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潞王传
繁体版

第29章 西域老者

    话说皇上朱翊钧刚刚安排好将领出征缅甸边陲事宜,就收到了李太后想要潞王亲征的懿旨。

    虽然朱翊钧也十分顾忌藩王领兵之事,但母命难违,他思虑再三,也只好默许了此事。但当朱翊钧轻描淡写地向大臣通告潞王领兵之事时,满朝文武大臣争先恐后地向皇上提出了严厉的劝谏意见。本来还充满镇压叛乱的兴奋场面,一下子就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

    朱翊钧心里是这么想的:

    “即便我身为堂堂一国之君,也是很难违抗太后懿旨的。你们身为朕的左膀右臂,不但不勇于替朕分忧,反而在朝堂上拱起火来!你们真是一些泥古不化的老顽固!”

    虽然他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嘴上又不能直说出来,这种感觉真的叫人十分无语。朱翊钧踱了十几个来回,人越是着急大脑就越是一片空白。他一时也想不出什么恰如其分的理由来驳斥群臣,便突然间板起脸来,厉声呵斥道:

    “刚才讨论出征缅甸的时候,也没瞧见你们有谁挺身而出的。等朕安排好了平叛的将领,你们却又一个个跳出来反对。成祖先帝立下的祖制朕岂能不知?还非要你们一个个出来提醒朕吗?成祖先皇不过是为了防止藩王拥兵自重才定下的这条制度,如今潞王乃是朕的同胞兄弟,他代朕出征也不过是临时决定,况且区区数千兵马又怎能拥兵自重?等潞王凯旋归来,朕定会收回兵权的嘛!难道你们想让朕每次都要御驾亲征才肯罢休吗?潞王与朕同气连枝,你们不要为了沽名钓誉而挑拨朕与潞王的关系吗?”

    大臣们看见皇上怒气冲天,也不想再与他据理力争。毕竟,争来争去只会落得君王嫌弃的下场,何必这般吃力不讨好呢?于是他们都默默地低下头,不再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

    内阁首辅申时行也深深地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虽然他也很想效仿刚正不阿的海瑞,为自己博得一世美名。可这些看不见又摸不着的虚名,又能为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好处呢?恐怕好处还没有捞着,危险就先捷足先登了!

    想当年前任首辅张居正主政之时,倒是一贯刚正不阿,雷厉风行,从来也不考虑自己的决定会给皇上带来怎样的影响;可是等他病逝后不久,十分记仇的万历皇上几乎将他张府翻了个底朝天!当年的惨状至今历历在目,自己还是不要过多干预皇上的决策为好。

    大臣们见首辅大人都不吱声,自然也不敢独自出来挑头劝谏。他们小心翼翼蜷缩在坚硬而又安全的躯壳里面,还时不时用眼角的余光张望一下周围的环境。

    朱翊钧见大臣们终于没有什么反对的意见了,于是赶紧顺势说道:

    “既然爱卿们都没有别的意见,这件事就这么办吧。退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上与诸位大臣就在这种尴尬的氛围里各自散去,徒留一个偌大的宫殿在静寂中渐渐沉睡了,仿佛刚才经历的不过是一场梦幻而已。

    北京城虽然是全国最宏伟的都城,却藏不住一个重要的秘密。在这个四通八达的城市里,任何一点风吹草动的小事儿,很快就能传遍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

    尽管还有许多东林党官员私下里匿名上书皇帝,控告潞王的违背祖制、想要拥兵自重、危及社稷、祸乱天下等种种僭越之举,但这些奏章最终无一例外地都被万历皇帝留中不发了。

    但朱翊钧心里,自然是十分清楚大臣们的心思的;即便是在梦中,他也分明看见了那些倔强的大臣们,接二连三的上疏反对自己。在现实当中,朱翊钧都没有由着大臣们;在梦里他更加不会惯着他们——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掷地有声的说道:

    “潞王代朕亲征,为社稷分忧,其心系大明,岂是你等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

    百官摇摇脑袋,无言以对,只得听从皇帝安排。

    这件事传到京城百姓那里,又成了另外一番见解。他们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都在褒奖着这个为国分忧的潞王殿下。在他们心中,似乎也只有这个潞王,才是真正关心大明的明天走向的人。

