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绳无主
繁体版

第三百三十六章 场面

    有钱人,多少算有钱?

    在疏河村,家里能拿出10两银子现金的,就是有钱人;在府城,五六千两家资才能算有钱人,若像周凤凤他爹周大元那般“腰缠万贯”的,才称得上是“首富”。

    不过“首富”也就是个虚名,周大元是第一个达到“万元户”的,所以当时有了“首富”之名,但时至今天,就未必是最富有的人了。

    打个比方说,府城商圈人所共知的,鲍家卖山药就赚了两万多两银子,就算不是首富,也称得上是大富之家。

    那郑家多有钱呢?

    郑家过世的老爷子,早年上过战场,因识字被将军选做传令兵,将军得势,他水涨船高有了实职。

    再后来年纪大了、又赶上部队整编,他在下岗前凭借以往军功获得团练使的虚衔,得以回家干吃俸禄不用干活。

    团练使为寄禄官,有官有名有待遇,相当于拿着从五品的工资不退休也进入退休生活,再加上过去每次打仗将军分赏给他的战利品,就算大富之家算不上,也绝对超过中产阶级。

    如此相比,似乎“买凶要鲍家的命”这个命题不成立啊!

    白事同行们面面相觑后不吱声了,只剩下被他们挑起兴头的老百姓还在交头接耳。

    接连几天白事队伍都从闹市穿行,鲍家的路祭棚子也每天搭设一遍,动作之迅速、每次内部装饰之不同、祭品之新奇,都让眼见者咋舌。

    人们都开始盼着见见鲍记杠铺承办的白事能达到什么程度——他们竟然全部仪程都包办的情况下还有余力天天设路祭,够狂的啊!

    郑家出殡的日子到了。

    自第一场雪后,这几天天一直阴着,昨晚开始下第二场雪。

    这一场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夜未停,到凌晨时已经积了一拃厚。

    除了郑家的亲友、邻里,郑家门前、巷子内外竟都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显得比前几家排场大许多。

    郑家原本的灵堂外,延伸出很宽大的灵棚,遮风挡雪,让送殡的亲友们都能避一避风雪,也让乐队、吹鼓手都能从容地在灵台前吹奏。

    灵棚搭建得很结实,棚顶上一拃多厚的积雪对其造不成任何威胁,高大的牌楼反而给送殡队伍增加庄严、肃重的气氛。

    棚前牌楼正上方四个大字:驾鹤西游;两侧门柱上悬挂挽联,上书:淡泊处世,犹显一腔正气两袖清风,常思美德哭慈父;悠然跨鹤,遥望满天繁星半轮新月,欲上瑶池会青梅。

    有统一身穿深灰色镶黑边粗麻短褐、黑腰带、黑布鞋的男人或女人穿行于郑家下人中。

    他们有的在给郑家本族送殡人每人递上两个小馒头;有的随行在孝妇身边,用语言帮助孝妇酝酿好情绪,一会儿她将哭喊第一声。

    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相互交流着灵棚等设施比以往好在哪里、还有那些穿一样衣服的男男女女是不是“鲍记杠铺”的人。

    还有人发现乐队、吹鼓手们也穿着那样的衣服,待发现杠夫、抬“纸活”的人都是如此打扮时,连消息最不灵通的人也知晓了“鲍记杠铺包揽全部丧葬仪程”是什么意思。

    “纸活”队伍很庞大,“开路鬼”、“大头鬼”当先开路;

    然后是一丈高的大红绸“铭旌”,上面写着逝者的官衔;

    吹鼓手与乐队、官衔牌、返魂轿等随行在后;

    后方代表装点逝者新居的纸扎的“家具”,一比一等大,栩栩如生;

    随葬的陈设、古玩和床帐被褥等是真东西,有专人抬着;

    还有纸扎的男仆女婢等,都给穿上与府里下人相应等级的衣服;

    纸人胸前还要贴上名字,五官七窍也要扎出小窟窿眼儿,表示这些“仆从”都是能听能看能言的可用之人;

    不仅如此,每个纸人手里还得捧一样东西,比如逝者生前常把玩的小物件、喜欢吃的点心、或是脸盆、痰盂等物品;

    除此之外,还有纸糊的马和马车,让逝者在另一个世界衣食住行与生前一样自由自在、有人伺候。

    杠夫头头打起响尺,高喊一声“请盆!”声音洪亮、干脆。

    孝子,就是郑家来鲍记下订单那位顾客、郑家大老爷,就跪在子孙杠前。

    他身边有穿鲍记杠铺制服的小子轻声提醒“深吸气”,孝子便深深吸上一大口气,然后捧盆用力一摔,盆碎之际大声嚎哭。

    旁边有专人递过引魂幡,郑家大老爷接过扛在肩上,另一手再有人给递过“哭丧棒”,然后出大门上街。

    鲍记杠铺专门负责撒纸钱的人手艺非常好,厚厚一沓纸钱在他手腕轻抖抛出后,先直直冲起一米多高,击碎风雪,再散成满天星般,挟风带雪徐徐飘落。

    单是灵柩出门这一段,就让观礼人群开了眼。

    丧葬仪式基本都大差不差,但鲍记杠铺安排得更周全、更体面,一应调度也得心应手,不会发生鼓乐队拿到主家私塞的红包、纸扎店没拿到就故意弄脏弄破些什么让人心里不舒服的事情。

    每一道程序都相互协调、配合得顺利,哭丧队伍更是收放自如,该哀哭的时候哭得闻者落泪;该嚎丧的时候嚎得悲声震天;该“收”的时候,声音由大到小渐变得既快又合理,还留下细碎的抽泣声始终保持丧礼的情绪连贯。

    队尾处更是有长长的花圈队伍,上面素净又不失色彩的绢花在风雪中微微颤动,似是宣告逝者将去往一个祥和美丽的新世界,又表明生者对逝者的敬挽之意。

    花圈上长长的白绸带随风而舞,上面字迹黑白鲜明:“长子、长媳郑某某、郑某氏敬挽”、“次子、次媳某某某敬挽”、或是“郑兄一路好走,挚友某某敬挽”……

    让不知情的人也知道这是谁家的白事队伍。

    别家办丧事,东拼西凑好几家铺子一起出力的事情,在鲍记杠铺这里,全部包办,内外协调,不但排场风光,花的银钱还不比别家多。

    最值得一提的是队尾那些花圈,两人一架举着,将逝者所有送葬亲友的名字都陈列于上,颇显逝者德高望重,子孝孙贤。

    要排场有排场,要体面有体面,还比别家显得更郑重,一礼一行都如世家望族般有规有矩。

    “郑家这是得花多少钱啊!”

    “还别说,真不错,我要是死后儿女能给我办这么一场,我啥心愿都满足喽!”

    “你就想想得了,谁家出得起哪么多钱!”

    “孝顺不用攀比,穷人也能走得体面,听说鲍记杠铺也有适合穷人的仪程,或许没这么大排场,但一样热热闹闹,该有的步骤一个都不少!”

    “真的?”

    “真的,这几天我在鲍记杠铺附近一直转悠,没找到工做,但是看见他们弄了好几种档次的丧仪排场。”

    人群跟在队伍后议论纷纷,有问就有答,却再听不到什么“买凶”之类的叫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