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华
繁体版

第32章 改革

    民生方面,当时全国人民都是要交赋税的,唯独寺庙不用。寺庙还侵占了大量的土地,有些大户人家将自家田地也挂靠在寺院名下,以此来减少需要缴纳的赋税。

    还有很多青壮年,他们为了逃避服兵役和苛捐杂税,既不愿意当兵也不愿意种地,纷纷到寺庙出家,把和尚或是尼姑当成一种职业、把寺院当成避难所。

    以至于出现了前文中柴荣提到的“百户人家难养活一个兵蛋子”现象。

    “寺庙本是弘扬佛法、助世劝善的神圣殿堂,如今怎么却成了鱼龙混杂、藏污纳垢的地方!”

    这让柴荣很生气,也很头疼。于是,他开展了一场“灭佛运动”。

    “从今往后,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想出家的人,必须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比妈咪和叔叔婶婶的全部签字同意。凡是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的,或者是私自剃度的和尚和尼姑,一律还俗。该生孩就多生孩,该当兵就当兵。”

    “同时,寺庙也实行政府审批、持证经营制度。除了朕特许之外,全国各地的寺院庙宇一律拆除。朕会设置专门的剃度中心,禁止和尚舍身、炼指、挂灯等,各地建立《僧侣名册台账》,并时时进行动态更新。朕会亲自看。”

    我们都读过杜牧的那句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描述的就是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发展的状况。自西汉末年,佛教从古印度传至中国。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到达鼎盛阶段。

    柴荣的这项政策颁布后,后周90%的寺庙都被拆了,拆了30336座,剩下2694座,还俗60000多人。

    还俗之后的和尚和尼姑,回到家里结婚、生子、从事农业生产,为后周增加了一大批劳动力,拉动了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解决了日后攻打南唐、征伐天下所需的兵源问题。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由于当时连年打仗,国家缺少流通的货币,经济亟需复苏。于是,郭荣又下令成立造币厂,开采铜矿铸钱。

    “传朕的旨意,除非是国家法定的物品,军械上的铜器,以及寺庙中的各种物件,其他民间铜器、佛像,在50天之内全部上交国家,融掉造钱币。逾期不上交的,保留5斤以上判死刑。”

    一时之间,天下佛像所剩无几。群臣议论纷纷,觉得是对佛祖的大不敬。

    “你们不必为了摧毁佛像,而替朕担忧。佛以善道化人,只要一心向善,就是敬奉佛祖。那些铜像怎么又会是佛祖本身呢?”

    “而且,朕听说,佛祖的宗旨是利人。只要是造福人,为了人民,佛祖的眼睛、头颅都可以舍去。如果朕的身体也可以拯救造福人民,朕肯定也不会爱惜自己的。”

    从柴荣对左右侍从说的这一番话,我们不难看出他的英明和仁慈。

    寺庙里面的佛像及其他钟、磐、钹这样的铜器,被重新熔制铸造成铜钱,极大促进商品的流通交换和经济发展,后周的国库收入迅速增加。

    顺便普及一下小知识,周世宗柴荣的这次大规模灭佛行动,被纳入中国佛教史的“三武一宗”四次大规模灭佛。前面“三武”分别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唐武宗李炎。

    农业方面。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自古以来,打仗打的就是粮食和银子。想当初,没有一举攻下晋阳,粮草供应不足就是首要原因。解决完劳动力问题,就该解决土地问题了。所以,柴荣根据唐代元稹的均田表,制定了《均田图》。

    “长期以来,赋税政策多有不公。穷苦老百姓没有多少土地还要交租,比窦娥还冤,有苦说不出。富豪地主却广占良田,刻意隐瞒亩数,交很少的租税。而州县官吏不懂得变通,一味只是知道按照旧有税额为准。朕要均定田租,各州县官员必须清查田亩,重新核准税额,让穷苦百姓有喘息的机会,富豪地主不至于逃税漏税。”

    柴荣下诏,实行均田政策。官方发布《均田图》,丈量田亩,清查土地。一年之内,大均天下之田,社会矛盾得到了极大缓和,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释放。这项改革是需要魄力的,要知道,当年东汉刘秀度田就引发豪强叛乱。

    水利方面。中国人自古都是靠天吃饭,多半指望老天爷风调雨顺,害怕遇到洪涝灾害,不然一夜回到解放前。五代期间,军阀混战,黄河堤坝常年失修。

    有些人更过分,还故意挖开堤坝,比如朱温曾掘开滑州黄河大堤,水淹李克用大军。

    治理黄河是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柴荣当然也不例外。他登基后,就派宰相李谷到遵、郓、齐等州,检查黄河的堤坝,规划整修工程。

    柴荣数次亲临一线视察防汛情况,并征6万民工,整修黄河河堤,基本保证了黄河水道运行的安全,为后周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同时,为了确立以汴梁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柴荣下令兴修汴河,连接黄河、运河、淮河和长江,既灌溉了农田又促进了当时的水运和漕运,使山东和江淮等粮食主产区一带的米粮、货物可以通过水道畅通无阻地直达京城。

    城建方面。柴荣刚称帝时候,汴梁违章建筑横行,道路也很拥挤,经常堵马车。柴荣决定,对汴梁的城市建设进行一个整体提升。

    他将这项工作交给了汴梁留守王朴,没错,就是写《平边策》的那位。王朴不仅文章写得好,土木工程专业也学得好。

    然而,拆迁工作历来都是不好干的,在基层工作过的友友们,肯定也是深有感触吧。沿街门面房和违法建筑的拆迁过程中,朝廷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咱得有国际大都市的长远眼光,相信朕,这样的事情早晚都得做,而这样做的好处几十年后大家都会看到。”柴荣充分考虑了居民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制定合理的配套安置政策,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为了建立新型商业中心,柴荣将汴梁城扩大了4倍,并按功能,划分为外城、内城、皇城以及生活区、工作区等,为宋朝《清明上河图》里,繁华的东京城打下了基础。

    而且,城墙高大厚实,城市建筑规整有序,既漂亮又稳固,为无险可守的汴梁城也筑起了牢固的军事防线。汴梁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基础设施最完备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