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华
繁体版

第7章 黄旗加身

    就在李太后听政的第一天,成德战区突然发来紧急电报,耶律阮率数万骑兵侵入边境,已经攻下了内丘、饶阳,形势异常严峻。

    李太后忙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大家一致认为眼下刘崇还在太原城中准备做“太上皇”呢,唯一能出战的也只有郭威同志了。

    于是,李太后命郭威率大军迎战,中央行政权暂时由宰相窦贞固、苏禹珪、王峻负责,军事权暂时由王殷负责。郭威当然愿意,义不容辞担负起领导交办的重任,于950年12月1日,带着大军朝北行进。

    与此同时,被群臣们推荐的新任皇帝刘赟,正由太师冯道陪同一路向西,前往首都汴梁去当皇帝。

    虽然还没有正式登基,但是仪式感那是必须有的。只见前面开路的仪仗队威风凛凛,两边的侍卫队戒备森严,完全一副帝王出行的待遇,左右侍从还时不时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兵贵在神速”,战场上拼的就是速度。可是,郭威这支部队走得实在是出奇的慢。1个月前,他11月14日接到刘承佑要杀自己的密诏,16日就抵达澶州,18日就进驻滑州,20日,便距离汴州不足百里。

    而这一次,郭威的部队12月15日才抵达滑州。当初两三天的路程,这次他硬是走了半个月之久。

    在滑州,部队停下来休息,新主刘赟派使节前来慰问。在宣读诏书时,郭威麾下将领们你瞅瞅我、我瞅瞅你,纷纷不肯下跪:“我们攻陷京城,屠杀居民,罪过大了,如果还继续让姓刘的当皇帝,他肯定会秋后算账的,咱的子孙还能留在世上吗?”

    郭威听到将士们的窃窃私语,反而像个没事人一样,默不作声,只是率军继续前进,直向澶州。

    12月19日,郭威北渡黄河,到了澶州地界,补给粮草。

    次日凌晨,大军快要开拔的时候,军中有个会看天相的对众人疾呼:“兄弟们快看,太阳旁边有股紫气直夺郭公的马前,此大祥兆也,当主郭公为天子!”

    大家纷纷仰头观看,议论纷纷,人越聚越多,仿佛是要叛乱的样子,郭威赶紧下令关闭大门。

    热血澎湃的将士们直接翻过院墙,从屋顶跳下,进入房内找到郭威,跪地不起:“刘赟来了不会放过俺们的,请您一定要做天子,我等才能活命!”

    郭威“吓”得花枝乱颤,连连摆手,拔腿就跑,在屋里转圈圈:“切勿胡说八道,不敢乱说啊,不敢……”

    众将抗命,开始追,就这样,郭威在前面绕着办公桌跑,将士们在后面绕着办公桌追。

    好一番“辛苦”,众将士才终于把郭威逮着,拼命“使劲”按住,然后也不问问郭威自己是否愿意,就强行把一面黄色的旗帜撕裂,披在郭威身上,伏地高呼万岁,声音震耳欲聋,场面极其壮观。

    郭威见此情形,反抗不得,便放弃挣扎,捶胸顿足,痛不欲生,恰到好处地晕倒了五六次,直到将士们把他的人中都掐得黑紫黑紫,他才一次又一次卡着时间点再次醒来。

    生米已然煮成了熟饭。随后,郭威就被军队簇拥着返回汴州,还打个啥辽国啊,再说了,谁见着辽国一兵一卒了?郭威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皇帝,登基才是正事。当大军渡过黄河的时候,再次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本来,黄河上的冰已经融化,浮桥一时之间也来不及搭建。当天夜里,忽然刮了一阵呼啸的西北风,次日清晨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又又又发生了:只见黄河一夜之间再次上冻,将士们安稳渡过河后,冰面才骤然融化。

    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好多个诸如此类“龙爬在身上”“一股紫气冲天”等所谓的天意和奇迹,在五代十国屡次上演。

    不过,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一走的。郭威向李太后上疏:“我也很无奈啊,澶州的来龙去脉就是这样子的,真不是我想当皇帝,将士们逼着我,我不得不为之啊,还请您老人家谅解。从今往后,您也不用担心,我会继续祭祀后汉的刘姓皇家祖庙的。至于您老人家,我对天发誓,一定会像侍奉自己的娘亲一样侍奉您。”

    “咱俩个年纪差不多,你认哀家当母亲是想让哀家折寿不成?糟老头子坏得很啊!”事已至此,李太后不得不向现实屈服,她在心里问候了郭威的十八代祖宗,第一时间下达诏书。

    “郭威同志有英武之才,兼内外之任,一路跟着先帝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今天下百姓和将士们共同拥立,哀家也是看在眼里的,就顺从天意和人心。即日起,就由郭威同志监国。”

    23日,郭威抵达韦城,发表文告,声明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绝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安抚百姓放宽心,莫害怕。

    25日,郭威抵达七里店,这速度,可是比他北上时候可是明显快多了。宰相窦贞固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敦促他登极称帝。按照固定流程,郭威又是一番拨浪鼓一般地摇头摆手:“使不得,使不得,不敢这样啊不敢……”

    大家心里也清楚,按照剧本,一定是得经过五六次的群臣反复劝谏,甚至是长跪不起、以死相逼,新皇帝才会极不情愿、泪流满面地宣布登基。李嗣源,李从珂他们早就演过无数次了,甚至是演烂了。如今,无论是台上的主角还是台下的配角,大家都是业务熟练,轻车熟路了。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这个惊心动魄大场面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被诸将中的一个小年轻给牢牢记着了。十年后,他导演了同样的剧情,从过程到结果,还原得丝毫不差。

    这个小年轻既善于模仿,又善于动脑筋思考,为了避免自己日后也披个破烂黄旗的尴尬,他还提前准备好道具---一身正式的黄袍。当然,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