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屈夫子
繁体版

11.大雨夜

    屈夫子站在窗前看着外边织起的雨帘,暗自发愁。

    近来每天的傍晚都会下起大雨,固然第二天起来屋外笼罩着一层清气,万物为之洗涤,地上的嫩芽已经密密地长出来,再过几个月,硕大的叶子就可以拿来炒菜,做出美食。换句话说,大雨慷慨地浇灌着地里的庄稼,预示着好的收成。

    但雨是如此之大,坐在屋里,可以感觉到上边的茅草为之抖动。事实上,每下一阵雨,第二天早上出来看,屋顶的缝隙就会增大些。

    童子进来,倒了一杯热茶,粗枝大叶的茶水冒着热气。

    “夫子,我们要找人来把屋顶修缮一下。”

    他紧皱着眉头,没有说话。上次从左徒的位置上被搁置下来,到现在楚王并没有再次启用。

    讲学仅供糊口,虽是楚国的王室之后,却是捉襟见肘的很。学生逢年过节拿来几条腊肉,也只是作为平常食用。他自己在门口的园子里开辟了一小块田地,平时种点蔬果,以备日常之用。

    现在,四周正是赶农活的时候,人们要去种菜,无论是土豆还是其它,还有柑橘,地里长着各种粉色、紫色的花朵。该去请谁来帮忙修屋顶呢?夫子最做不惯的就是开口求人。

    如果他知道后世的诗圣杜子美,就会轻轻和着对方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在上下五千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人中,杜甫的气质和才学与夫子最为接近。韩愈称其为“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苏东坡也称赞道,“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请看他们的这几首诗吧,风格之雄浑中不失浪漫颇为近似。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屈原《九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当然,无边苍茫感、以及忧国忧民方面两位冠绝群伦的诗人足以比肩,但至于浪漫主义,还是屈夫子略胜一筹: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少司命》

    但杜甫也有佳句迭出: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现在,屈原就位于距离三百年后的昭君村不远处,河水如一根碧玉般的带子隔空串起两位不遇之人的故里,宛如明珠出海。此时,他自然是没有想到江山世世代代都有如此不得意之人,只道是自己命运多舛,比旁人来得更艰难些。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他念着这两句诗,好像并没有听到童子的话。

    “夫子,夫子。”稚嫩的童子不知道他的烦闷,蹦跳着进来,“外边雨停了,月亮升在树枝上,月明人稀,分外皎洁。”一会又说,“我们自己去修缮屋顶可好?”

    “不必。”他想着,如果这是天意,那就合盘收进的好。“此时已晚,四面都没有人声,还是早点休息。”

    “为什么?”对方鼓起嘴,“明日下起雨来,又当如何?”

    “那就让它下吧。”夫子合上竹简,不再言语。此时,他当然还不知道自己在此之后会面临着一而再,再而三的流放和远离,楚怀王已然与他渐行渐远。既然没有机会修缮楚国,一展抱负和赤诚的爱国之心,那么这小小的屋顶修好又有何用?

    自古以来,遇和不遇之间,就如同天河般不可跨越。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即使相遇,君臣之间也充满着扑朔迷离,雌雄莫辨。即使是一度最敏锐老辣之人,也很难判断真情假意,虚虚实实。和其它贤士相比,屈夫子充其量只是再也见不到楚怀王而已,不时在水边漫步。

    而其它人就没有这么走运,试看几乎同时期的乐毅——也就是诸葛亮自比的两位贤士之一,率领五国大军为燕昭王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金银珠宝、财器珍奇,悉数归燕,创下自春秋五霸以来最大的功绩。然则只剩三座城没有打下来的时候,燕国惠王新君继位,中了齐国的反间计,对其产生疑心,用旁人代替下乐毅。为了避免最坏的结局,乐毅只能奔向赵国,被封为望储君。

    但齐国当时仍有大将,不是谁都像乐毅一般有将才,于是这七十多座城池又被对方夺了回去。燕惠王大恐,又怕赵国用乐毅乘隙而入,攻打燕国,派人谴责乐毅,责其为自己打算则已,但要如何对得起老燕王的知遇之恩?

    这就是很困难的情况,略有倒打一耙之嫌,而且解释不清。自古以来,贤士大夫们还是要讲究名声的。碰到现在的局势,好比一个人拿走了你的饭碗,还要过来站在道德制高点谴责你,未能报前人知遇之恩;而且还要轻描淡写地解释自己是刚上位不久,为左右所蒙蔽,再者也是为了想让歇息片刻,并无他意,谁承想对方过听,反倒有隙。

    看,还要说是你自己想得太多,不领这个情。

    然而乐毅解释的很好,他从字面意思上,没有一句指摘: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意思就是说,如果他在新燕王派人摘桃子之后还呆在那里,恐怕最坏的情况就会发生,这才是有伤先帝之明。

    紧接着他回忆了当年的大胜齐国,表明对于先王的知遇,很是知恩图报,自五霸以来,功劳没有比先王大的。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

    紧接着最有名的两句话也出自此处:“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可见,乐毅不但能打胜仗,其文采也是熠熠生辉。从中显示,他如果跑掉,才是对先王最大的保全,不然万一临不测之罪,就会毁掉对方的名声,而这是他所深深担忧的。所以,后世对乐毅有着极大的推崇,诸葛亮等均视其为效仿之先贤。

    这是与夫子位于同时代的大将,而在后世汉朝,韩信的故事则是妇孺皆知,“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虽得到“国士无双”的赞誉,却终究是因为没有退出,又碰到老道之人,从而没有保全。又有几人能够像乐毅般,对情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当然,还有一些原因归功于这些人臣所效忠的君主,楚怀王、汉高祖……其中有着巨大的鸿沟,似是而非。但纵然是在汉高祖手中,张良也得以功成身退,云游四方;再比如泛舟的范蠡和好不容易做成一番事业的大夫种,前者知道鸟尽弓藏,“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而后者略为犹豫,反倒没有退路。可见无论如何,做完事情后快速退出,才是长久之道,不然,就要面对叵测的人心。

    此时此刻,屋外的大雨又下起来,哗啦啦地冲刷着天地之间,清气为之洗涤着万物。只有在楚国,才会有如此之多的湖泊,承载着如此多的雨水。

    夫子躺在床侧,辗转反复。纵观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比,他不是个政客,而是个文人,这个声名鹊起、冠盖千年的文人,和他的后辈之中,能够相提并论的李、杜、班、马、韩、苏等人相比,其境况不是最令人扼腕叹息的——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屈夫子终于沉沉睡过去,在梦中,他看到自己沿着河流缓缓走着,两岸青山依旧,却依稀看得不太清。他披着头发,形容枯槁,再走了片刻,迎面来了一个渔夫,手里拎着几尾鲜鱼。

    “这不是三闾大夫吗?您怎么到这里来了?”

    他低沉地说,“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

    他摇摇头,继续往前走去,“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江水渐渐涌上。

    远处,一个穿着青色袍子的身影站在山顶上,俯瞰着这一切。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