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的信条
繁体版

第十四章:谢木匠

    谢木匠。云一和尚。

    这个老头有两个身份,这两个身份,一个是面具,一个真容。但哪个是面具,哪个是真容。只有他自己清楚,或许,他自己也糊涂。又或许,并没有面具和真容的分别,面具即真容,真容即面具。

    谢木匠住在保障街尾的一个小平房,这是他自己一手一脚用了两年时间建起来的。谢木匠在楚云出了名的能干,不但会木匠,也是一个泥水匠。平房不大,一个厅子,两个房间。一个做卧室,一个是书房,他很爱读书,书房三面墙都是书。厅子的正面挂着一幅佛像,佛像下有张条桌,条桌上有一个香炉和一个精美的红木匣子。匣子正面是谢木匠刻出来的几行字:

    修行时,在家即是出家,讲法时,稻田亦是道场。

    匣子里,放着一些舍利子,这是他师傅火化的圣物。还有三本经书,一本是《金刚经》,一本《心经》,一本《维摩诘经》。条桌前的地上放着一个蒲团。客厅侧墙,一边放着一个小方桌,七八把竹椅子。一侧挂着一幅书法,写着《百丈清规丛林要则二十条》: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礼。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平房前面是一块土坪,算是院子,院子走出去几步就是楚云江。到了春天,每天一大早,楚云江的雾气漫进院子里,远远看过去,仿佛院子里有一股仙气。说是院子,其实并没有围墙,周围种了一圈土茶树,一来是遮挡鸡狗随意进出,二来,到了采茶季,总能采出十多斤鲜叶,采下来后,谢木匠就自己炒茶。这茶质地不好,有点苦,不过,聊胜于无。院子的地面是谢木匠从楚云江边捡来的鹅卵石铺就,这样下雨也干爽,不会踩一脚泥水。院子的一个角落种了一些月季、虎刺梅、姬小菊、天竺葵,都是四季花。对着江面的东西两角,种了两颗高大的柚子树。据说是用来调节风水。院子的左边是一间木工房,工房中间是一个木马,墙上刀锉锯刨,各种木工工具摆放齐整。

    谢木匠的家从不锁门。他单身料条,挣的一点钱都用来建房,买书。他常年吃素,除了几本书,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有什么好锁的?锁,对他来说是一种累赘。因此,左右邻居把这当成了公共场所。有的时候,他到外县去给别人做家具,几天不回家,左邻右舍的妇女们就聚在他家客厅织毛衣聊天,顺便帮他料理花草,打扫院落。偶尔也有男邻居趁他不在家借客厅玩几局麻将。往往搞得客厅乌烟瘴气,烟头、纸屑、空酒瓶到处都是,即便这样,他不燥不脑,自己动手清扫干净。

    十多年来,他也只把自己当谢木匠。对云一和尚这个身份讳莫如深。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两年竟然主动跟人提及。没想到,刚刚漏了些风,楚云一下子就把他传成了颠话、神话。

    有人说他以前是个土匪头子,手上粘有血,为了避人耳目,做了假和尚。也有人说他是齐天山上的一条穿山甲。这穿山甲有一天出来觅食,碰到个老和尚,被老和尚点化,转世投胎做了谢木匠。不知道穿山甲跟木匠之间有什么联系。

    最离奇的说法让他哭笑不得。说,他上辈子是个好色书生,年轻的时候经常逛窑子,后来被几百只白狐狸吸了精气,精尽人亡。在去见阎王的路上,遇到一个和尚,和尚念他年轻时抄写过佛经,让他转世当和尚。

    这种说法是从一些妇女嘴里传出来的。他刚到楚云的时候,才四十多,虽然衣着破旧,打了不少补丁,但洗的干净,穿得条理,上衣口袋经常插着三支木匠专用铅笔,也算是斯斯文文。脸上虽稍显老相,但双目有神,像个人物。木匠那那个年代是很赚钱的职业,再加上他是个热心人,无论男女老幼一概笑脸相迎,人缘奇好。因此很招妇女喜欢。来说媒的人不少。

