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华
繁体版

第34章 命题作业

    还是那句老话,失去了燕云十六州的屏障,辽军南下轻而易举。他们的骑兵经常过来,时不时抢掠骚扰我中原边境的百姓。

    柴荣向边关各地下诏,询问边关的防御情况。

    “深州和冀州之间,有一条河叫做葫芦河,横亘好几百里,应该派人加深河道。以人力济天险,最为利便。这样一来,就可以阻挡辽军南下,还可以节省很多军事开销。”边将张藏英上表献策。

    这条葫芦河就是现在河北的壶流河,不知道是不是和笔者家乡那条美丽的七里河一样,风景秀丽,景色怡人,可以和心爱的人一起,并肩依偎着,在河边钓鱼、看书,拍话聊天,做很多很多温暖的事情。

    柴荣觉得张藏英的建议很好,就派许州节度使王彦超、曹州节度使韩通带兵前往葫芦河。又任命张藏英为首席设计师,负责画施工图,并进行详细标注。

    绘制好图后,张藏英请旨上朝,想当面向皇上说明其中的各种详情。柴荣批准,允许他过来。

    “皇上,应该对葫芦河的河道进行加深加宽。然后,沿着河道,修建堡垒,安排一些士兵在此。没战争的时候,就沿着河边种种地;有战争的时候,立刻上阵杀敌。臣愿意做统帅,这样方便随时随地,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施工方案。”

    张藏英很有思路,竟然提出了“平急转换”这样的概念,就像是我们今天疫情防控中执行的其中一项政策。

    “卿熟悉地形,只管认真画图,一定能够替朕控制边疆。朕准卿所奏,卿可不要辜负朕对你的期望哦!”柴荣拍了拍他的肩膀。

    说干就干,张藏英当天立刻辞行,短短一个月,就招募到数千名农夫。放了一串大鞭炮,几个主要领导拿铁锨象征性铲了几下土后,开始正式动工。

    “这可咋办呢,不能让他们得逞。”耶律璟听到后周正在加宽河道、修缮城墙,立刻派兵过来闹事阻工。

    王彦超和韩通分头进行防御,也才勉强敌得住辽兵。为啥说是勉强呢?

    因为这次过来阻工的辽军是大大的狡猾,他们来无踪去无影,根本不正面交锋。周军进攻,他们马上撤退;周军撤退,他们马上进攻。害得王彦超和韩通日夜防备,丝毫不敢松懈,眼睛都熬成了大熊猫。

    负责凿河筑城的民夫,自然也是心里发怵。长此以往,不是个事儿啊。于是,张藏英和王彦超、韩通商量一番,决定来个请君入瓮。

    张藏英带领民夫冲在前面,王彦超和韩通带兵跟在后面。辽军一看,过来的都是些农民工,自然争着抢着过来杀敌。张藏英在前面拖延时间,王彦超和韩通率军直接杀了进去,这才和辽军打了一场痛快仗。

    只见张藏英手持长矛,左旋右舞,一会将辽军从战马上挑下来,一会又将辽军胸口刺个洞,也是无师自通有模有样,很是英勇。王彦超和韩通更是分分钟杀敌几十个,打得辽军是抱头鼠窜,不知去向。张藏英还一直追赶了20多里,一眼看不到辽兵,才退回去。

    辽军吓得不敢再来阻工了,于是葫芦河的施工项目就顺利进行着。很快,河道修好、堡垒建好,王彦超和韩通就带兵返回,留下张藏英守在城中。此时,虽然是张藏英自己,可是,足矣抵挡辽军的骚扰。

    柴荣对此特别满意,将“大堰口”改为“大宴口”,把沿河守军改编为“静安军”,任命张藏英为静安军节度使。

    自此,葫芦河南边的老百姓才稍微松了一口气。但是,葫芦河以北直到瓦桥关的百姓,仍随时处在被辽军“打草谷”的心惊胆战和震慑之下。

    从唐末黄巢攻陷长安起,中国便分崩离析、四分五裂,柴荣对此感到十分愤慨。特别是高平之战的大获全胜,让他内心萌生出“统一中国”的想法。

    于是,柴荣找来宰相范质、王溥、李谷和枢密使郑仁诲等人。

    “朕看历代君臣,也都想要追求天下太平,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远的咱就不说了,就说这后唐和后晋,统治者失德,天下越来越乱,悍臣叛将比比皆是。一直到我太祖皇帝,才得以抚平中原,粗定两河。”

    柴荣叹了口气,揉了揉熬得发红的眼睛,又说道。

    “可是,诸位也都看到了,唯独还有东吴、巴蜀、幽州、并州等地,尚未归附,还在分别和中原隔绝。朕也是常常日思夜想,怎么才能够把国家治理好,却总是不得要领。朕是吃不好也睡不好。想必朝中诸臣多有明哲,应该让他们多发表意见,大家都畅所欲言。如果有合适的意见,朕一定会施行的,各位爱卿意下如何?”

    各位也都清楚,柴荣话里面的“东吴”,指的就是吴越和南唐,“巴蜀”指的是后蜀,“幽州”指的是被石敬瑭出卖的燕云十六州,“并州”指的就是北汉。

    “皇上,您说的简直是太有道理了!”范质等人纷纷给领导鼓掌点赞。

    “既然这样,那朕可就开始出题了啊。让大家限定时间交上来两篇命题作文吧。题目分别是《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开始写吧。那20多个翰林学士,重点关注下,让他们每人各写两篇文章,朕亲自批改作业。”

    为啥柴荣出这样的题目?

    其实也不难理解,大家想想,从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到954年柴荣当上后周第二任皇帝,短短47年,他已经是第12位皇帝了。这样算来,平均每任皇帝在位时间为3.9年,还没有我们现在一届“一肩挑”的村支书干的时间长呢,“为君”是真的难。

    一朝天子一朝臣,权力的更新换代,47年之间,牺牲掉的臣子那就更是不计其数了。虽然说“政坛不倒翁”冯道和“军界不倒翁”符彦卿为大家打了个很好的样板,但是因为个体差异很大,也不是随随便便,谁不谁都可以模仿得来的。“为臣”也是真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