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代管国子监,大明工业化了?
繁体版

第二十章 侯庸哭了

    “你想当官吗?”

    正当侯庸一脸犹豫地站在原地,不知该如何决断时,陈逢突然拿着戒尺走了回来。

    “额?”

    “监丞这话是什么意思?请恕学生不懂。”

    侯庸霎时满脸迷茫,完全不知道陈逢为什么要跟自己说这么一句话。

    更不知道这句话隐含着什么样的信息。

    “太子前时曾赐我教令,让我在中都国子监任职之时,多多举荐良才。”

    “然则良才实在难寻,我找了许久,也没能找到合适的。”

    “现在我觉得你不错。”

    陈逢笑着解释了一番后,再度问道:“所以,你想当官吗?”

    他其实不想做这种事的。

    毕竟现在是明初,而不是三国。

    随便推荐人才,那是要担起极大风险的。

    虽然三国也是一样要担责任,不过再怎么担责任,却也都是不用去死的。

    明初就不一样了。

    一旦他推荐的人才不是什么好玩意儿,说不得什么时候就把他自己给牵连进去了。

    但让陈逢很无奈的是。

    之前朱标专门给他发了一道教令,让他多多推荐人才,担起国子监该担负的责任。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

    毕竟来说,朱标还算讲道理。

    只要他说自己确实没有能力推荐人才,大概率也就什么事都没有了。

    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朱标,而在朱元璋。

    试问,如果朱元璋在听说了朱标的教令以后,顺便就查起了陈逢的推荐历史……

    一查之后发现,他陈逢什么人都没有推荐过。

    那将会是个什么场面?

    不管那是个什么场面,反正陈逢的小身板,大概率是吼不住的。

    别的不说,光是一句阴奉阳违压下来,他估计就得去喝一杯茶了。

    所以想来想去,陈逢最终还是决定,如果真要是遇到了合适的人选,便顺势推荐一波。

    这样一来,他也就不算是尸位素餐了。

    更不至于会有一句阳奉阴违压下来。

    当然,陈逢虽然有了这般决定,不过人才的选择,他还是很慎重的。

    毕竟这是能坑到自己的东西。

    所以他自然就要找一些人品靠得住,或者直接能够活过洪武末年,一直跑到了建文朝的人了。

    说起来,陈逢之前就遇到了一个名叫李至刚的。

    得益于穿越之后的小外挂,他瞬间就想起了对方的生平……不光是建文朝的礼部尚书,甚至就连朱老四上位,也都没有太影响其地位。

    按照道理来说,这已经算是一个合格的人选了。

    不过陈逢很快就想起了对方的生平,内心里瞬间便没了推荐的想法。

    老朋友兼死党解缙都能坑,还差他陈逢一个推荐人?

    他是谁啊?

    卡面来打?

    就算是卡面来打,李至刚也绝对会在该落井下石的时候落井下石。

    就像是历史上所发生的那样。

    而陈逢之所以错过了李至刚,转而选择了侯庸,则是因为他忽然间才想起来,对方貌似也是个大佬。

    虽然按照县志记载,终侯庸一生,也就只是吏部侍郎。

    但按照后世某地县志的记载,这位可是洪武后期长期代行尚书之权的。

    这就很难得了。

    想起来这些之后,陈逢很快就转过了头,来到了侯庸的面前。

    接着就是那一句询问了。

    侯庸现在很茫然。

    因为他一直以来都觉得,只有通过科举,才能正式的当官。

    毕竟,前元就是这么个章程嘛。

    洪武朝虽然有所改变,但是前面的时候,那也是一直施行科举制的。

    只不过到了后来,朱元璋觉得那些人才都太年轻,也就将科举给罢黜了。

    有人说,科举大概已经不会再开了。

    还有人说,朝廷一定会开科举的。

    也有人说,朱元璋找到了一种更好的方法来选拔人才。

    但不管别人怎么想的,反正侯庸都坚信,早晚有一天科举还会再开。

    倒不是说他有多么的聪明,可以直接预料到数年之后所发生的事情。

    主要是因为,他的父亲坐罪被罚戍所了。

    因此,科举已经成了侯庸唯一的希望。

    所以,虽然朝廷已经好多年没有科举了,但他还是一直都在努力的学习。

    等着科举再开。

    等着金榜题名。

    同样也是在坚守着一份希望。

    但今天,这一切都变了。

    他就只是因为心中惭愧,在中都国子监略微停留了片刻。

    然后,一个全新的可能,突然便砸到了他的面前。

    “呜呜……”

    侯庸想到后来,直接就忍不住地哭出了声,泪流满面的那种。

    陈逢都看的呆了。

    心说这他娘是怎么回事,不就是写一封推荐信吗?怎么还把人给感动哭了?