    可奇怪的是,哪怕介绍的是年轻貌美的姑娘,他也目不斜视,当她们是空气存在。别说现在了,十多年前,一个热情如火的上海女知情对他很有意思,一直追到他家。两个孤男寡女住了一个星期,他连人家手指头都没碰,被姑娘骂了一句,侬个只鸭缺西,从此不再搭理他。哪有公猫不粘腥的?那肯定是他那方面不行!张妈李妈许阿姨不时给他介绍一些壮阳的秘方,他总是笑而不答。其实他虽然还俗,骨子里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和尚,他铁定心要修行,早已了断俗情。知道他当过和尚后,说亲撮合的一下就像蚊香烧到尽头,再也点不起半点火星。那方面不行的闲话是少了,但他最终就成了聊斋故事的男主角。对于种种传言,他一概笑笑,既不反驳,也不解释。越是这样,大家就越觉得他神秘。谢木匠就这样成了楚云的半个名人。

    其实,谢木匠是师傅让他还俗的。

    1966年11月3日,下午。重阳节才过了两天。他正在跟师傅无法和尚打坐念经。一阵嘈杂的人声袭来。

    为首的一个长着一幅凶相村民过来道,老和尚,你把那尊金佛交出来,饶你没事。无法和尚定睛一看,原来是隔壁村的霸牯。平时,无法和尚跟当地村民交好,从来没有人来滋事。前段时间就听说邻村有人要来闹事,好心的村民劝他们赶紧离开。无法和尚道,我已九十有二,寿数已到,不久即要丢弃这个肉身,并无什么可贪恋,不过还得等一次机缘。因此,不肯离开。虽然不想离庙,无法和尚也预感有事情发生,但没料到他们来的这么快。

    见这伙人来势汹汹,无法和尚道,阿弥陀佛,老衲这小庙从来没有金佛,不知足下从何听来?霸牯道,少废话,赶紧搜。村民便在庙里翻了一个底朝天。其实庙里真没有金佛,这不过是个谣传。大家围着无法和尚一阵猛打。不料老和尚也不还手,任他们撒气,虽然嘴角淌出不少鲜血,但竟然能打坐入定。村民一看,以为老和尚死了,赶紧收手,一哄而散。

    云一回来一看,扑地大哭。没想到无法和尚开口说话了。道,云一,为师定数已到,跟我习佛多年,汝当知道,为师早无生死,早无挂碍,即下即可解脱了,汝应该高兴才是。临走前,为师交代汝几件要事,其一,未来十多年,一时恐难于传法,为保我XX宗在楚云省的法脉,为师令汝即刻还俗,记住,修行时,在家即是出家,讲法时,稻田亦是道场。因此,未来汝须以维摩诘居士为榜样,于世俗间弘法。其二,师宗百丈怀海法师之《丛林二十要则》汝当熟记,并以此为做人之根本。其三,我XX宗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为此,汝当学一门手艺养活自己。其四,为师肉身火化之后,撒入楚云江。说完,当即圆寂而去。

    多年来,他只听师傅说他俗姓朱,并不知道父母是谁。师傅是世间唯一亲人。师傅说,捡到他的时候,襁褓里有一张纸条,上面只写了一行字:男丁为朱氏,求有缘人一救。连个生辰八字都没有。那一年是1932年的7月。正是兵荒马乱的年代。师傅推算,他应该是32年6月生。师傅给了他一个法号云一,长大了受戒时也就一直用云一这个法号。

    1966年12月,云一和尚正式还俗。到当地的户籍管理登记时才想起,除了姓朱自己还没有一个世俗名字。本来要他准备登记名字为云一。办事的同志以为他说自己叫谢一,这一带,云跟谢,音很近。便道,谢一已经有一个别人登了,你换一个吧。云一想了想,既然大家都叫他谢,不如登记成谢姓。又想,这一些遭遇不过都是自己上辈子造的业,师傅说了,这辈子有如此磨难,不过是来还报,不必计较。便给工作人员说,那就叫谢过客吧。拆开来的意思是谢过。过客。

    谢过,过客,人人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