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华
繁体版

第78章 精心安排后事,柴荣凄惨托孤

    北汉的刘钧仍不甘心,他在边境屡屡骚扰。我们前文中提到的驻守潞州的昭义军节度使李筠,也是名响当当的大将,他负责防守祖国南境,带兵与北汉军打起了“游击战”。

    柴荣回到汴梁后,接连收到前线传来的捷报:李筠拿下了北汉的辽州,杨延璋一举攻破北汉13个寨营。

    “善啊,那刘钧自不量力,想混水摸鱼,结果却什么也没摸到,还被刺了几下。”

    李璟听说柴荣班师回京的消息后,忙派七儿子纪国公李从善,带着翰林学士钟谟一起到汴梁朝见,并顺便向后周纳贡。

    李从善等人跪拜行礼后,柴荣问了一句:“江南是不是也在训练军队,整顿城防?”

    领导的这句话,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意味深长。毕竟,作为后周的附属“小朝”,南唐是否采取军事演习等一系列行动,对于后周来说至关重要。

    李从善和钟谟面面相觑,紧张得说道:“既然我们已经臣事于大国,向后周称臣,是绝对不敢这么干的。”

    没料到,柴荣居然哈哈大笑了两声。

    “非也非也。爱卿不必如此紧张。虽然说我们以前是敌人,但是如今是一家了。后周与江南大义已定,但是人生总是有不测风云,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啥事,回去告诉你们的主公,应该趁着朕还在的时候,抓紧时间加固城防,修缮甲兵,据守要害,为子孙后代未雨绸缪啊。”

    “陛下仁慈,谢陛下!”李从善和钟谟等人赶紧跪地谢恩。

    不得不说,柴荣果真是条硬汉,意思就是现在朕还在,可以罩着南唐,保证你们的安全。可是以后就不好说了,让你们的主公赶紧加强战事准备吧。

    柴荣对南唐的这一举动,让司马光非常欣赏。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特意引用了《尚书》里的“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两句话对柴荣进行点赞,觉得他是五代帝王中最为贤能爱民的。

    自从北伐回京后,柴荣的病情刚开始时好时坏,到了后来,日渐严重。他也意识到自己可能时日不多了,就赶紧安排后事。

    柴荣封已故符皇后的妹妹小符姑娘为皇后,七岁的长子柴宗训为梁王。意思是基本确立了柴宗训储君的地位,希望自己留下的孤儿寡母可以得到符彦卿家族的鼎力支持。

    同时,柴荣命范质、王溥两相,参知枢密院事。升魏仁浦为枢密使,兼同平章事;并让吴延祚也担任枢密使。意思也是很明显,让他们四位互相制衡,防止“一家独大”。

    看到这几位书生宰相时,柴荣又一次泪流满面,他又一次想到了自己的老伙计王朴,“朴啊,你若是在,朕又何止于担忧至此?”

    武将方面,柴荣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首先,两大军衔最高级别的张永德和李重进双双被排除在汴梁之外。

    前文中我们也提到,柴荣早已免去张永德“殿前都检点”职位,改他为许州节度使,加同平章事。由张永德的亲密战友,33岁的赵匡胤担任“殿前都检点”加检校太傅,兼忠武军节度使。

    想当年,33岁的笔者混迹多年,生活事业各方面均是一事无成,种种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一个精通象棋的同道中人,对方聪明温和,产生了共频共振,还有后来许许多多、颇为周折的故事……

    人与人的差别,就是这么大。言归正传,李重进依旧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但是被调到河东战区以盯着刘钧,由李重进的亲密战友韩通担任“侍卫亲军都虞侯”,兼宋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尉,镇守汴梁。

    意思很明显,虽然拿去了张永德的兵权,但是表面上看来,还是对张永德信任有加、委以重任,让他守着后周的“北大门”。

    而且,赵匡胤和韩通作为柴荣的托孤二臣,韩通做事,原则性极强,人送外号“韩瞪眼”,是柴荣的亲信,绝对的忠心不二。每次柴荣每次御驾出征,都会派韩通和王朴留守京城。

    此次,柴荣将他放在人缘好、脾气好的赵匡胤之上,意思也很明显,他并不完全对赵匡胤没有防备,想让韩通来牵制赵匡胤。

    事实也证明,韩通确实忠心耿耿,他在赵匡胤进入皇城之后仍在顽强抵抗,最终被赵匡胤杀死。不过,这是后话,此处不再多说。

    可以说,柴荣把每一个环节都给计算得很精细,某种程度上到了极点。通过这一系列密密麻麻的人事安排,各位友友不难看出,跟当初的郭威一样,柴荣可谓真的是用心良苦。

    959年6月19日,柴荣病情突然加重,他连忙召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吴延祚四人到塌前,托付后事。

    柴荣示意四人伸出右手,将柴宗训的小手放在他们的手中。

    “朕以前有三子,却都死于乾佑之变。如今唯有宗训最为年长,刚好七岁。他年幼无知,朕死后,还请各位好好辅佐他,为先帝留下这条血脉。”

    “陛下,您的话臣等都记着了。您不要胡说,您还要长命百岁呢。”范质等人泣不成声。

    柴荣见此,也流泪不止,他无力地摆了摆手。

    “朕以前,常听老人讲,逢九是一个大关口。今年朕恰好是39岁整。哎,罢了,朕不该相信这些。还有一事,翰林学士王著,曾是朕的幕僚。朕如果一病不起,不能再起床,可召王著入朝为相。”

    众人见柴荣临终还在念叨着国家社稷,又哭了起来。一时之间,宫内一片凄凄惨惨戚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