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唐诗骑运河:10岁娃的家课
繁体版

第13章 台儿庄:大战之后

    骑行日期:2020年7月16日

    路程概述:长途跋涉的第9天。实际骑行距离47公里。从邳州出发,到达台儿庄古城;从江苏进了山东。

    在一条平平淡淡的路上,一不小心踏进了SD省。前看后看,没有跨省的感觉啊?勉强有点不同的是路面,江苏这边是沥青、山东那边是水泥。至于照片中的居民,户口算哪边都没关系吧?反正这俩省的高考分数线都吓死人。(下图)

    台儿庄记事:

    要命的导航软件,死活不肯显示台儿庄大战遗址,我搜爱国教育基地,也不搭理我。倒是可劲儿的推荐“台儿庄古城5A风景区”,实在拗不过导航,先进古城住下再说。

    大老远先看到“天下第一庄”的招牌,据说是乾隆给题的字。从没啥高楼、也没啥市区的一片田园骑过来,抬头一看……来感受一下(下图,是不是有种可算进城了、仰望一下的赶脚?)

    天下第一的原因,当然是位于京杭运河这个国家经济命脉上啦。乾隆六下江南的时候,台儿庄的地位很牛,地图标记距离都以它为原点。

    (“清代京杭运河全图”,局部,前几天在淮安的中国漕运博物馆拍的)

    发现古城周边有好几条河道,而且还是互联互通的。没搞明白是哪几条河,反正位于两省交界、汇通南北就是了。让台儿庄自己的招牌说话。(下图,九水汇川)

    台儿庄号称“江北水乡”,整个古城都被水环绕着,跟江南不一样的美。(下图)

    由于疫情原因,游客非常少,景区内的饭店和宾馆都打折到地板价。娘俩一路吃吃逛逛很开心。(下图,“千里走单骑”的酒吧招牌,不是说我们娘俩的吧,嘿嘿)

    正嗨着,都忘了最初费劲绕道骑过来的目的,却猝不及防的、在古城最边缘的一个角落,遇到了台儿庄大战的遗址。准确的说,是历经战火、仅存的三间瓦房,墙上全是弹孔(现在加固后作为战役纪念的展厅)。这才知道,现在的古城是在战役废墟上重建的,那一年,是台儿庄战役胜利七十周年。

    展厅里有重建古城时、清理战役废墟的照片,其中两张能看到累累白骨(字面意思,不是修辞手法)。我当场就腿哆嗦了,孩子更是有生理性不适。展板文字还特别说明,大部分照片不适合公开,展出的这两张还都处理成黑白的。

    “1938年3月至4月间,中日双方展开了台儿庄会战。中国军队参战人数约29万,日军约5万人,中方以伤亡5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2万余人,最终日军‘仓皇撤退’,史称‘台儿庄大捷’。”——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当牺牲的5万人中,很少、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出现在照片上时,就沉痛的喘不过气来。29万人对5万人,战损比2:5,还打废了天下第一庄……原谅我没有“大捷”的感觉,那是怎样“落后就要挨打”的年代啊?!

    “历史学者兰斯·奥尔森:日本在台儿庄的失败,意味着他们不再是战无不胜的军队,意味着战争可能是长期的。”——摘自《国家人文历史》

    原来连“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都不敢轻易设想一场胜利;原来台儿庄战役的“大捷”,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凝聚的是全民族抗战的信心。

    忍着腿抖、忍着哀痛,坚持看完了全部的展览,这是专程骑到这儿的初心。我高估了没有经历过战火的自己,不再责怪导航软件不肯显示战役遗址了。

    突然有点明白了在战役废墟上重建古城的意义:治愈。起码看完展览的娘俩,再次走入重建的古城时,没多久就满血复活了。对于当地生活的人们,这个治愈的意义应该更大吧。

    这一百多年里,我兔的军事实力发展如何啊?我不是军事迷,但也记得小时候学过三防课:防核武器、化学武器、生化武器(暴露年龄了,呵呵)。

    当年课后连续几天睡不着,给吓得。还是语文老师安慰我:我们与战争的距离,就像你长大以后要面对的困难和危险一样远,记得任何时候都要想办法好好活着就行了。(嗯,不愧是语文老师)

    工作后参观了BJ的军博,才明白国家让我小时候学三防,是有道理的。(这反射弧,延迟了十多年)

    再后来,东风洲际导弹试射成功。再有新型号的东方试射成功。最近一次,应该是2015年抗战胜利日,东风-41在阅兵式上亮相。两者之间的关系搞不懂不要紧,看看就知道能安心了。

    台儿庄,重建是治愈;治愈的前提是安心:敌人打不进来了。

    这里没配诗词,也没有合适的。摘两条最近的新闻吧。

    2021年新闻:

    《泪目!卫国戍边英雄陈红军牺牲细节首次披露》——人民日报客户端:2021年7月18日

    《“解放军来了!”外国永远都不明白在中国这句话的意义》——人民日报客户端:2021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