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风华
繁体版

第80章 柴荣计划出现崩盘,幕后赢家浮出水面

    前文中,我们提到,周世宗柴荣在临终前对朝堂进行了精心安排布局,确保整个军政体系里面,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巧妙地完成相互制衡、相互牵制的闭合。这样一来,朝中文武百官既能够高效运转,又不会沆瀣一气。

    计划很完美,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很快还是出问题了。并且导致出现问题的,正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柴荣委以重任的人。

    那么,此人到底是谁呢?

    继位后,处理完父亲的后事,柴宗训就正式接过国家权利的接力棒。按照往常的惯例,新帝继位,需要大赦天下,并封赏文武百官,以示皇恩浩荡。

    7月19日,朝廷颁布诏令,原宋州节度使兼检校太尉韩通,改任郓州节度使,兼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戍守汴梁的东北方面。原许州节度使赵匡胤改任宋州节度使,仍任殿前都点检,兼检校太傅,戍守汴梁东面。

    此处划重点,请各位友友们记着“宋州”的宋。

    张永德继续担任许州节度使,进封开国公。同时,将李重进调离汴梁,来一个“明升暗降”,让他领着侍卫军都指挥使的头衔,兼淮南节度使,打发他去扬州上任了。

    关于这个任命,朝廷方面官方给出的理由,也很是冠冕堂皇:“淮南是我后周新征服的领土,南唐政权可能贼心不死,实在是太有必要派一名堪当重任的皇亲国戚前去坐镇,非李爱卿莫属呐!”

    同时,授向训为西京留守,被打发到洛阳上任去了,戍守在汴梁西面。顺便提一下,因避讳皇帝柴宗训,向训改名为向拱。不过,为了方便起见,我们采用前面老传统,仍然称呼他的本名吧。

    柴宗训没有意识到的是,正是因为这次集体升职加薪,让本来就暗潮涌动的汴梁官场,瞬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是直接敲响了后周的丧钟。

    为啥这么说呢?

    各位友友们,让咱一道来,仔细盘点下此时禁军两支队伍的主要将领。

    首先,在侍卫军方面:一把手李重进,被外派到了扬州。二把手韩通,虽然忠心耿耿、执行命令不打折扣,却又行事鲁莽暴躁。三把手侍卫马步都虞候,由原来的四把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接任。四把手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由虎捷左厢都指挥使高怀德补上韩令坤留下的“萝卜坑”。五把手,侍卫步军都指挥使袁彦调离出京,到陕州担任节度使,由虎捷左厢都指挥使张令铎接任。

    而殿前军方面:赵匡胤担任一把手都点检,淮南节度使慕容延钊改任二把手副都点检,石守信依旧担任三把手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任四把手殿前都虞侯。

    这些人的名字,大家是不是有些耳熟?

    没错,韩令坤和慕容延钊两个人,那可是跟赵匡胤同学在一个军区大院里面,穿开裆裤一起长大的发小,相当于王朔和冯小刚那种关系。

    高怀德是赵匡胤的亲妹夫,张令铎后来成为赵匡胤的弟弟赵匡美的老丈人。而石守信和王审琦两个人,那更是赵匡胤的结拜兄弟,曾经在一座破庙里面歃血为盟,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

    换句话说,在如今的禁军高级将领中,除了李重进和韩通,其他人全部都是赵匡胤同学的心腹!

    你以为只有这些吗?No!远远没完。

    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些,仅仅只是武将。此时,在柴荣留给儿子的“四大顾命大臣”中,宰相王溥早已和赵匡胤“暗送秋波”,另一个宰相魏仁浦,他的儿子娶了赵匡胤的儿子,两人是儿女亲家。

    瞅瞅,可怕不?

    换句话来说,此时后周朝廷的军政两个池子里面,除了侍卫军一把手李重进、二把手韩通外,其余可全都是赵匡胤的鱼。

    扬州的李重进,是远水解不了近渴。韩通呢,又是个妥妥的“钢铁直男”,缺少政治手腕,难免有些孤掌难鸣。

    谁才是背后的最后大赢家?答案无疑是显而易见的。

    此时的后周还能不能撑下去,还能够撑多久,全凭着赵同学对老伙计柴荣到底有几分忠诚了。

    参加完柴荣的葬礼,又向后周新帝的继位表示了热烈祝贺,南唐纪国公李从善和使臣钟谟也该动身返回江南了。临行前,柴宗训很热情,赐给南唐代表团不少礼物,又派翰林学士王著将他们送到睢阳才离开。

    回到南唐后,李从善等人立即将柴荣的话一字不漏转述给了李璟。

    “柴荣果真是这样说的,他果真不介意咱江南训练军队、整顿城防?”

    “千真万确,主公。这正是柴荣最后的政治遗嘱。”

    反复确认后,李璟这才敢修建加固金陵城墙,并且下令各州县如果有不坚固的城墙,也一并进行修缮。同时,增加守卫戍兵人数,计划迁都于洪州,升洪州为南昌府,建南都。

    有句老话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正忙着修城墙的南唐,很快就又惹上了麻烦。

    还记得后晋时期,徐知诰为了离间契丹与中原的关系,经常时不时上点眼药。在契丹使臣高霸访问回国途中,趁着他们吃喝火锅唱着歌、走到淮北后晋境内时,徐知诰命人扮成麻匪,直接给他们来了个“一锅端”,顺便将自己赏赐给他们的金银珠宝又带了回来。

    只是,当时的石敬瑭对耶律德光处处谨慎侍奉,每年纳金帛三十万,还经常进奉珍玩宝物。契丹调查一番后,在与南唐的海上贸易,和与后晋的“父子”利益关系中,一番权衡利弊后,最终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