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时空的征战
繁体版

第25章 雪花盐

    还有1000人开垦农田,建立猪舍,这里将来要形成一个能自给自足的村镇。所以这些基本配设施不能少。

    负责晒盐的1000人,每日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将其转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

    始慢慢结晶。随着时间的推移,盐田里的海水逐渐蒸发,只剩下了一层厚厚的盐。

    晒盐田里,一位村民正用铲子小心翼翼地铲起一块块晶莹剔透的盐块。多日的太阳暴晒,皮肤变得黑里透红,额头明显晒脱了一层皮,他的动作却十分熟练快速,效率非常高。这些盐块是他和村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他们生活的希望。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盐田上,整个村庄都被染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晒盐田中,盐块闪烁着光芒,仿佛在讲述着这片土地上人们与海的故事。

    这段时间的收获满满,粗盐堆满了仓库。夜君估摸着以现在这个产量,已经能够让各工序形成流水线作业。

    马上开展下一道工序,筛选杂质。溶解,过滤,煮盐。

    夜君深知,要想将晒盐技术发扬光大,必须不断改进工艺,提高盐的纯度。于是,他决定进行下一步处理,筛选杂质。他将粗盐溶解在水中,然后通过精细的过滤器去除其中的沙粒和泥巴。接下来,他巧妙地运用了边煮边搅拌可以加快液体蒸发的原理,使盐溶液在高温下迅速蒸发,留下的结晶更加纯净。经过这一系列处理,夜君亲自动手成功地制作出高纯度的盐,村民们纷纷称赞夜君的智慧与勇气,他们相信在夜君的带领下,村镇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成品的盐,雪白晶莹,手感细腻,柔绵。不会像这个时代的盐是米黄色的。

    夜君看着手中的盐,心中满是欢喜。他深知,这不仅仅是盐,更是村民们生活的希望。

    他抬头望向远方,目光坚定。这片土地,这片海洋,都将见证他们的努力与奋斗。

    突然,一阵风吹过,带来一股淡淡的海水味。夜君闭上眼睛,仿佛感受到了什么。

    他放下手中的盐,走向海边。海浪轻轻拍打着岸边,似乎在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夜君站在海边,任由海风吹拂。他心中明白,这片海洋,将是他们未来的希望。

    他望向天际,目光如炬。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坚信,只要有梦想,这片土地将迎来辉煌的未来。

    由于只顾着生产盐,没有提前考虑到盐的储存与运输。

    夜君带头制作出第一锅食盐后,一时间找不到装盐的容器。

    装盐的桶要结实防水,防回潮,防摔。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

    夜君灵机一动,他想起附近生长着一片竹林。他带领村民们迅速砍下一些竹子,削成薄薄的竹片。他们心灵手巧,将竹片拼装、镶嵌,制成了一个个结实的竹桶。这些竹桶外观简朴却实用,成为了装盐的理想容器。

    竹桶的外层再包上一层茅草吸水防潮防摔。

    将装好盐的桶入库存放,每个桶装盐50斤,一天下来一共生产了60桶。今天一共生产了3000斤食盐。

    由于这个工序属于第一天制作,熟练度不够,估摸着只有三分之一的效率,产量不够。

    夜君深知,煮盐是整个晒盐过程中最耗时耗力的环节。他开始思考如何提高煮盐效率,让整个流程更加流畅。

    经过一番观察与实验,夜君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煮盐时火候的控制。传统的煮盐方法是用柴火直接加热,火候难以控制,而且热量容易散失,柴火损耗多。这不仅浪费了燃料,还延长了煮盐的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夜君开始研究煮盐设备的改进。他借鉴古代的煮水器具——陶罐,设计出一个新型的煮盐炉。这个炉子采用陶土制作,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而且炉膛内壁光滑,能够减少热量的散失。

    夜君开始四处寻找陶土的踪迹。他跋山涉水,终于在一座小山丘下发现了一片黏土矿。他兴奋地用铁锹挖掘起来,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夜君用麻袋将这些黏土运回村庄,开始了制作煮盐炉的挑战。

    先安排人将陶土捣碎晒干,用筛网筛选过滤大块的杂质。然后开始带领村民们开始了陶土炉子的制作。

    他们将黏土倒入大竹桶中,加入适量的水和成黏稠的泥巴。然后,夜君手把手教村民们如何将泥巴捏成一个个小陶罐,最后排列在阳光下晾晒。

    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心。夜君仔细地教村民们如何掌握泥巴的湿度,如何将陶土炉壁捏得规整光滑。村民们跟在夜君身后,认真地学习每一个步骤。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个精致的陶土炉子在阳光下逐渐成型。它们呈现出淡淡的黄色,表面光滑如镜,每个炉膛都经过精心制作,以确保热量能够均匀地传递。