    这年头的人,真就这么脆弱?

    虽然陈逢也知道,这年头的很多人,大多都是只有一条路。

    考试,考试……考中,进而改变人生。

    比如娶妻生子,大多数人都是在科举之后。

    六首状元黄观,就是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他中状元的时候,都已经将近三十了。

    要知道,朱元璋嫁女也不过是在女儿十四岁的时候就嫁了。

    甚至别说是古代了,就算是现代,黄观这种也都是妥妥的大龄未婚青年啊。

    然而,他却是个光棍。

    是没有人看得上吗?

    这就是玩笑了。

    别的不说,光是一个秀才,就足以让黄观娶妻生子了。

    而且大概率还是县里最漂亮的那一批。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如果是前世,陈逢大概是说不出来个一二三四的,因为他没经历啊。

    没经历过,又怎么能把事情说出来呢?

    但是生在这个时空,而且还融合了当代的记忆,陈逢也就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

    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会在结婚以后分心,甚至会因此耽误自身的成绩。

    因此之故,也就有了很多的大龄未婚男青年。

    在这其中,黄观这样刚刚三十的,甚至压根就不算什么。

    最夸张的一些人,甚至会在四五十岁以后才成婚。

    这批人,要么是没了希望,觉得自己这辈子恐怕都考不中了,然后就扛着举人、秀才之类的功名回到老家作威作福去了。

    要么就是突然考中了,然后就顺势成婚、生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人可以说是苦到了极点,简直就是另类的苦行僧。

    但就算如此,侯庸的这般反应,陈逢也还是没办法理解。

    太夸张了。

    跟假的一样。

    如果不是陈逢很确定,侯庸对父亲很孝顺。

    而且这样的行为也颇得朱元璋的好感,最起码之后也就不会再受到某些案子的牵连。

    他说不定会扭头就走。

    心理素质太差的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给他坏了事。

    “监丞如果真能荐庸于太子架前,庸愿……”

    陈逢内心里已经转了一万个弯之后,侯庸总算是清醒了过来,随即他就要下跪。

    “让我推荐你也行,但我有一个要求。”

    “嗯?”

    陈逢拉住了侯庸,盯着对方充满迷茫的双眼道:“等到了太子身边,你不能说我的坏话,也不能说我的好话,就当不认识我。”

    “嗯?这?”

    侯庸想过陈逢会说的各种可能,唯独没有想到是这一种,不由得又是一愣。

    “推荐信就在这里,只要你答应我……”

    陈逢也没再废话,一手拉着侯庸,另外的一只手已经从怀里掏出了一封书信。

    又是早已写好的。

    “能!”

    侯庸没有任何犹豫,更没有去琢磨这其中有什么隐秘,直接就答应了下来,仿佛生怕陈逢会反悔似的。

    真不能怪他太过着急,没有定性。

    实在是他现年都二十八了。

    这也就意味着,他今天拒绝之后,科举每晚开一年,他就会后悔一年,同时年龄也会增大一岁,身体也会一年不如一年……

    更为关键的是,他营救父亲的希望,也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慢慢变得渺茫。

    陈逢露出了笑容,掏出书信,在上面写下了侯庸的名字以后,一边将书信递过去,一边随口问道:“不着急的话,能不能先跟着我做几天事?”

    “啊?”

    侯庸接过信的同时,也听到了陈逢的询问,不由再度一愣,而后想也不想便道:“固所愿,不敢请耳。”

    “行。”

    “刚好有一件事,我还没来得及处理,就交给你了。”

    陈逢收敛了笑容,一边说一边伸手入怀,拿出了准备好的房屋地契,还有一个房间的钥匙道:“帮我把这些都卖了,另外再去那边的仓库,把我的积攒俸禄也都取出来一并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