    潞王即将远征缅甸的消息,在京城里不胫而走。百姓们自发地来到潞王府前,亲自为壮士送行。一时间潞王府前门庭若市,人流涌动,络绎不绝。

    朱翊镠也早早地来到府门前面,向热情的百姓挥手致意。场面恢弘,大有一番“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之情。

    送行的人群当中,除了当地的黎民百姓,还有陈太后、李太后、穆朝皇妃、皇上、皇后、郑贵妃、李诗画等等。其中最特殊的当属来自欧罗巴洲的意大利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老人。利玛窦老人已经来京多年,他在这里开设教堂,收了许多大明的弟子。其中最有名的,应属瞿汝夔、徐光启等一批优秀的国家人才。这一天,利玛窦老人带着所有的弟子也来为潞王送行。

    朱翊镠虽然也早就听说过这个来自西方的传教士,但却一直没有机缘见上一面。但是关于利玛窦的传闻,早就传遍了京城的大街小巷。然而,朱翊镠第一次见到利玛窦的时候还是大吃了一惊。

    眼前这位利玛窦先生,身高九尺有余,头顶黑色官帽,身披黑袍,一副中国士人的穿着打扮;再看他须发花白,鼻梁高耸,两眼炯炯有神,泛着蓝宝石般的光芒,在人群当中有点儿鹤立鸡群的意思。

    朱翊镠正思忖着应该如何与他交流呢,只见利玛窦老先生主动上前拱手施礼,温文儒雅的说道:

    “听说殿下将要出征,我代表天主教全体成员专程为殿下送行。”

    虽然他说的话不是特别标准的北京口音,但他一字一句都说得极其认真,沟通起来没有一点儿障碍。据说利玛窦老人已经在京城呆了十余年了,如果不看他的外表,只听他讲话,几乎感觉不出他和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有什么差别。

    见利玛窦老人如此彬彬有礼,朱翊镠连忙客气的答道:

    “老先生前来为我送行,足以让小王蓬荜生辉啊!您有何指教尽管吩咐,我一定谨记在心啊!”

    “指教实不敢当啊。老朽这里私藏有几本书和一些西方器物,想亲手送给殿下,希望它们能对殿下有所用处。”

    说完,利玛窦老人便从从腰间取下一件深蓝色的褡裢,并从中取出一本薄薄的线装书。

    “这是一本在西方流传了一千八百多年的《几何原本》。原本是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编写的,我的学生徐光启和我一起翻译成了这个中文版本。”

    朱翊镠拿在手上随意翻了几页,不解地问道:

    “这是一本怎样的书籍呀?”

    “此书主要讲述了几何方面的基础内容,它能帮助殿下了解扎实的几何理论,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看起来有点晦涩难懂的样子。”

    “初看起来的确有些晦涩难懂,反复阅读、思考后便能觉察出书中的妙处。”

    接下来,利玛窦老人又拿出一本书来。

    “这是一本彩绘的《坤舆万国全图》,是我和弟子李之藻合力编撰的地理图册,它比较详尽的绘制了欧罗巴洲与亚洲各国的地理状况。殿下可以通过此书,了解当今世界的概貌。您看这里,这里被地中海包围的长条形的半岛国家,就是老朽出生的地方,它的名字叫做意大利。“

    “意大利?我还从没听说过这样的国家呢!你们的国家的名字听起来很有趣啊!”

    朱翊镠又随意翻了几页,笑着说道:

    “此书倒挺有趣味,我理解起来不会有大问题的。”

    “此书记载了是我多年的实地考察,不夸张地说,世面上很难再找到一本能与之媲美的同类书籍哦!”

    说到这里,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豪,这种幸福似乎很快感染到了朱翊镠。他一脸崇拜的深情看着眼前这位老人,很难想象他经历了怎样的困难来到了大明帝国。

    “这里还有两件你可能没有见过的洋玩意,子先(徐光启的字)先生,你快拿出来吧。”

    “好的。”

    徐光启应了一声,也从长条形的布袋里拿出两样稀罕的物件。利玛窦老人先拿起第一件长筒状的金属器物,笑着说道:

    “这个叫单筒望远镜。他可以帮助你更加清晰地看到远方的东西。你把这个镜片贴近眼睛,就能从里面看了。”

    朱翊镠接过望远镜,按照利玛窦老人的指示,果然像他所说的那样。

    “这可是件神奇的玩意儿,仿佛让人拥有了孙悟空的千里眼的法术一般!”