    夜君站在村庄的空地上,满意地看着排列整齐的陶土炉。他深知,这些炉子将成为晒盐技术的关键。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陶土炉上,每一个都显得格外精致。夜君知道,接下来的工作更加关键,那就是烧炉,让陶土炉子硬化、瓷化。

    他手持火把,点燃了第一个陶土炉的柴火。火光跳跃,映照出他坚毅的脸庞。随着温度的升高,陶土开始变得红热。夜君时刻关注着火候,不时地用铁锹拨动柴火,确保火势均匀。

    热浪滚滚,烟熏火燎。村民们围在炉子周围,紧张地注视着每一个细节。夜君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每个炉子都在大火中足足燃烧了3天4夜,

    温度不能一下子降低太多,以防温度变化过大,炉体开裂。

    夜君全神贯注地观察着火候,他深知,这一步是整个陶土炉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随着温度的逐渐降低,他开始思考如何均匀地降低炉体温度,以确保陶土炉的质量。

    他回忆起之前学习的知识,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烧制陶瓷的场景。他意识到,要使陶土炉均匀冷却,需要控制柴火的数量和通风情况。

    于是夜君控制着柴火的加入量,柴火越来越少,火在逐渐减小,温度就在慢慢降低。调整火堆的大小,将剩余的柴火分散开来,使火焰更加均匀地覆盖炉膛。同时,他还在炉膛周围搭建了一些遮挡物,以减缓冷风的直接吹拂。

    又经过三天的耐心等待,一个个完美的陶土炉终于冷却了下来。它们坚硬而结实,散发出淡淡的泥土香气。夜君轻轻抚摸着炉壁,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这些炉子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所尝试的方法更今后的资本,技术积累是村民们智慧的结晶。

    “收工了,今晚我们开个庆功宴!”夜君高声宣布。他心中明白,这个庆功宴不仅仅是为了庆祝陶土炉的成功制作,更是为了激励村民们对未来的信心。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村庄里热闹非凡,村民们齐聚一堂,参加庆功宴。

    夜君站在临时搭建的台子上,举杯向村民们致谢:“今天,我们共同见证了陶土炉的成功。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突破,更是我们智慧的结晶。在此,我代表我们未来加入的人们,感谢大家的辛勤付出。”

    随着夜君的致辞,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和自豪,他们围坐在篝火旁,享用着丰盛的食物。烤鱼,烤龙虾、竹笋……这些食材都是村民们亲手捕获和采摘的,新鲜美味。篝火在夜色中跳跃,映照着村民们红润的脸庞。

    没有酒,大家都喝黑糖水。这段时间,夜君派了一个小队回到农庄联络。带回来的黑糖煮的糖水,顺路带回去了600斤盐,这个时代,能够人人喝上糖水也是一种莫大的实力。

    现在盐村与农庄之间已经开通了运输路线,每天有一支拥有20匹马的运输队在来回运输盐和黑糖。

    起了个响亮的名字——雪花盐。意思就是像雪花一样洁白,纯净的盐。

    首先,买盐跟卖其它粮食不一样,必须到户部衙门登记,获得售卖许可证明才可以售卖,随意卖盐可是大罪。

    盐税特别高,大乾王国规定私人盐商,以售价的30%缴纳税款,偷漏盐税者,牢刑10-20年,所有家产充公国库。

    夜君书信告诉李华,让掌柜李华办理好各项手续获得售盐资格后开始在大秦粮业售卖雪花盐,售价180文一斤。

    大秦粮业从开了米铺以后生意就一直很是红火,因为大秦粮业的大米质量上乘,雪白无暇,煮出来的粥香甜浓稠,煮出来的饭晶莹剔透,米香十足,价格只比同行的只贵2文钱一斤,富户争相购买。但是限量供应,每人每天只能买5斤。

    很多有钱的富户因为这个限量供应,很是不满意。其中一户富户的管家带着人仗着背后的势力上门闹事,要求他们家要有不限量购买的权利。带着10人小队直接把人轰走以后。李华吩咐打烊歇业,带人回庄园干其他活去了。这都在夜君的计划之内,夜君早已预见这种事情会发生。

    刚好雪花盐运到几天了,正好趁这段时间把售盐许可办了,心里一直惦记着夜君书信吩咐他的事都还没时间办理。当天把店里的米卖完后,门前挂着一块大木板:高家以势欺人,点小不敢营业,连续5天没有开门,这可苦了高家的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