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逸事
繁体版

第二章 蔡三爷

    在中平百姓口中一直流传一句话“世间要论谁人富?古看范蠡与石崇,今瞧中平蔡大王...”,这里所说的蔡大王不是旁人正是中平的豪绅——“蔡三爷”。

    蔡三爷,本命蔡弈字酥嘉,早在明永乐年间,中平一带,蔡姓还是个默默无闻的小姓氏,时间推移至顺治年间时,蔡姓已是演变成了中平第一大姓;而将整个蔡氏家族从默默无闻推向中平县顶峰的人正是这位蔡三爷,时至今日中平一些耄耋之年的老人还记得当年那在中平传唱的民谣“中平小事县令管,大事三爷说了算……”蔡三爷出生在明末清初的动乱年代,正好赶上“闯王”李自成起义;中平位于中原重要的枢纽要道的位置和其三山加一河的易守难攻的独特地形,使其对于起义军来说不论是作为进攻明朝的桥头堡还是万一战事失利后的自保屏障都是十分的重要,因此中平自然成了起义军进攻路线上一个重要的攻伐之地。为了抵御起义军的攻击,防止家园沦为别人的战场,中平的热血青年纷纷投入保卫家园的战争中,坚守关卡抵御外敌,蔡家的年轻人亦不例外也都主动参与守关,家里只盛下蔡弈和他几个姑姑,堂姐,母亲和年迈的蔡老太爷。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方战事一天比天紧急,粮食也越来越少,母亲陈氏的面容一天比一天憔悴;朝庭本应派来的救兵却依旧踪迹皆无,没过多久外界与中平的供给线也被敌人切断,中平俨然成为了一座孤城,而一线天的东风隘口外起义军的数量却正在不断增涨。好在中平是块祥瑞之地,代代出英才,这座小小的县城出过不少熟读兵法懂得掌兵的人才,而蔡三爷的父亲蔡老爷子正是其中一位,中平人们依靠地势一同齐心协力成功将装备人数远胜于自身的起义军阻在隘口之外三月之久,起义军看久攻不下,暗中用重金拉拢了中平县中两个整日街头闲晃的泼皮趁乱混入隘口军营,偷出中平隘口巡逻布防图,三更时分趁夜色朦胧,起义军精锐尽出偷袭中平大本营,趁乱冲开营门,中平众人虽及时警醒发觉应战,奈何在失去地利后,难敌装备人数皆远胜自身的敌人,不消一个时辰战斗中平各家子弟皆死伤惨重,隘口失守了。最终仅有少数青年拖着重伤骑马逃回中平县将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回县城中,而蔡老爷子在战斗中虽及时组织各家子弟进行抵抗,奈何终究无力回天,被一干起义军用火铳杀死在了当场。

    是夜,蔡家,本来被围断粮就够烦人,碰巧这一天陈氏不知为何心中憋闷,好不容易到了三更时分刚刚躺下歇息,就听家院中有人嘈杂喊叫“快看,快看”“一线天那边怎么火红火红的”...陈氏忙起身在仆人搀扶下登上院中高处远望观瞧,不看则已一看更觉胸中憋闷,精神恍惚,一宿未能歇息。待到天交五鼓,天色已是微明。寒风凛冽的呼啸着,门窗被风刮得呼呼作响,鸡鸣狗叫之声此起伏,隐隐约约,却又忽听墙外哭泣,嘈杂声不断,陈氏忙派人去打探,不多说家人跌跌撞撞领着一个满身血痕的中平子弟兵进来回报,陈氏一见此情景又遥想起昨夜三更十分,隘口方向火光冲天,未等家人与那兵卒开口便顿时大感不好,果过不出其所料士卒跪倒在地边哭边诉说昨夜起义军如何偷袭营和蔡老爷子和一众蔡氏子弟和其他各族青年又是如何战死阵前的经过,陈氏和蔡弈的几个姑姑在无声的啜泣着,怕打扰到年老的蔡老太爷和年幼的弈儿。

    而东风隘口那边,可能因为前方战事紧急,起义军占领一线天东风隘口后留下一小股军队打扫战场和守护隘口通道外,大部队就又匆离开中平,增援长安前线,所以虽然隘口失守被起义军占领,但对中平百姓生活影响并不大。天已经大亮,蔡老爷子的儿子蔡奕睁开朦胧的小眼睛,看了眼一旁疲惫憔悴的大人,小家伙没有哭闹,伸了个懒腰又睡了过去;陈氏看着熟睡中的奕儿,似诉说又似自语着:“娃,乖,长大为你大报仇,娃儿快长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