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末搞体育
繁体版

第十四章 沈廷扬奏对(一)

    “哎呀我的妈呀!终于完了。”

    朱安长舒一口气,心有余悸道。

    整个早朝的紧张程度完全没有文字所描绘的那么轻松,斗智斗勇可谓演绎的淋漓尽致。

    他也想像小说里面那样,霸气的一挥手,锦衣卫入场拿人,不服者抄家问罪,当个人人怒骂的昏君。

    可他实在是分不清忠臣和叛臣。

    他知道甲申殉难中有不少臣子为大明殉节,他总不能因为人家表现的刚烈就杀了别人吧?

    再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人家的劝诫其实也没错。

    崇祯为什么朝令夕改,无非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之大家都有理,把他给弄糊涂了嘛。

    体育司依旧没有成立,虽说傅冠代为监管,但还有考察期,具体怎么个考察法,到时候再议。

    不过,朱安明白杨嗣昌的眼神,那是告诉他不要着急,大局已定,下次再议十有八九就成了。

    早朝持续到上午十一点左右,朱安坐的屁股都痛了,更遑论这帮年纪不小的大臣了。

    所以在早朝快结束的时候,朱安很发善心的提了建议,以后早朝年纪五十岁以上的安排座椅。

    暂时只能这样了,反正他也没想过天天上朝。

    膳食监按照朱安的吃饭标准,准时安排好午饭。

    吃完午饭,朱安没有闲着,他再度召见了新任东南海运大使沈廷扬,毕竟事关百姓,尤其是后面有官员提到,不但河南遭遇大旱,山东、应天府、山西、陕西等地皆有旱灾。

    只是河南的粮食已经告急,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所以,沈廷扬此去福建,背负的不但是大明的希望,更直接掌控着百姓们的生死。

    沈廷扬刚回到文渊阁,就被内阁大佬张至发召见,进行了一番深入灵魂的政治方向交流。

    沈廷扬悉心受教,忽然又听太监传旨,皇上单独召见。

    这份殊荣,张至发也仅在当上内阁首辅时有过,没想到沈廷扬名不见经传,只是提了个建议便成了红人。

    这命运,真是妙不可言啊。

    羡慕的目送沈廷扬远去,又郑重嘱托一番后,张至发摇头长叹,不知在想着什么。

    来到暖阁,沈廷扬见到了正在装模作样办公的朱安。

    “臣沈廷扬参见陛下!”沈廷扬声音洪亮,姿态高昂不谦卑,端正大气。

    在传旨沈廷扬的过程中,朱安就一直回忆脑海中关于沈廷扬的记忆,只是很可惜,他只能隐约的记住这家伙是个有能力的忠臣,至于为什么忠,具备哪方面的才能,他实在记不起。

    而崇祯的记忆对沈廷扬仅仅限于‘刚正’‘善言’‘精商’等印象。

    “爱卿先坐下,咱们慢慢谈。”朱安笑道,命令小内侍端上座椅,此时的沈廷扬已经四十多岁了。

    他家境殷实,靠钱买了个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后又以此为官成了中书舍人,虽然能走到这一步,钱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能否认,沈廷扬无论是相貌还是能力,绝对是大佬们的最爱。

    受宠若惊的沈廷扬端坐,受教倾听,拼命告诫自己要抓住此机遇:“谢陛下赐座。”

    朱安见他坐好,便问道:“沈爱卿所提的海运购粮一事,朕觉得十分可行,但毕竟非长远之策,若想长久解决我大明粮荒,唯有从粮食本身入手。”

    沈廷扬不太明白,虚心请教道:“臣不知陛下何意,还请陛下告知,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啊,即使是上刀山下火海他也不会皱下眉头。

    “朕听闻东海之尽头,有一大陆,名曰美洲,其中有三种粮食,一种呈金黄色,颗粒饱满,一种果皮紫红,有巴掌那么大,还有一种果皮金黄,拳头大小,此三种作物,爱卿可知晓?”朱安努力的描述着三种据传闻是拯救清朝人口的高产粮食。

    沈廷扬愣了愣,暗道陛下说的莫非是亚墨利加?

