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刚中状元,被曝科举舞弊?
繁体版

第110章 辩理

    朱允炆还是高居首位,目光在方孝孺和朱炫之间来回扫视,嘴角缓缓勾起一丝嘲讽,而那些嫉妒朱炫的皇子们,则纷纷投来鄙夷的目光。

    似乎能让朱炫吃瘪,也是一种幸事。

    七年的恩宠,已经足够让许多人嫉妒朱炫,甚至有不少人,都希望看到朱炫的落魄,因为皇室之中,本就是一个残酷的存在。

    “朱允炫,还不快快起身。”

    方孝孺怒喝一声。

    身为大本殿下的导师,同时也是这里的每一位皇子的导师,若是皇子犯了什么错误,他依旧可以给予一定的处罚。

    而且,还是在挑衅儒门威严的情况下,方孝孺身为一代大儒,自然无法容忍。

    朱炫站起身来,躬身行礼,没有丝毫的紧张和畏惧。

    至于朱松、朱允熥,则是捏了一把冷汗。

    “这篇报道,就是你在大明日报上发表的?”

    方孝孺怒道:“您可知,您此举乃是背弃教义,乃是与全天下人作对,您怎么可以这么不要脸?”

    朱炫在学堂里的成绩一直都很好,他看书看得很仔细,很快就能记住所有的内容,所以方孝孺对他也很有好感。

    就算是当年的朱允炆,也没有现在的朱炫聪明,这小家伙很可爱,也很受老师们的喜爱。

    他都在考虑,要不要让朱炫继承自己的传承。

    不过他的想法还没有冒出来,就被朱炫的话彻底打消了。

    “晚辈并无背叛师门之意,只不过是将自己心中对于儒家的看法,说出来罢了,如今问晚辈为何如此,晚辈便依着心中所想,向公子请教一句。”

    朱炫一改之前的颓势,开始反击。

    “你问吧。”方孝孺道。

    “敢问老师,我们这些读书人,为何要背诵五经?”

    “做人、做事、家庭、国家、社会!”

    “那么,我想请问一下,你是怎么做的?”

    “朱子说,人之智,无所不知,世间万物,无所不晓。”

    方孝孺是大学者,对朱熹的理论了如指掌,他继续道:“只有领悟了这些,才能真正的治国安邦,你还差得远呢!

    你自己都不会做人,更别说治理国家,平定国家了,那是不可能的。”

    他沉吟片刻,到底对朱炫还存着一丝期望,“小皇孙之所以落得这样的下场,也怪我,待会我便领你前去面圣,先向陛下请罪,然后将事情摆平,免得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

    方孝孺虽然固执,但也算得上是个好老师。

    若是他不是一个迂腐的人,不是一个追求儒学的人。

    朱炫感觉,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弟子认为,老师说的不对。”

    朱炫看过来。

    方孝孺闻言,险些再次昏厥过去,他觉得自己不该对这个小屁孩抱有任何期望。

    见朱炫如此明目张胆地质问方孝孺,其余几位王爷的脸色顿时变得极为精彩。

    不管是朱松,还是朱允熥,现在都恨不得将朱炫的嘴巴给堵上。

    “我错了?”

    方孝孺已经很久没有被人反驳,而且还是被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反驳,想起朱炫的胡言乱语,心中怒火中烧,怒道:“我哪里做得不对?”

    “就是你所说的宇宙万物的本质。”

    “你也看到了,我的每一篇论文,都是以“格物致知”为中心,这两个词虽然有区别,但意思却是差不多的。”

    “本质上,就是对事情本质和规律的思考,归纳成一种理智的认识。”

    朱炫补充了一句。

    方孝孺冷哼道:“你扭曲了圣人留下的教义,将你的教义,用一种旁征博引的方式,用一种旁征博引的教义,其实就是胡说八道。所谓格物,穷理,但朱子一切道理的精髓,都给你曲解了,你这简直就是侮辱了天下人,侮辱了圣人。”

    方孝孺见朱炫居然还用这些乱七八糟的道理,来硬塞给他们这些圣贤,顿时就怒了,面色铁青。

    甚至,他的声音还带着几分严厉。

    所有的皇子,都在关注着他们。

    他们也没想到,朱炫敢反驳方老师。

    朱允熥见状,急然上前,要将朱炫拖下去,不过,朱炫却挥了挥手,示意众人不用理会。

    他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的领悟,今日,他要利用这次的行动,迈出最重要的一步,若是能战胜方孝孺,他就能和皇爷爷一较高下。

    如果你能打败他们,让他们信服,那么你的思想解放,你的进步将会更大,你将会脱离儒学的桎梏,脱离八股文的桎梏。

    封闭人心,的确是一种很好的做法,但那是建立在一个没有任何敌人,没有任何战争,始终保持一种完全和平的基础上。

    要不然,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你觉得这是一种抽象的哲学吗?”

    朱炫又问了一遍,然后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方孝孺觉得自己有必要给这小子一个深刻的教训,于是说道:“他不求外在,求内在。”

    他想要用自己的话,击败朱炫,可还没等他开口,朱炫又问道:“敢问阁下,这首诗,到底要怎么写?这世界上有几个道理?”

    程朱两家的读书人,都不太懂人情世故。

    他们只是将朱子等先贤留下的一番话,一遍又一遍地揣摩,觉得先贤所说的道理,都是在其中,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将其“格”出来。

    朱熹只是说了这么一句话,便离开了。

    如何格物,如何穷尽道理,都没有解释清楚。

    如此一来,像方孝孺这样的文人墨客,只能格物穷理,找不到正确的答案,所以,当他们发现自己一无所获时,便认为自己得到了答案。

    方孝孺欲言又止,但朱炫的话,他却没有说出口。

    他不知道该说什么。

    方孝孺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是朱炫在询问他。

    方孝孺身为书院教书先生,又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却被一个七八岁的孩子给难住了,这让他很是诧异,朱子并没有传授任何关于万物之道的知识。

    后世的士子,根本不知道这一点。

    其他皇子们,也都是一脸的震惊。

    老师似乎有些无言以对。

    朱松跟朱炫面面相觑,两人都从彼此眼中,看出了一丝疑惑。

    “圣贤的话,就是让后辈去感悟,但我们这些后辈,却无法感悟其中的奥妙。”

    方孝孺的话,也只有这些了。

    除此之外,他想不到别的原因。

    之前无人能参透,不代表后世无人能参透,朱子一脉的儒生,都在参透其中的道理。

    朱炫解释道:“体悟,就是体悟万物的道理,领悟万物的本质,寻找万物的规则,以此来修正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心智,从而实现治理国家,实现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