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双全朱厚照
繁体版

第十一章 聪明机智张鹤龄

    “大司徒,现在陛下要改盐政,您听说了吗?”

    “有所耳闻,不过这消息你是从哪得来的?”

    “下官也是道听途说,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

    户部尚书韩文现在六十三岁了,他对于盐政的问题看的很深刻,正在琢磨现有盐政弊端。

    今日宫中传出的消息与他的想法有些不谋而合,他早就对皇亲讨要盐引的问题深恶痛绝,本来想着等自己的奏疏写完上奏陛下。

    但是现在得知皇帝要将盐引收归所谓的“皇店”不是很满意。

    万一陛下将盐引收归皇店之后,但凡皇亲和内臣讨要盐引,陛下就同意,也不需要经过户部,那岂不是对盐政危害更大?

    那还不如不改呢,最起码有户部在前顶着,盐政不会坏的更厉害。

    韩文是同意改革盐政的,但是不能以牺牲户部和国库的利益来改革。

    “现在消息太多,真假难辨。”

    “确实,现在街头巷尾各种小道消息都在流传,下官还听说各勋贵对这改革甚是同意,扬言要联名上奏呢。”

    “勋贵知道什么?他们无非是以为这样改革之后,他们讨要盐引更加方便,呵。”

    “那咱们户部可不能坐以待毙啊,如果这被陛下拿走,那大明可……”

    韩文皱着眉头打断了他:“慎言!”

    韩文还想继续说什么,外面来了一个小吏说道:“大司徒,首辅请您过所商议要事。”

    “知道了,除了首辅还有别人吗?”

    “三位阁老都在。”

    “带路,老夫这就过去。”

    韩文匆忙的赶往了内阁,只见三人正坐在那里等着自己,面前的茶水像是一点没动。

    “贯道来了,快坐下,来人,换茶。”

    “见过首辅,不知请我过来有何要事。”

    “今日陛下留我等用膳,说了改革盐政的事情,我们想跟你商议一下。”

    刘健挑重点将宫中的事情告诉了韩文。

    韩文虽然从小道消息知道了盐政的事情,但是不保准,此时刘健说完,他没有说话,喝了一口茶水。

    “贯道,说说你的想法吧,你是户部尚书。”李东阳对着韩文说道。

    李东阳和韩文虽然同为户部尚书,但是李东阳的户部尚书是加衔,不是实际户部的正官,韩文才是实际的户部一把手。

    但李东阳说话,韩文也得考虑一下。

    “盐政如今已是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陛下初登大宝有此想法,不失为一代明君。”

    “这么说,你是同意改革盐政了?”

    李东阳不解地问了出来,这可是从户部割肉,你韩文也同意?不怕你底下的文官骂你?

    权利就是这样,拿到手里容易,放出去太难,你韩文作为户部尚书顶得住户部所有官员的压力?甚至到时候都不只是户部了,那可能是所有朝臣的压力了。

    “陛下的想法是好的,盐政改革也是必须的。”

    李东阳听出了话外的意思,陛下想改革盐政的想法是好的,就是怕被有心人利用,改革之后的盐政会更坏。

    “陛下让内阁和户部商议,要在六月二日将商议的结果上奏,各位拿出章程吧。”

    韩文见刘健发话了,放下茶杯说道:“我确实有一些想法,但是需要回去梳理。”

    “可以,宾之有何想法。”

    李东阳听到刘健叫自己,摇了摇头,他并不想发表意见,想再观望观望。

    “于乔呢?”

    刘健转头又问起了谢迁。

    “我没什么想法,我分管礼部对于户部不熟悉,但是我是不同意如此改革盐政的。”

    “为何?”

    “陛下如此改革盐政,如果皇亲国戚再去讨要盐引,谁能阻拦?岂不是想要多少就要多少?缺了盐引补充国库的税银,边关怎么办?各处赈灾要如何处理?朝廷怎么正常运转?”

