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常洛:我真的不想当太子
繁体版

第三十五章 马氏和东林

    “弓箭手的培养,全靠天赋和毅力。

    但火铳兵的培养,三分训练,七分兵器。”李如梅长叹了一口气,终究还是承认了火铳兵是未来的事实。

    朱常洛看着李如梅,良久不语。

    朱常洛不知道要怎样去安慰李如梅。

    朱常洛也理解这种感受,大小苦练勤学,再加上祖辈累积下来的功勋,学得上马拉弓。

    又是十几年的浸淫,才磨练的射击技能。

    终有一日,会被一个经过短时间制式训练的人,单单凭借手里的火枪,便把之前全部的努力,均一笔勾笑的痛苦。

    李如梅只是沮丧了片刻,便回过神来,问向朱常洛,道:

    “这三眼神铳能够配备多少?”

    朱常洛轻笑点头,看到李如梅接受了火铳,心中也是高兴:

    “第一批马上就要运到山海关了,能有数百支。

    需要多少,慢慢都能补上来。”

    “数百支,第一批?”李如梅一愣,如此大的数量,这是要“龙骑军”全员列装火铳的节奏啊。

    “在高淮手下的‘龙骑军’的人员选择上优中择优,精简到千人左右。”朱常洛道,以他对高淮的了解,这两千余人中肯定掺了不少沙子。

    “太子殿下有所不知,‘龙骑军’的将士,许多便是从辽东各个将门中选择的,兵员质量还比较有保障。”李如梅道。

    “那就千五左右,要向上次一样,能和你出塞三百里的精兵。”朱常洛道。

    出塞三百里,这是李如梅从军履历上极为光鲜的一笔。

    可李如梅从这句话中,不由得联想到了前些天朱常洛和他说的大计划,心中火热。

    这次练兵,可是相关为兄长复仇。

    “定不付太子殿下重托。”李如梅表态道。

    这顿饭果然是没吃好,等李如梅走后,朱常洛独自留在大帐内大啃鸡腿。

    “去给李如梅将军送一只烧鸡过去。”

    朱常洛心想,自己饭量较小,方才都没吃饱。

    这李如梅看上去就是个“干饭人”,相比肚子里更饿。

    今后若是留哪位“先生”、“将军”用餐,晚间便都从厨房端些食物过去。

    朱常洛又是补充道。

    朱常洛叹了一口气,他太子地位摆在这儿,虽是很多人背地里都想弄死他,但明面上的尊卑还是比较严格的。

    在他面前一起吃饭,能够吃饱的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父皇朱翊钧——爷俩吃饭,经常吃不饱的是他朱常洛。

    另一个便是杜十娘了。

    “你可曾读过书?”朱常洛抬头看着杜十娘。

    杜十娘一愣,破天荒,今天叫他进来,没有弹曲子,而是开口问了一个怪问题。

    “没念过《四书》。”杜十娘想了想,还是回道。

    “《四书》无用。”

    “要让朝中大儒听了,又要上奏折参太子爷了。”

    “马氏的文章。”

    “一个幽灵……”杜十娘突然抬起了头,直视在朱常洛的眼睛。

    “咳。”朱常洛摆了摆手。

    “……”杜十娘有些沮丧,低下了头,双手摩挲着乐器。

    “今天我和李总兵谈到了火铳和弓箭,

    我脑子里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新事物’和‘旧事物’,

    有些马氏的道理,放在现在依然通行。”

    杜十娘听到了朱常洛的话,轻轻点头,她知道朱常洛说的是什么。

    大多数有道理的话,放在哪里都有道理。

    可是……杜十娘拧着衣角,心中不由得泛起了些许悲哀。

    儒家得孔孟之道,最是讲究“民贵君轻,社稷次之”,转眼间,便被这群腐儒糟蹋成了什么样子,所谓“独尊儒术”,不过是“外儒”而已。

    可马家学说,被朱常洛搬到大明朝,也不过是“外马”罢了。

    “你可愿意,闲暇时分,写一些书籍。

    讲些古往今来的故事,把马氏的道理融进去。”朱常洛双眼出身,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我最近有些忙,可能是不得空了。

    这次辽东之行,我若身死,王安会安排好你的今后的一切。”

    “太子爷这是……”杜十娘听到朱常洛最后像是托孤的言语,不由得心中一惊。

    “能做到吗?”

    “能……”

    “你不是只学过些许音乐吗?

    呵,再给我弹首曲子吧。”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热心关心国家大事的无锡市民顾先生手里捧着一张从山海关传来的加急信纸,开怀大笑道:

    “这个朱常洛,毕竟是年方二十之人,塞外苦寒,终是忍不住寂寞!”

    周围一圈人传阅了顾宪成手中的信笺,一人突然道:

    “顾先生为大明的江山社稷着想,想方设法的让这无德的太子朱常洛留下龙种,此乃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可这皇孙若是还想朱常洛一般顽劣,又该如何?”

    “人之初,行善习远,这是幼儿启蒙都懂的道理。

    我等清正之人辅佐朝纲,有怎能再让皇孙走上邪路?”另一人大声反驳道。

    顾宪成只是捋着胡须微笑。

    “顾先生,若是这太子不德,引得上天震怒,诞不下皇子,又可如何是好?”有一人大声道。

    慢说是在明朝,就算到了几百年后,生育也不是一锤子买卖,说行就行的,

    “朱常洛虽是无德,但此事利于大明的江山,上天会眷顾苍生的。”顾宪成捋着胡须微笑,显然是对这件事不太担心。

    “顾先生果然思虑周全。”

    “顾先生真乃当世大儒啊!”

    “顾先生,以您的名望,昏君不用,何不在这无锡开以书院,给左近乡邻讲学,此乃大功德一件啊!”

    “宋朝大儒杨时,曾在无锡开办‘东林书院’,不如就以‘东林’为名!”一人言道。

    “顾先生名望如此,何不单独取名?”另一个人便是反驳。

    “‘东林’,此名甚好。”顾宪成捋着胡须点了点头。

    “那我们择日便成立‘东林书院’!”

    “好!”

    “支持!”

    朱常洛若是在此处闲坐,不由得会惊叹,原来他真的成了那只扑扇翅膀的蝴蝶,引得远在无锡的“东林书院”,提前两年开了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