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在年代剧里的小市民
繁体版

第15章 华清池暂停营业

    出了二粮店,周平安等人就准备找地儿洗澡去了。

    这个时期一些机关、企业因内部没有条件建立浴池的,便会根据工作性质,每人每月发两三张面值两角六分的澡票,作为单位的职工福利,然后职工可以凭票到营业性浴池洗澡。

    洗澡的地方,南方人一般是隔间浴室,而北方人大多是公共澡堂。

    澡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被称为浴室、浴池、混堂、浴房、洗澡屋、香水行等等。

    老燕京人习惯把它们俗称为“澡堂子”。

    和大多数南方人的淋浴洗澡方式不同,北方人喜欢用‘泡澡’来形容洗澡。

    尤其是老燕京人,尤其热衷于泡澡堂子。

    泡澡堂子讲究的是“泡”,于是很多人就喜欢在澡堂里边一待就是半天儿甚至一天的。

    从某种层面来说,这才是正儿八经的‘老泡儿’——老在水里边泡着。

    有的老燕京人泡澡,还讲究洗‘头过水’。过去的老澡堂子每天都会在打烊之后,给池子更换一茬儿新水,等到第二天营业之前,把水烧热就可以开门迎客了。

    新换的池水清澈干净,客人们都愿意抢着来洗,所以也叫“头过水”。要想享受这头过水,您就必须得起个大早儿。

    能赶早来的多是老年人或是有闲工夫的泡澡常客。

    而且每逢星期天,一大早儿澡堂子的门口就会有人排着队等着洗澡,这也成了这个时代的特有一景。

    “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其实说的就是这个场景。

    解放前,老燕京澡堂子,从规模上大体可以为分三种。

    最高档的被称为‘官塘’,塘是池塘的塘,早前儿的澡堂都是写作‘澡塘’的,但因‘塘’字不雅,所以被改为“官堂”,顾名思义,就是说,来的顾客大多都是当官的,或者是富甲一方的商人。

    “官堂”其内部装饰讲究,里边儿的设施一应俱全,如澡盆、卫生、服务都是一流的,并且还可以在这里睡觉、吃点心、喝茶、打麻将等。

    燕京地界儿上官堂的代表有:珠市口西大街的清华池、王府井八面槽的清华园、杨梅竹斜街的东升平、李铁拐斜街的西升平等。

    中等的澡堂子叫“盆塘”,盆塘是单间雅座,客人多是小职员、教师、中低层的官员等市民阶层或公职人员。妇女们也经常带着孩子来洗盆塘。

    这些“盆塘”,外设躺椅、茶具,设施上也算齐全,和上等官堂相比,有些大同小异。不过来这里的客人,大都没有太多的时间腻在这里吃喝玩乐,所以“盆塘”的娱乐氛围稍次。

    其代表有:位于王广福斜街的“一品香浴堂”和位于东四南大街的怡和园浴池、米市儿大街的宝泉浴池。

    最普通的澡堂叫做“散座”,也叫做“池塘”。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底层的劳动者。其澡堂位置,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偏僻街巷,并且规模小,设备简陋,收费低廉。来这里的人,图的就是能舒舒服服的洗个热水澡。

    建国后,华宾园浴池,成为燕京市第一家国营浴池,并成为当时燕京著名的两家大澡堂之一。时人称作“东有清华园,西有华宾园”。

    而周平安今儿要去的不是位于王府井大街的‘清华园’,也不是声名远扬的华宾园。

    而是打算去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的母校,位于珠市口西大街的清华池。

    清华池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身名叫“小仓浪澡堂”,后改为“清真清华池”。

    但是,作为洗浴行业的领头羊之一的清华池,它最有特色的服务项目却是脚病治疗。而且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清华池就已经有修脚的服务项目了。

    解放前,清华池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活动站,为当时北平的和平解放做了大量的地下工作。

    建国后,清华池经过了一轮又一轮不断的改革创新。1958年,清华池又敢为人先的,利用自有优势,率先组建了全国第一家脚病治疗室,率先将修脚技术与中、西医医疗技术相结合,从单纯的修脚逐渐变为脚病治疗。

