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华
繁体版

第31章 改革裁军

    由于晋阳城池坚固、大军粮草准备不足,再加上北汉请了辽军外援,柴荣的北伐就这样失败了。打了败仗的柴荣先去祭拜了老爹的陵墓,大哭了一场,然后擦干眼泪,赶回汴梁。

    到了京城后,柴荣立符氏为皇后,进封符彦卿为太傅,授魏王。郭从义加兼中书令,刘词移镇长安,王彦超移镇许州,与潞州节度使李筠,并加兼侍中。李重进移镇宋州,加同平章事,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张永德加检校太傅,兼滑州节度使;药元福移镇陕州,白重赞移镇河阳,并加检校太尉;韩通移镇曹州,加检校太傅。其他人,也是论功行赏。

    只是,每每想起来这次北伐无功而返,柴荣都觉得好郁闷。北汉经过后周部队的数月围攻,也是暂时无心南侵。柴荣决定,静下心来,好好治理这个国家。

    他颁布了很多措施,极大促进了后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发展。

    文化方面。和郭威一样,柴荣也是崇尚文治,重视儒学。他选用大批儒学之士进入朝廷,在制度、礼仪、正乐、刑名等方面进行补充完善,修订刑律和历法,其中有很多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政治方面。作为李世民的“头号铁杆小迷弟”,柴荣深深懂得“马上得天下,焉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所以,他刚登基不久,就求贤若渴,非常重视后周的人才遴选工作。

    为拓宽选才渠道,柴荣要求,曾经在地方上任过职的中央官员们,每人至少推荐一位贤人,条件是“强明清慎,公平勤恪”。

    更绝的是,柴荣说了,“人才嘛,各位只管随便推荐,举贤不避亲。只不过,你需要对自己推荐的人选负连带责任。如果这人以后出现了贪污受贿、失职渎职、漠视群众利益等不当行为。那么,严厉追究举荐者的政治责任,就请你“连坐”,谁让这是你举荐的呢?”

    柴荣赏罚分明,无论多大的官,只要犯错,没有商量的余地。有一次,宦官孙延希在监修永福殿时,极度压榨农民工的血汗,让他们用瓦片当碗,用树枝当筷子吃饭。柴荣路过工地见到后,特别生气,当场下令杀了孙延希。

    而且,柴荣还不拘一格降人才,亲手提拔非进士出身的魏仁浦为枢密使,执掌军国大事。实践证明,他的眼光没有错,魏仁浦是一位杰出的国家栋梁之才,从后周至北宋初期,魏仁浦殚精竭虑,为中原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柴荣还下诏,重新开科取士,恢复科举制度,并亲自出题,亲自考核,量才而取,唯才是用。他又下了一道诏书,史称《求言诏》,要求各级官员可以随意上奏,直接评论皇帝的为政得失,这也是个政治任务,大家都要讲政治哦。

    于是,刑部所属的吏部郎中王朴,献上一篇《平边策》,中心思想是“内修国政、外练强兵、先易后难、先南后北”。柴荣看后,大喜,几乎完全采纳了王朴的建议。而王朴也因此步步高升,最终做到了宰相,被称作后周王朝的“萧何”。

    也正是柴荣在人事制度方面的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才使得王朴、魏仁浦、赵匡胤等人得以脱颖而出,在短短的数年之内,就可以跻身中央高级官员的行列。

    军事方面。其实,这是柴荣最先进行的改革领域。前文我们也有说到,高平之战的前后,从柴荣御驾亲征前广招绿林勇士,编入禁军队伍开始,到他战后处理逃兵樊爱能、何徽等70余将士,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执行着。

    “兵贵在精而不在多。现在农夫百人不足以供养甲士一人,那么我们为啥要养那么多懒兵呢?白白增加人民群众的负担啊。”

    “而且,朕看历代宿卫,身体孱弱不说,而且都很骄横,敌人来了,不是逃跑就是投降。朕只有精简各军、优胜劣汰,才能重振军心啊!多少次更朝换姓,都是因为禁军根本不禁用啊。”

    众臣一直赞成领导的看法。于是,柴荣将这项重任交给殿前都虞侯赵匡胤。

    首先就是裁员,裁去那些老弱残兵,强制他们退伍,朝廷发放给他们一笔安置费,还允许他们回家后,在一定时间内享受“减免赋税”的政策。

    裁掉他们后,柴荣又让各镇招募勇士,对新入伍的士兵实行“精锐者升之上军,赢者斥去之”的竞争制度,谁有本事谁吃肉,谁没本事谁出局。这也就是达尔文进化论里面说的优胜劣汰。

    对于各地选拔送过来,特别优秀、武艺高强的精干将,柴荣将他们全部充实进了殿前亲军。这样一来,殿前军实力大增,兵力扩充至3万人。一改数十年朝廷一直依赖侍卫军的格局,也扫除了唐中期以来养冗兵和内轻外重的积弊。

    此时最优秀的殿前司,柴荣又交给赵匡胤,由他来率领、训练和指挥。这是赵匡胤人生中的又一个大的机遇。

    赵匡胤以中央的名义整军,以中央的名义建立了自己可靠的班底,在中央的名义下完成了自己个人实力的扩张,并最终得以上位。做了皇帝之后,他还将此进一步发扬光大,设立了改良版的士兵选拔标准。当然,这是后话,在此不多说。

    只说经过这一番军事方面的整顿,自此之后,后周禁军面貌大变、精干高效,成了一支“听从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锐军。从此,柴荣就率领这些雄兵,征伐四方,捷报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