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秦史
繁体版

第2章 夏商之际的秦祖:大廉与若木

    《史记·秦本纪》记载:“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大费也就是伯益,他一共有两个儿子。

    长子大廉是舜的外孙,黄帝第七代孙。他在夏朝初期,建立古黄国。因为他的后代中衍鸟身人言,所以称之为鸟俗氏。大廉是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赵国的祖先。廉氏后人取祖先名字中的“廉”为氏,奉大廉为廉姓的得姓始祖,黄氏后人奉大廉为黄姓的得姓始祖。他是秦、赵、黄、廉、裴等姓氏的祖先。虽然他的名声在历史上并不显赫但也是一国之君,并且有许多有名的后代如廉颇、秦始皇、赵匡胤、黄庭坚等。

    次子若木也叫徐若木,本名嬴若木。因为在夏朝建立后,若木也曾帮助大禹治理过水患,立下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其子若木被封于九州之一“徐州”(今邳州、郯城一带),建立了徐国,后世称之为徐若木。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徐偃王志》记载:“若木事夏后氏,是始封于徐,是始主淮夷,是与秦、赵同出嬴姓。”说明了徐国、秦国、赵国同属于嬴姓国。

    可惜“一代亲,两代表,三代全不晓。”更何况隔了几百年呢?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将王翦攻陷邯郸,掳赵幽缪王,赵国灭亡。

    大廉有玄孙孟戏、中衍。《潜夫论·志氏姓》记载:“后有仲衍,鸟体人元,为夏帝大戊御。”中衍人头鸟身。人元,一本作“人言”。这也符合《秦本纪》的记载,但孟戏的相关记载却无。只有一个别名孟亏、孟戏的孟舒国似乎与其有些许相关。《太平御览》卷九一五引《括地图》:“孟亏人首鸟身。其先为虞氏驯百兽,夏后之末世民始食卵。孟亏云之,凤凰随焉止于此。山多竹,长千仞。凤凰食竹实,孟亏食木实。去九嶷万八千里。”《博物志·外国》云:“孟舒国民,人首鸟身,其先主为霅氏训百禽。夏后之世,民始食卵,孟舒去之,凤凰随焉。”又《山海经·大荒北经》云:“帝舜生戏、戏生民”。《海内经》云:“有赢民,鸟足。”孟舒国是中国神话中的一个国度。他们的祖先替虞舜驯服各种飞禽走兽,夏后氏之后,人们开始食用鸟卵,他们只好向南方的山林迁去。凤凰也跟随他们迁去。他们在南方定居下来。南方山上多的是竹,长有数百丈。凤凰以竹子的果实为食物,孟舒国的百姓摘树上的果子充饥。

    在太戊时期孟戏、中衍兄弟俩被商王太戊请来为他驾车,深得太戊的赏识。太戊把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他们。自太戊时代以后,中衍的后代世代建功,辅佐殷商,所以嬴姓多显,成为诸侯。

    人头鸟身或者鸟身人言都显得不可思议像神话一样,但那是一个上古时代,神秘色彩浓厚,所以可能与商朝崇尚“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关(要知道后世周昌之所以藏在暗无天日的地窖中,做各种占卜推演就是因为害怕躲在屋檐下的燕子去给商纣王告密)。也可能是因为在太戊时期,太戊倚重巫咸,而巫咸精通巫术具有神秘性,而孟戏、中衍在政治上因为向太戊靠齐故而有了人头鸟身的形象。

    当然最有可能的大概是因为孟戏、中衍兄弟二人擅长繁育鸟兽,毕竟是伯益的后人,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仲衍、造父、处父等都以长于训鸟兽成立于世。这一点也可以从《尚书·尧典》中看出“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伯益可是群臣推荐,舜帝任命的担任主管山泽和驯化鸟兽的虞官,会一手独家驯化鸟兽的手艺也是情有可原。

    “若木有后曰费昌,生夏桀之世。”费昌继承部落首领之位时,正是夏桀当政之际,夏桀可以说是一个基建狂魔。

    《世本》记载:“桀作瓦屋。”《淮南子·说山》记载:“桀得有事。”高诱注:号“谓若作瓦以盖屋遗后世也。”根据夏二里头三期遗址的7号、8号、9号三座建筑都是夏桀之际修建的与主建筑1号宫殿共同构成了一个鳞次栉比的宫殿建筑群,宫城东北的建筑群包括2号基址和4号基址。而2号基址被认为是夏朝的宗庙。古代京城中的建筑布局中“左祖右庙”就来源于此。史书记载中,夏桀大造酒池,忠臣关龙逄引黄图直谏,于公元前1620年被夏桀囚禁杀死。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

    相当于夏桀时期的二里头三期,其繁荣昌盛不止体现在宏伟壮观的建筑物上,而且青铜器和玉器的数量与质量也都大大超越了二里头二期。居民总数也达到了二里头遗址的最高峰。

    从夏朝初期的稀疏村落到夏桀之际的皇皇王都,可以体现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激增。而所修筑的宫室需要大规模的劳动力调配,因此也就需要依靠强有力的动力也就是夏桀的残暴统治。上层贵族纷纷选择缄默其口或者逃离远去。下层百姓遭受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严重和残酷,甚至发出绝望的怒吼“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能消失?我们宁可和你一起灭亡”(《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夏王朝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尖锐。

    面对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反抗情绪,费昌为夏王朝的前途十分担忧。他再也不能缄默不语了,于是冒着被砍头的危险,多次向夏桀进谏,劝其俭奢华、轻赋税,减轻人民的负担,以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荒淫无道的夏桀不但不听其劝告,反而认为费昌是在收买人心,图谋不轨,于是暗中下令将费昌入狱待斩。费昌事先得报,举家逃到了“正在汇集天下英雄,商讨灭夏大事”的商国。

    夏桀统治的后期,夏朝的天下已开始分崩离析,朝廷的政令不通,各路诸侯各自为政,互相侵伐。定居在亳(今河南商丘)地的商汤治政有方,国事兴旺。商汤委任贤人伊尹为相,委以国政,征服了与商为敌的部落葛(今河南宁陵北),并先后灭掉了韦(今河南滑县)、顾(今河南范县)两个诸侯,又灭了昆吾氏(今河南濮阳县),开始举兵西向,准备与夏桀争夺天下。费昌就是在这种形势之下,避难逃到了正处于旭日东升之势的商国。费昌是当时颇有声望的一位贤臣,伊尹早就建议商汤与其联系,以便削弱夏桀身边的力量,今见费昌避难本国,商汤与伊尹都无比高兴,于是立即召费昌入宫,三人连夜商讨灭夏桀的大事。

    《史记》中的《秦本纪》记曰:费昌“为汤御”。即指费昌充当了商灭夏的开路先锋。费昌统兵伐夏,最后费昌“败桀于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费昌其子孙后代,“或在中国,或在夷狄”,遍布于九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