    从此之后,京城老少爷们,但凡有个脚垫、瘊子、鸡眼、灰指甲、脚气、甲沟炎什么的,一般都奔清华池来。

    冲着的一个是清华池的字号,另一个就是清华池的修脚师傅。

    自打清华池成立了脚病治疗室,修脚师傅们都没闲着,他们把西医消毒、注射、切除、止血、包扎、针灸等现代医疗技术与传统的修治手法相结合,取得了修治脚病的显著效果。

    等周平安骑着自行车赶到清华池时,却见原本人头攒动的澡堂子门前,现在却已经变的门庭冷落。

    诧异的来到跟前儿,这才发现紧锁的大门上明晃晃的贴着一份暂时停业的告示。

    原来啊,因为今年(65年)二月份,宣武区服务公司对外公布了一份:《关于华清池房屋危险检查情况及原拆原盖的请示》。

    请示中明确指出,清华池存在严重的房屋安全问题。

    然后,周平安向往的清华池就被暂时关闭了。

    华清池暂停营业了,华清园又没有票,华宾园又远在西城。

    站在原地想了半晌,索性,周平安直接去了东四南大街。

    东四南大街是一条比较古老的街道,此街早在明、清时就已是商业金融发达之地,有著名的银钱市场“四恒号”钱庄,远近闻名的合芳楼糕点铺,还有米市、灯市、驴市等。

    而隶属‘盆塘’的宝泉浴池和怡和园浴池两座澡堂,就坐落其中。

    周平安去的三十年代才开办的宝泉浴池。

    宝泉浴池其实叫做宝泉堂,位于米市大街的无量大人胡同(后改名叫红星胡同,)西口的北侧,坐东朝西。

    1956年公司合营后成为公家的买卖,一直开到现在。

    前些年起,宝泉浴池晚上10点以后变成了宝泉旅馆,明码标价,住宿浴池一宿只需要三角钱。

    而且留宿宝泉堂的话,不光可以洗澡,休息,浴池还会提供免费的洗衣服服务。

    不得不说,前有华清池、后有宝泉堂,这个时期的浴池是会玩儿跨界的。

    进了宝泉浴池的大门儿后是一处院子,周平安把自行车停好,锁上,然后又走了一段路才上的台阶儿,脚一踏上台阶儿,烘地一下,一股热浪就扑上来了。

    进入长长的过道,依次排开左手第一间是理发室,窗户临街。往里是男浴室,再往里是女浴室。

    浴池设有单间盆塘和大池子,除了主项理发和洗澡之外,浴池附加的服务项目五花八门,均另外收费,有修脚、刮痧、拔火罐、搓澡、捶背等。如:理发一角五、洗澡两角六。

    小孩子才做选择,周平安是大人了,所以除了刮痧之外,他全都要。

    没有选择刮痧,是因为他担心到时候喊的声音太大太惨,会被赶出去。

    在收银台交给收款员三元六角钱后,周平安立马收到了收款员递给他的相关服务小票、钥匙、号牌和小块肥皂。

    没看错,宝泉堂给顾客提供的是肥皂,而不是香皂。就这都是用来洗衣服的肥皂还都不是整块的,而是把新肥皂一分为四,在提供给顾客。而顾客只能小心翼翼的,攥在手里的这么一块儿肥皂头儿。当然了,讲究点的老燕京人,会自己带着香皂来,比如周平安。

    号牌是木制的,有好几个,有的上面烙印有柜子的编号,有的是给搓澡师傅的,有的是给拔罐师傅的,有的是给敲背按摩师傅的···主打的就是一个方便顾客。

    看着熟悉而又陌生的号牌,周平安的脑海中不由的回忆起自己前世在‘维多利亚’、‘罗浮宫’、‘夏威夷’‘圣保罗’‘金沙滩’等休闲场所策马奔腾的日子·····

    ‘天为被、地为床,8号技师为你狂;搓搓背、打打盐,今年干啥都挣钱;拔拔罐、刮刮痧,好运连连到你家;泡壶茶、洗个脚,抗疲劳还抗衰老;八十八块真不多,凡事别往心里搁;手牌浴服穿在身,成功男人的象征!’

    真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啊。

    走进更衣室,里面扑鼻而来的是湿漉漉的空气,其中还弥漫着澡堂特有的味儿。

    抬眼望去,更衣休息大厅里场面很是壮观,一行一行带隔板的床头柜和床铺相连有序地分布在房屋中央和四周,头对头排列整齐。

    随着“来了您呐,几位?里边走。”的喊声,一位服务员走到周平安的面前,根据号牌编号,热情的把他领到铺着雪白毛巾的床铺前,递上一碗清茶水,这叫“迎客茶”,又叫“清口水”。

    然后,示意周平安可以解衣脱帽,做洗前的准备了。

    澡堂里服务员说话都是正定口音,据说,老年间河北正定人的传统是在燕京澡堂当服务员。但那一句句客气的喊堂声,却透着老燕京特有的亲切与热情。

    随后,坦露天赋之后,一脸骄傲的周平安,就把自己脱下的衣服和挎包,放进了床头柜,并扣上了锁头。

    然后,换上由店家提供的拖鞋,准备进入公共洗澡间。

    此时澡堂子提供给周平安的拖鞋是木头制作的,燕京人也叫“趿拉板儿”或“呱嗒板儿”。两只拖鞋全都是一顺边儿,据说这么做的原因是怕有人顺手牵羊,把拖鞋拿回家。

    老燕京有这么一句老话“澡堂子的拖鞋——没对儿”。说的就是这种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