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唐诗骑运河:10岁娃的家课
繁体版

第34章 专辑6:沧海桑田能改变什么?

    从LC市出发,骑到HZ市,共计190公里。这一段算是永济渠的骑行路程,按照《骑着运河读唐诗》的主题安排,“理论上”应该是。实际上嘛……永济渠,你在哪里啊?

    出发前,一视同仁查了永济渠、京杭运河的地图。发现京杭运河不用查,百度地图直接看。原来,始终在营运的运河,才是有生命力的。起码我们娘俩南北向骑行的时候,很清楚的知道京杭大运河是在左边还是右边,亦或是有偏离。甚至还实地看过运河码头,打过运河货运公司的电话。

    而永济渠,只找到一张古地图(下图),沿途几个大城市:河间、临济、魏州、板渚,你看哪个名字是熟悉的?俺一个纯正工科生,苦哈哈买了一本多朝代的历史地图集……头更晕了啊!

    再看咱们娘俩从聊城到菏泽的骑行路线(下图),与上图的永济渠对比,如何呀?反正我已经尽力走位了,你看路线的形状,是不是跟永济渠的北段很相似?实在搞不清也没啥,偏航就偏吧,咱骑的是情怀,对…吧?

    没看到永济渠就算了,毕竟是地图上的一条线,时隔千年,找不到也属正常。

    但是吧,巨野泽的面积就非常大了啊,上古九大泽之一呢。而骑行的这190公里,一点像样的水系都没看见,跟传说差太多了。我翻来覆去看骑行路线地图,“巨野县”还杵在这儿当证人呢。(前图)

    可是,一路骑过来,这片土地不说多干旱吧,但实在算不上滋润,一点泽国的意思都没有。要知道传说中精卫填海的“海”,指的就是巨野泽。

    同时,巨野泽还是蚩尤的地盘,能和黄帝抗衡的部族,实力不小的。按当时土地的产出能力,设想一下,蚩尤这样大的部族,需要占领多少地皮呢。(下图:骑行到台前县附近,偶遇蚩尤陵)

    在秦朝末年,巨野泽可是养活了规模不小的一支起义队伍,首领就是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彭越。史记说,“彭越……常渔巨野泽中”(注意,是“渔”喔),彭越就是在这里发家的。每次当他干不过项羽的时候,就躲进巨野泽,坐等西边的韩信把项羽勾引走,他又出来蹦跶挑衅。

    当时的这片土地,必须得是水乡泽国,彭越才有机会打游击啊。那是肯定不能是咱娘俩骑车看到的、干巴巴的一马平川啊。否则以项羽来去如风的机动能力,只需一次扫荡,彭越早就完蛋了。

    稍微可以佐证一下的是,在中国漕运博物馆,看到隋唐时期这一片土地上的水系,明显比现在要丰沛得多。(下图)

    如果说以项羽、彭越的名气,还不足以说明巨野泽的磅礴气场的话,那么一千年后,巨野泽极度缩小、只剩一小块的时候,还号称八百里水泊,还能打游击战,庇护了水浒梁山的大聚义。

    而再过一千年的今天,再上梁山,所谓八百里水泊,就只能看见一个小水塘子了。(下图)

    上古九泽的巨野泽,这一片土地大致属于青州的范围,青州是大禹鼎定天下的古九州之一。就是在这里,曹操“破降黄巾三十万众”,赚到了他人生中分量相当重的一桶金,史载:“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号青州兵。”

    青州兵的战力如何,且看曹操在“破降黄巾”后、陡然上升的发展势头,就能明白其含金量了。

    真实的青州兵我是看不到了,但骑行路过的台前县,是全国首批全国首批命名的武术之乡。路过的郓城县,县政府的官网显示是“好汉之乡”,据说自古以尚武、豪爽侠义闻名。

    顺便说一句,古青州大致覆盖了现在的SD省。骑行进入山东时,差不多是高考后填志愿的日子,而在聊城以南,同时还是招募新兵的日子。路上看到的宣传标语,多是“莘莘学子,携笔从戎”。

    巨野泽,沧海桑田,从诗词中也可窥见一斑。在北宋苏东坡的,是“河吞巨野那容塞,盗入蒙山不易搜”;在南宋时期,金国人的,是“西风秋水来天地,巨野横流浩无际”。你品这气势。

    而到了明朝,就是“废塔千年寺,荒城有数家。行行过村落,稍稍见桑麻。”哪里还是“泽”或水泊呢,分明就是纯纯的农耕地了。

    从现在的地理资料查看,古时的巨野泽到了现在,属于温带半湿润地区,年降雨量600毫米。

    意思就是,没有丰沛水系流过的话,这点降雨量种水稻不容易、种麦子小米还行;要是赶上历史上的小冰期,年降雨量再少一点,差不多就是游牧和农耕交叉争夺的地方了。

    要是看五胡乱华(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并立(五代十国)时期的地图,巨野泽这块土地上的政权,换了好几茬后,又换好几茬;看南宋时期的地图,这里是属于金(所以前面选的诗,是金国人写的)。

    意思就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从蚩尤算起,一直到现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肯定是换过人、或加入过新人的,而且是外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很多波人。

    这样的事儿吧,要是搁在欧洲,一波一波的外来人,得整出好多个国家,或者是战争的火药桶;这事儿要是搁在中亚,或许可以类比耶路撒冷,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的人)都要争夺的圣城;要是搁在南亚次大陆,每次来一波新人,就压在上一波人头上。对,说的就是印度,种族隔离制度就是这么来的。

    但这事儿搁在中国吧,就忒神奇了。这次骑行路过的地方,当地的旅游宣传,包括政府官网,画风是这样的:咱这个市或县啊,是XX战争的古战场,有个XX历史古迹,出过XX历史名人。

    至于这个历史古迹或名人,属于哪一波涌入这片土地的人,没人想起来问、也没人想起来说;古战场上哪一波人赢了,也没谁认真计较。说的人就是吸引一下游客,听的人就是想去看个风景。

    关键在于,这笔旅游生意能做成,根本原因是,说的人和听的人,都认为自己是汉族(中华民族)。咱凑一块儿,聊聊自家祖上的历史,能有啥矛盾?

    嗯,这片土地,沧海居然变桑田了,好神奇啊;这片土地,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挺正常的啊。

    其实吧,只要拉长时间线、再跨区域一对比,就会发现,我们的民族很神奇很伟大的。只是我们身在其中、习以为常了而已。

    诗词选读:

    沧海桑田,谓世事之多变;河清海晏,兆天下之升平。

    ——摘自《幼学琼林.卷一.地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