    “回陛下,臣知晓。”沈廷扬想了想,觉得自己应该没有猜错,便继续道:“陛下所说的莫非是玉米?红薯和土豆?”

    沈廷扬不确定性的问道。

    朱安彻底震惊了,这家伙不会也是穿越者吧,自己描绘的东西或许容易猜,但名字都一样,这就很奇怪了。

    “爱卿是如何知晓的,可知这三种作物哪里可寻?”朱安急迫道。

    沈廷扬尴尬了,无奈道:“陛下,据臣所知,顺天府各地都有,百姓们多有种植。”

    朱安懵了。

    老百姓已经开始种了,那怎么还有那么多人饿死?

    察觉道沈廷扬的尴尬,朱安只得扯开话题,考校道:“那爱卿对此三种作物如何看待?”

    被皇上询问,沈廷扬觉得机会来了,昂然道:“回陛下,臣觉得此三种作物口感香甜,亩产又高于水稻小麦,是百姓口粮的极佳选择。”

    那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点,种得人还这么少呢?

    朱安在崇祯的脑袋里真没有关于此三种作物的信息,难道是穿越后遗症,部分记忆丢失?

    原本,朱安还想让沈廷扬下南洋的时候顺便把种子带回来,现在看倒不用了,用沈廷扬的语气说。

    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人种植这玩意,就是没有大面积种植,只有少部分地主种植以改善口味。

    “爱卿以为,既然三者可为主粮,亩产又高,为何百姓却不愿种植呢?”朱安继续考校道。

    沈廷扬不慌不忙,回道:“陛下,臣觉得不是百姓不愿意种,而是迫不得已。”

    “为何,详细说来。”朱安沉声道。

    沈廷扬继续道:“其一除却江南各地,江北诸府皆有贼祸,百姓们性命暂且自顾不暇,自然无人种植这新作物。”

    “其二,江南不愿意种植实乃收益较低,若是种植棉花和桑,收益固定且更有保证。”

    “其三,此三者不计入税赋。”

    “其四,种植方法有待改进,北方很多地方不适宜种此作物。”

    沈廷扬说完,朱安彻底明白了。

    为什么清朝稳定后,三者能迅速推广,然后人口爆炸性的增长,反观明朝末期却不行。

    是啊,长江以北天天打战,老百姓谁关心,谁会研究高产粮食啊,都在保命,江南的都是从湖广买粮,自个儿种棉花和养蚕。

    更重要的是,这玩意不能纳税。

    也就是你种了,没有钱交税,还得被抓坐牢。

    “依爱卿之见,若将玉米、土豆和红薯计入税赋,可否推广,以缓解粮荒呢?”朱安又道。

    哪知沈廷扬想都没想,直接反对:“陛下,万万不可。”

    朱安皱着眉头,暗道沈廷扬也是目光短浅的平庸之辈?就听沈廷扬继续道:“陛下,玉米、红薯和土豆的亩产高于水稻数倍不止,若将二者计入赋税,于我大明朝廷极为不利,若是重新计较收税比例,对于那些种植水稻和小麦的百姓又谈何公平?”

    “若二者区分开来收税,繁琐程度暂且不提,三者亩产虽高却不稳定,若是计入税赋,其中细则需谨慎商议。”

    听罢,朱安彻底对沈廷扬刮目相看了。

    这家伙对答如流,肯定对玉米和番薯、土豆了解颇深,便问道:“看情况,爱卿对这样三样作物了解颇深,可知若朕想要在大明推广,该如何做呢?”

    沈廷扬的确对玉米和番薯很深,因为家庭缘故,他从小接触过不少洋人,因此对西洋之物分外好奇,因此对玉米和番薯、土豆的种植前景曾有过探索。

    皇上接二连三得提问让沈廷扬心花怒放,这是殿前奏对。

    答得好,答得妙,自然是前途无限。

    若是回答草包,估计以后很难寸进,他整理一番思路,沉声回道:“皇上,臣觉得百姓们之所以不愿意种,臣提到的四点是关键,但更重要的是朝廷没有强制推广,若朝廷遣一员德高望重的大臣,寻一省试之,亲自督抚,必有成效。”

    朱安算是听明白了,不就是搞试验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