    “还有这件东西,它是一管制作精良的鲁密国(即现在土耳其)的火绳枪。”

    “我大明的神机营里也有类似的火绳枪,不过好像没这么精致吧。”

    “这把火绳枪射程有五百米之多,普通的铠甲都能轻易击穿。你看这铳筒都是有精钢所制,精准耐用,安全可靠。在军队战争中,可以占据绝对的优势。制作这一火枪,要花费五十两银子呢!”

    “先生能否教我如何使用此物呢?”

    “这个不难。子先,你先去前面百米开外的大树枝干上,挂上一件铠甲。”

    话音刚落,便有小厮不知从哪里取来一件崭新的铠甲,交给徐光启。徐光启按照利玛窦的要求,快步走到前方一棵老柳树下。在柳树突出的一根粗壮的树枝上,挂好了这副沉重的铠甲。铠甲闪烁着银色的光芒,犹如一件稀世珍宝重见天日。

    徐光启悬挂好铠甲后,冲这边做了个完成的手势,便找了个安全的地方躲了起来。他一边走一边清散着中间的路人,让他们注意安全。

    这边利玛窦老人正在认真地给朱翊镠演示如何装好火药,如何扣动扳机。朱翊镠认真地听着老人的讲解,仔细地观察着他的操作,并努力记住重要的信息。

    “马上就到了最关键的点火环节了,殿下可要小心了,不要被吓到哦!”

    利玛窦眼睛从后照门处,看向前照星,以及目标铠甲的位置。然后他紧闭双唇,屏住呼吸,扣动了扳机。在点燃的火绳刚被弹入火门,火药就立刻被引燃了,发出嘶嘶的响声;一缕白烟迅速升腾起来。说时迟,那时快,突然轰隆一声巨响从火门处发出来。

    震耳欲聋的响声,吓得一旁围观的路人大声尖叫起来。有个襁褓中的孩子,被吓得大哭起来,抱他的大人不住地哄着孩子。还好朱翊镠被老人提前告知过,再加上他本身胆子就比较大,似乎没有受到一点儿惊吓。

    其实朱翊镠心里也着实吃了一惊,只是他不喜欢表现出来罢了。他做出十分淡定的样子,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铅丸脱膛而出,快如闪电般冲向远方。

    树下悬挂的铠甲果然中招了,左右摇晃起来,就像是个顽皮的孩子在打秋千。朱翊镠走上前方一看,果然看见铠甲上面有个指头大的破洞。

    “这可真是杆威力巨大的火绳枪!”

    “但愿能给殿下出征派上用场。”

    朱翊镠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么神奇的东西,他仔细看看这位须发灰白的老人,一种莫名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

    朱翊镠面露悦色,赶忙回复道:

    “您老人家的厚礼相赠我深表感谢啊!等我回来就向皇上好好引荐一下您老人家,我也随时欢迎您常到我潞王府上做客。我们中国也有句古话,叫做‘来而不往非礼也’,我这里也恰好有一些珍宝物件要回赠给您老人家,您也权且收下吧!”

    说完,便将随身携带的一枚佩玉亲手交给利玛窦老人。其实朱翊镠并没想到利玛窦会来,为了答谢老者的好意,临时决定取出自己随身携带多年的阴阳乾坤玉佩,作为回礼送给了老先生。

    利玛窦老人深知玉石之物在中国读书人心中的分量——其中颇有君子之交的意味。他像汉人一样,再次拱手作揖表示感谢。让他更加感叹的是,这位殿下不凡气度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在京城的朋友纷纷送别之后,潞王朱翊镠就带着自己的爱妾赵飞凰、府役左右长史、护卫,以及皇兄朱翊钧责令兵部紧急调拨的两千兵马,押运着户部调拨的十万石粮草,浩浩荡荡的向西南边陲进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