    谢迁义正言辞的说出了这番话。

    “于乔的一番话点醒了我啊,尤其是现在国库无银,边关告急,户部不能没有这项收入。”

    刘健对于谢迁的话是同意的,也就表示他现在和谢迁是同一战线,都不同意陛下改革盐政。

    现在屋内的四个人基本上都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刘健和谢迁是不同意的,李东阳没有发表意见,态度未知。

    韩文虽然同意是改革盐政,但是却没有完全同意,有些摇摆不定。

    内阁此时在商议改革盐政的问题,勋贵这边也在商议,不过这边的氛围和内阁众人可是大不一样。

    “寿宁候,你在那笑什么啊?”

    怀宁侯孙应爵看着坐在一旁的张鹤龄时不时的傻乐,不解的问道。

    “还不是因为陛下要改革盐政。”

    “这跟咱们有什么关系,之前大行皇帝陛下答应咱们的盐引还没给呢。”

    “你傻啊,陛下这么改不就是心向着咱们勋贵吗?”

    “怎么这么说?”

    张鹤龄刚想说话,就有人大声的说道。

    “寿宁候,怀宁侯,大家都在这交流,你们俩有什么高见跟大家说一说嘛,别藏着掖着,你可是皇上的亲舅舅。”

    此时屋内的人都看向了寿宁候,顿时没有一丝声响。

    “既然要我说,那本侯就说两句。”

    张鹤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走到了堂中央。

    “要说起这个事啊,就不得不说起前几日,我和建昌候进宫看望皇太后,当时见到了圣上。”

    众人无不羡慕的看着在中央说话的张鹤龄,能随随便便就能见到皇上,不像他们,还得请见,皇上还不一定会见他们。

    “皇上是谁,那可是我们老张家的血脉,聪明机智,我当时跟皇帝外甥就痛斥了现在盐政的危害,皇上对我的意见那可是大加赞许的,现在盐政能改革有我的一份功劳。”

    满屋的勋贵尽皆哗然,这次的改革竟然是寿宁候提出的,没想到寿宁候还有这等智慧。

    平日里看着他傻不拉几的,可是胸中竟有此沟壑。

    “哎哎,听本侯说完,这次的改革盐政对大家可是都有好处,你想啊,那皇店是什么地方,皇家的,那不是随便就能要来盐引吗,大行皇帝陛下哪次没答应我们的请求,以后哪还用再受那帮文官的鸟气?你们说是不是啊?”

    “那确实,这么一改之后,那帮文官就滚一边去吧。”

    “是啊是啊。”

    “咱们受文官的气太多了,这次一定要促成此事。”

    “对啊对啊。”

    成国公朱辅坐在主位,眼神复杂的看着在堂中央的张鹤龄夸夸其谈。

    以前张鹤龄讨要盐引,大家没少帮忙,他自己也没有办法独吞那么多盐引,众多勋贵一分,大家都赚钱,都开心。

    可是自从陛下单独召见他,化名成阳候朱寿,他就不敢再过多的掺和这其中的事情。

    现在他和陛下是一条线的了,今天过来也是在没有办法,魏国公世子徐璧奎强拉硬拽的把他带了过来,不过他也没有发表什么意见,就是坐在那里看着他们交流。

    徐璧奎饶有兴致的听张鹤龄讲话,转头一看朱辅也在认真听着,笑着问道:“成国公,有何想法?”

    成国公连忙说道:“没有想法没有想法。”

    他可不敢有什么过分的想法,只想着快点结束。

    “国公爷畅所欲言嘛,大家都同意圣上改革盐政,莫不是你不同意陛下改革?”

    “没有不同意,我是坚决同意陛下改革,你们不同意我都不可能不同意。”

    “那确实啊,前些日子国公爷那矫健的身姿还印在我的脑海,久久不能忘却啊。”

    徐璧奎恭维的对着成国公说出了这些话,他实在是太羡慕了,就打了一顿刘文泰,陛下就赐给了他一件蟒服,还给旁系挣了个爵位,自己的父亲都没有赐服,如果当时是自己上去,说不得家里也能多个爵位。

    成国公尴尬的对着徐璧奎笑了笑,没有接话,心想着别说了别说了,没看我都尴尬成什么样了吗?一点眼力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