时机啊!机不可失啊!”最急不可耐就是茅安道了,他极力赞成赵王的计划。作为京师神机营的一名小校尉,他早就想出人头地了。但是他并没有立下什么功勋,也无显赫的家世,能够做到校尉已经实属不易。他想尽办法攀附太子和汉王,却始终找不到门路。太子和汉王自然也看不上他这样的“小虾米”。最后好不容易结交了赵王,便将自己一生的荣华富贵都押注到了他的身上。不过赵王是当今皇上最看不上的儿子,所以茅安道看着太子和汉王的那些门客、幕僚一个个风光无限,只能眼羡,很觉得憋屈。现在,这个机会让茅安道血液沸腾,让他无比兴奋。他仿佛已经看到赵王登基做了皇帝,自己作为功臣加官进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茅安道的话让赵王更加坚定了信心。

    “殿下,此事恐怕还需从长计议!”赵王的另一位心腹,赵王府长史符契元说道。符契元乃是一介书生,为人有些愚忠,但平时对赵王的做法却也颇有微词。他是皇上当年任命的官职,乃是辅佐赵王的。他对权力之争并无多少想法,只是恪守忠君的儒家精神。

    “还要等到什么时候?现在皇上和太子已经举起屠刀,就要砍下来了。你说,赵王殿下还能等吗?”茅安道厉声说道。

    “如果不能一举得手,我们都将无葬身之地!这可是诛九族的谋反大罪啊!”符契元据理力争,回应道。

    “富贵险中求!要是像你这样瞻前顾后,恐怕也就没有当今圣上了吧!”茅安道也毫不退让,大声争执道。

    “够了!”赵王制止了二人的争吵。“我意已决。举大事是死,不举大事也是死!如果害怕死,太祖还能打下大明的江山吗?要是有谁不愿意冒险,现在就可以去告发本王,本王绝不怪罪他!”赵王激昂澎湃的说道。此刻,赵王才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符契元眼看不能劝说赵王,只得委曲求全,同意与赵王共生死。

    之后,三人一直密谋到凌晨。计划已定,各自分头部署行动......

    在一处庄园的密室中,三个带着面具的黑衣人正向坐在椅子上的汉王汇报各自搜集到的情报。

    情报的内容大致为:第一,皇上现在确实还处在病危中,太医们仍然找不到治疗的办法。宫中的内线亲自核实过,这几天皇上就是躺在床上,根本无法下床。内阁大臣们也都束手无策。同时,到现在也没有查出皇上给哪位大臣留了密旨。看来这次皇上病危实在出于他自己的意料之外,很是突然。不过内阁大臣们并没有因为皇上昏迷而乱了阵脚,内阁已经商讨过应对突然状况了。他们令兵部调集了五千神机营士兵,日夜守卫在皇宫周围。宫中安全保卫较之前也更加严密了。

    第二,赵王已经决定采取行动了。神机营一名小校尉茅安道,与赵王府长史符契元正在秘密活动。目前他们已经组建了约千余人的叛乱队伍,而且守卫皇宫的神机营里面也有人倒向赵王。如果赵王举事,他们答应会为其打开宫门。另一边,赵王已经联络了若干朝中大臣,不过都是些没有什么分量或者郁郁不得志之人。另据可靠情报,赵王已经派人买通了内宫几名太监。最重要的是,给赵王这次下决心发动政变的定心丸,是他获得了大同镇总兵的许诺。一旦赵王在宫里的行动成功,他将率领十万戍边大军赶赴京师,拥立赵王登基。

    安插在赵王身边的线人将赵王的计划和盘托出:第一步,由赵王安插在皇上身边的太监,将皇上喝的补药换成毒药,毒死皇上;同时,赵王带兵从德胜门进入皇宫;第二步,由宫内太监传出假的圣旨,召集太子、汉王、皇太孙、内阁大臣等到宫中听旨,宣布赵王继承皇位,将太子与皇太孙软禁;第三步,宣布京师戒严,胁迫内阁大臣起草即位诏书,颁行天下;宫内守卫一律换为赵王府护卫,并以兵部的名义将京师周围三大营统帅全部换为赵王心腹。

    与此同时,大同守备率兵进京,稳固赵王地位。为了防止地方大员和在外统兵将领不服,赵王已经安排了人,专门在举事的同时严密看住这些地方大员和在外统兵将领在京师的家眷老小。赵王估计,即使有地方大员不服,只要大同守备的十万大军能够在两天内赶到,便可以稳定形势,高枕无忧。

    其中一人还向汉王汇报了关于解缙的情报。贬谪解缙的圣旨下发的当天,解缙便带着一十八口家人和不多的行李,踏上了前往西北靖虏卫的路途。解缙一路上都在严密的监视之中。途中,解缙还给几名内阁大臣写了密信。信的内容无非是针砭时弊,提出若干条安民之策。但是一封给皇太孙的信不清楚具体内容。当天离开时,皇太孙到城外为其饯行,是解缙当面交给皇太孙的。皇太孙看后也立即就焚毁了,所以信的内容并不清楚。

    听完前两人的汇报,汉王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一副所有事情都尽在掌握之中的样子。但是听到第三个人汇报后,他却站了起来。汉王对汇报的人说道:“解缙不能再留,就在路上结果了他的性命。不过,在杀他之前务必查出他给皇太孙的密信写了什么!”

    “是!属下明白!”其中一人说道。

    “另外,这次皇上是真的病危吗?”汉王突然又问道。

    “这个......给皇上诊治的太医中有我们的人。据他的诊断,皇上现在脉搏微弱,脸色铁青、呼吸衰竭,似乎是中了某种毒药,恐怕将不久于人世!这一点毋庸置疑。”其中一人回答道。

    “中毒?这就奇怪了,到底是谁干的?莫非还有我们不知道的人?昨日宫中大火是谁放的?”汉王继续问道。

    “这个,属下现在还没有查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昨日宫中大火应该是有人故意所放。幸好及时发现,不然皇上早就被烧成灰了......”那人洋洋得意的说道,丝毫没有忌讳汉王就是皇上的亲儿子。

    “嗯?”汉王瞪着那个人。

    那人这才意识到自己太过了。皇上毕竟是汉王的父皇,于是赶忙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