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齐
繁体版

第十二章 乌屿之行

    过了两日,阿淮的新衣便制成了。原来当晚林氏便与杨妈妈提了衣服一事,等从库房提出布料,阿淮已经睡熟,杨妈妈测量尺寸时,阿淮浑然不知。

    这日清晨,阿淮穿着新衣,梳着小辫,觉得浑身轻松,在院子里转了两圈,看见杨妈妈,就甜甜道,“杨妈妈手艺真好。”。大家见阿淮俊俏小脸的欢乐模样,个个也是喜笑颜开。

    阿淮突然想看看自己现在的模样,便问林氏,“娘,我们家有铜镜吗?”

    林氏看着阿淮臭美模样,笑着道,“有的,不过铜镜颇重,你随我来。”

    说完便牵着阿淮的小手,往父母的寝房走去。到了室内,林氏找了块帕子,把那梳妆桌内侧的铜镜擦了擦,又抱着阿淮往那看。只见镜中倒映出一个白嫩嫩的俊俏小孩,灵动的眼睛,挺直的鼻梁,紧闭的双唇先是透露着几分紧张,然后又绽放出大大的笑容,那眼里仿佛闪出了零碎星星一般,任谁看了也得夸赞一声,“好一个俊俏的小童子!”,不错,阿淮长得颇有几分英气,又是少儿,穿了那短衣,普通人便也瞧不出是个女娃。阿淮正专心臭美着,逗得林氏开怀大笑道,“淮儿看够了没?”

    阿淮道,“娘,我再看看新衣。”。说着便抬起衣袖放在镜子前看,镜子不大,阿淮左瞧瞧右瞧瞧,终于确定这衣服颜色与款式都与自己衬,才满足地从林氏怀里溜了下来。

    穿了新衣,阿淮便想出去逛逛,每次出去被衣裳束缚,阿淮都觉得难受不已,现在得了这便衣,觉得如那鸟儿飞向蓝天一般。

    “娘,我去看看忠叔还在不在?”。阿淮道。

    林氏怎不知自家女儿早想去那乌屿玩,只是前几日自己一直拘着,现在得了新衣,更是想往外飞。于是道,“去吧,我让阿飞他们跟着。”

    又怀疑问道,“走得动吗?上次出去一趟,哭爹喊娘好几天。杨妈妈白日也要做活,可没得你这么闲。”

    阿淮打包票道,“娘,我最近天天锻炼呢,每天上下大仑也是走几趟的。”。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没有和娘亲报备过,便捂住了嘴。

    林氏严肃道,“淮儿要出去可以,但记得身边一定要带着人,这山城虽是小地,却并非没有坏人。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出门需得小厮们跟着。”

    “知道了,娘。我都听你的。”。阿淮撒娇道。

    林氏听到阿淮的巴结语气,斜了一眼,道,“就你鬼精。”,又担心阿淮出门在外不方便,便喊来小蝶,一一嘱咐。又差了阿力出去找忠叔,问他何时回乌屿。

    过了一会儿,阿力回禀,忠叔正在自个儿老爹家切竹片,吃完午饭,便是要回乌屿的。

    阿淮心下一喜,今日便可去乌屿那小渔村了。

    下午几人便轻装上阵,阿淮戴着小竹帽,小蝶提着个小水壶,阿力二人后面跟着,便出发了。

    从大仑到乌屿步行不过半个时辰,阿淮坚持自己走,到了土地公庙,休息了几分钟,几人便穿过田野,往那山坡去。

    田里的稻谷已经收了大半,偶尔可见一些小孩提着小竹篮,在捡稻穗。周围的小虫吱吱叫着,一片野趣。阿淮看了看两边的稻谷,心下惋惜,可惜自己不是农业出身,不然也可改善土地增收。

    登上了小山坡,往下一看,又是野草丛生的山林。几人在忠叔的带领下,左拐右拐,终于到达乌屿,一个破落的小村庄。

    刚要入村,便见一个肌肉发达的大汉,迎面而来,背上还挎着几只野鸡。那人朝忠叔点了点头,看见阿力阿健便道,“你们怎么来了?”

    没得阿力他们回答,小蝶便道,“夫人让我们带着小姐来看看乌屿。”

    肌肉大汉又看了下阿淮,疑惑道,“小姐?”。

    阿淮以前他也是见过的,不过记忆里一直是痴呆流口水模样,现在仔细一回想,那样子竟也回忆不起来。听说小姐早已恢复,不过在乌屿的下人忙着做活,一直未曾得见。

    这大汉正色道,“我去喊大家过来”。

    原来这大汉以前是公主府兵士,名叫蒋虎。那时五百将士到了山城,粮草却是没的,众人也干不了打家劫舍的活,最后只得一半人出来做工。剩下那一半,便是目前准晖将军在训的兵,偶有出来又回去的,却是极少,山城无战祸,不少人直接入赘山城,扎根了。

    不一会儿,十几个人便到了阿淮面前,有的怀里还抱着个孩儿。

    大汉道,“其他的,都在外面猎物打鱼,还未回。”

    众人见到阿淮,皆是心喜。不知是何人,叫了一声,“少城主”。其他人也叫道,“少城主”。又纷纷跪了下来。

    阿淮心下炸成一团,父亲是城主,大家称自己为少城主,也没错。不过以前没有人这么叫过,感到十分别扭。又看众人跪在自己面前,更是一脸懵逼。还是小蝶机灵,悄悄扯了下,阿淮才醒过神来道,“大家辛苦了,快快起来。”

    接着,阿淮便被簇拥着往小村庄内视察。乌屿房屋多为石房,亦有木房,却不见草房。原来这乌屿临海,前面却无山遮挡,导致每年春夏之交,台风来袭时,常有房屋被摧残,漏水倒塌事件颇多。若是草房,易被吹走。便是那木房,由于现在工艺并不好,也是时常出问题。最坚强的是那石房,只是由于并无良好的切割粘合技术,要建一个牢靠的石房,却也是不易的。

    村内住民贫困,多是披一件破烂外衣。以前公主府老兵,穿着打着补丁的窄袖短裙,虽也朴素,比那乌屿本地人,却是好上不少的。

    在乌屿村内一直走到尽头,便有一条下坡小道,道上并无杂草,可见平时居民时常出入。抬头一看,便是满眼的碧蓝之色,分不清哪边是海,哪边是天。阿淮心下感叹,这真是纯粹纯天然。

    “这便是是入海之道?”。阿淮问道。

    “禀少城主,这便是入海之道,底下那几条小船,便是我们村的。”。一名兵士回道。

    阿淮往上望去,远处可见沙滩,几条破破烂烂的小渔船正栓在岸边。更远处还有一条小船上,船上隐约有人正在靠近海边的陡壁上摸着什么。

    “那人在干嘛?”。阿淮指着问道。

    “禀少城主,那人在敲螺,螺常附于崖边。”。有人回道。

    阿淮点了点头。俯视着这浩瀚大海,心中突然冒出一个疑问,也不知这个时代是怎么制盐的。虽然疑惑,阿淮却未发问。

    回头又慰问了各位兵士一些生活问题。众人逛了两圈,小蝶悄声提醒道,“再晚,夫人就回下厝了。现在回去,刚好赶上晚食。”

    阿淮可不想母亲回家见自己未回,否则又是一顿唠叨。

    于是众人便在蒋虎带领下,出了乌屿村,又来到小山坡。蒋虎见天色尚早,田里亦有村民在,就没远送。

    众人回到家中,刚歇在石凳上,就见城主夫妇从那园拱门里走出来。

    心下皆道,“幸亏回得及时。”