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华
繁体版

第19章 清扫障碍

    也真是无巧不成书,正好此时,同在河北任职的成德节度使何福进与王殷素来不睦,他很讨厌甚至是憎恨王殷。至于为啥两人关系不好,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反正结果就是,何福进把王殷的一些罪状和隐私之事密奏郭威。

    郭威本来就提防王殷,听了何福进打的小报告,就更加警惕和不安了。

    所以,当王殷看到朝廷特派儿子千里迢迢过来跟他解释朝廷为啥要贬王峻后,也是吓了一身汗,“这是咋回事,不至于这么大阵势来解释啊,皇帝怎么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

    意识到危险的王殷,连夜给朝廷写了一份请示报告。内容大概意思就是,臣很想借着秋天万寿节给陛下您过生日的机会,来京城当面给您唱一首《生日快乐歌》。

    这不是挺好的吗?可是,郭威不同意。为啥?想当年,石敬瑭、范延光、慕容彦超可都用过这样的套路,他们都曾信誓旦旦、假惺惺地表示要离开封地,可一旦皇帝真的批准了,他们马上会选择铤而走险,和皇帝撕破脸。

    还真是麻杆打狼两头儿怕,曾经亲密无间的战友,如今是互相猜疑、互不放心。多么讽刺的事情。

    古人曾说,“国之大事在于祀与戎”。顾名思义,一是祭祀,二是征战。眼看郭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决定做一场祭祀天地的大礼。这时候,各地的藩镇都需要前来,共同见证这一伟大时刻。

    自然,王殷也进京了,郭威任命他为京城内外巡检,相当于开封市公安局局长。在大型活动中,安保工作历来都很重要。这个工作,当初刘知远和史弘肇都干过。

    我们前文中也说过,王殷身高一米八,强壮魁伟,这在缺吃少穿的五代,绝对的大高个,再加上他进出时候,不下数百人的亲兵前呼后拥,声势浩大,很是威风。

    所以,当邺都部队出现在汴梁的大街上巡视的时候,路人的老百姓见了,都纷纷敬而远之。他们不但没有感到京城更安全,反而隐隐生出心惊胆战之意。

    既然是巡检汴梁,怎么可能没有武器装备,总不能赤手空拳瞎比划吧?于是,王殷就向朝廷打了一份请示报告,“陛下,祭祀就在眼前,汴梁城中聚集了大量军民,请朝廷酌量增拨士兵武器和铠甲,以防备发生不测之事。”

    王殷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正一步步踏在悬崖的边缘,他这个举动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看着桌子上的这份《关于购置发放武器装备的请示》,郭威十分为难。既然是巡检,是得配备武器,可是万一给他们发放了武器装备,王殷造反了可咋办?

    随着祭祀的日子一天天逼近,郭威的身体却每况愈下,甚至连走路都困难。这时候,王殷待在汴梁,人高马大耀武扬威,外面传说他功高震主的谣言一浪高过一浪,朝中大臣也私下里纷纷议论,郭威听到后,更加心神不宁,坐卧不安。

    此时,正好邺都、邢州和洺州一带发生了地震,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像是地震、日食和月食这样的天相大变,往往都会被认为是要发生大灾祸的信号。这无意中又加重了“王殷功高震主”谣言的神秘色彩。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病情加重的郭威心里面已经有了主意。

    第二天,郭威强撑着病体,召集群臣到滋德殿议事。王殷刚走进殿门问安,郭威打了个响指,突然两侧冲出一大群全副武装的刀斧手,把王殷三下五除二拿下,五花大绑起来。

    “大胆王殷,图谋不轨、蓄意谋反已久,罢免一切官职,充军发配至登州!”郭威拿出早就拟好的圣旨。

    王殷刚离开汴梁,就被杀了,还没走出十里路,就被郭威派来的杀手秘密干掉了。弥留之际,王殷双眼模糊,他仿佛看到远处母亲的身影,她一脸严肃,手握木杖,在召唤着他……

    为了防备邺都兵变,郭威立即下诏,让镇守澶州的郑仁诲乘快马连夜飞驰,赶赴邺都接管军权。留守邺都的是王殷的次子,郑仁诲贪图王殷的钱财,又想霸占王家的年轻妇女,就擅自杀死了王殷的儿子,把他的家属迁往登州。

    有人说,当初王殷从邺城离开的时候,城里寺庙里面悬挂着的大钟突然线断,钟落地。还有人说,邺都府邸的幡旗有火光出现。又有人说,邺都人在离亭为王殷送行的时候,王殷上马时,马镫突然断了,王殷翻下来摔倒在地,人们都认为这是不吉利的象征。

    其实,这些不过是古代朴素唯心主义的一种表现罢了。

    就这样,曾经帮助郭威夺取皇帝宝座的两位头号功臣,王峻和王殷,他们一文一武,两个顶级大佬,都曾为郭威的事业立下汗马功劳,堪称关羽张飞,最后却落了个韩信、彭越这样的下场,在一年之中先后被皇帝铲除。

    《旧五代史》中,对于郭威杀王峻和王殷的评价是“不能驾驭权豪”,而且未免“伤于猜忍”。其实,这是五代时期藩镇引发的军政死结。

    慕容彦超、王峻和王殷三大藩镇,都经过“郭威模式”进行了解决,也算是为柴荣的上位扫平了大障碍。但是,作为政治遗产,也给后面的北宋出了个难题:不杀藩镇,恐怕他们作乱;杀了藩镇,国家法制体系又没办法保障,也不尊重人权。

    这一切,小年轻赵匡胤也是看在眼里的,由于赵同学既善于模仿又善于思考,所以日后,他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也就是杯酒释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