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刚中状元,被曝科举舞弊?
繁体版

第113章关于八股文的选材问题

    “我认为,方大人等人,所教之法,并不正确。”

    “许多士大夫,误入歧途,误读朱子之言。”

    “朱子所传的格物致用之法,并非要士大夫从文字中领悟其义,而要以知行合,以其为本,以其为本,以其为本,方能明其理。”

    “就像我孙子和二十舅舅,他们在一家工厂里,制作了一把枪,这把枪就是他们从实验中得到的。”

    “有了这把枪,我就可以统治世界,让世界和平了!”

    朱炫说完,将自己的看法,稍稍强调了一下,继续道:“事实上,我和候贤,都将在工厂中学习到的枪械和大炮,叫做‘格物致知’。”

    “说得好!”淡淡一笑,道:“不错!

    朱元璋微微一笑,拍了拍手。

    他还是头一次听到,有人对格物致知有这样的领悟和运用。

    朱元璋觉得这个解释是对的,因为他的解释是对的。

    这才是他想要的。

    就连方孝孺,也认可了这个孙子的治学之道。

    这让朱元璋如何敢说不!

    “我的好孙子,真的有办法?”

    朱元璋再一次问道:

    朱炫颔首道:“孙子读书之时,总感觉其中的道理有些不对,于是自己琢磨琢磨,越琢磨越琢磨,隐约有所领悟,于是便将之整理成一篇论文,请二弟发表,只因孙子认为世间士子皆误入歧途,希望能助其改邪归正。”

    与方孝孺争论的问题,当时谁也不可能指点朱炫。

    王阳明的老爹还没有出生,爷爷可能还活着,但爷爷并不是王阳明,即使活着,也不可能创造出什么心境方面的知识,更不可能创造出大明无人知晓的科学知识。

    “真的?”神色一喜。

    朱元璋听了朱炫的回答,有些怀疑地问道。

    朱炫斩钉截铁地说道:“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你要是不信,大可以试探我。”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朕自然是信的,只是,朕也是信的。

    他脸上的笑意收敛,冷哼一声:“我的好孙子,你是不是也是这样认为的?”

    “是啊!”有人附和道。

    朱炫坦然说道:“八股取士,是不是很好?”

    朱元璋说:“那是自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人才选拔,大明又怎么会有如今的太平盛世?”

    八股法,算是他的拿手好戏了。

    这些年,他为大明立下了不少规矩,譬如限制商人身份,颁布严苛的户口,以及废黜宰相之职。

    而且,还在继续提升。

    就像当初朱炫的许多建议,被朱元璋采纳,并且严令后人,要以此为范本,来治理国家,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江山,更好的管理人民。

    八股取人之术,就是他掌控这个世界的关键所在。

    能够将世人的思维,都束缚在八股文里面,随心所欲,随心所欲,这就是大权在握。

    “暂时是好,但从长远来看,却未必。”

    朱炫继续道:“我明白你为何要推行八种方法,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若是所有文人墨客,都在研读先贤留下的经文,将先贤留下的文字尽数参悟透彻,这对我大明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当然好了,一个文人,除了读书,还能干些啥?等他们完全领悟了圣贤的经文,到时候他们就可以参与考试了,而且圣贤的理念,是真正的天人合一,对大明的忠诚,也会更高。”

    皇帝陛下的心胸,实在是太狭窄了!

    在他眼中,大明的子民们,除了尽职尽责,别无他途。

    手工艺人只会做手工艺人的工作。

    农夫们只有下地种地。

    文人墨客,只会看圣人的书。

    在朱元璋眼中,每一个集团都要依照其所属集团的性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而不能超越其自身的范围,从而达到“安定”的目的。

    “不过就是一个一心一意看书,一心一意看圣人经典的秀才,要是考中了秀才,一心一意看书,那还能帮祖父治理天下?”

    朱炫问道。

    朱元璋听得目瞪口呆。

    这句话问得很奇怪,但仔细想想,却又觉得有些不对劲。

    让一帮学霸去治理国家,那还叫治理国家?

    “有些士子,虽有才学,才情过人,文采斐然,可他们若沉浸在八股文中,就会忽视天下苍生,只凭八股文,根本不足以治理国家。”

    朱炫沉吟了一下,问道:“你觉得,我说的对不对?”

    “这种方法,可有什么缺点?”

    朱元璋这才反应过来。

    现在听到这个乖孙子这么一说,他倒是有点不太相信了。

    至于盐、税、海等问题,他都是孙子提出来的建议,修改后的结果自然是好的,有了这个基础,朱炫又说了一遍,他觉得自己是不是也该修改一下了。

    但朱元璋却感觉到,朱炫似乎对儒家非常的反感。

    虽说学习儒家思想,也借儒家思想的皮囊,但说这么多,实质上仍是要与儒家思想对立。

    “那是自然。”

    “这是一个囚牢,囚禁一切文人墨客,文臣武将,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如果是在一个和平的时代,没有任何的问题,那就好了。”

    “若是几百年之后,大明天下再起波澜,那该怎么办?”

    “或许是外来者。”

    “如今朝中,中文、文官、将军,已经没有了我祖父当年建国之时的铁骨铮铮,满朝文武皆是书生,一帮既不会打仗,也不会治国的书生,难道他们还能用儒学的大道理,来说服异邦人,让他们撤军?”

    “万万不可!”

    “大明之所以能有如今的局面,都是因为皇祖父的领导,是因为四舅舅和兰大将军,还有其他几位将领,都是为了维护国泰民安,才有了如今的局面。”

    “不需要几百年,几十年就够了。”

    “当年帮助皇上驱逐北元的将领已经不在了,皇上的几位舅舅也已经年事已高,现在朝廷上已经是八股文出身的读书人把持着,如果外敌再次侵入大明,那么,咱们大明可如何是好?!”

    朱炫言简意赅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早在三年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个打算。

    那个时候,苏韬觉得自己还不够成熟,但如今自己比他大了三岁,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正好可以利用这件事,来撼动自己的父亲。

    事实上,他并没有把所有的缺点都说出来。

    不过,已经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足以让老爷子震惊。

    “嘶……”倒吸一口凉气。

    朱元璋听到朱炫这么一说,又想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不禁惊呼出声。

    这一刻,他竟然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整个人瘫软在了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